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海带行业现状:产销量均呈现增长态势 部分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海带被称为“碱性食物之冠”,是一种可食用藻,为长条扁平叶状体,褐色,形成中部带,一般长1.5-3m,宽15-25cm,最长者可达6m,宽可达50cm。海带分叶片、柄部和固着器;固着器呈假根状;叶片为表皮、皮层和髓部组织所组成,叶片下部有孢子囊;具有黏液腔,可分泌滑性物质;固着器树状分支,用以附着海底岩石,生长于水温较低的海中。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海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海带成本低廉,营养丰富,是一种重要的海生资源。海带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适当,尤其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其含量十分接近理想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模式。海带除用作菜外,还可加工成各种风味独特的食品。除供食用外,还可做饲用;在饲料中加入海带粉末,能有效地改善营养结构,降低饲养成本,增加体重,提高产蛋率,降低死亡率,提高饲养品种的质量。此外还可做工业原料,提取海带中的褐藻糖胶、甘露醇、膳食纤维和海藻酸钠等。

海带属于亚寒带藻类,是北太平洋特有地方种类,大西洋也有一些海带分布,生于海边低潮线下2m深度的岩石上,人工养殖生长在绳索或竹材上。我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行海带栽培,自从开展海带人工筏式养殖以来,先后试验与生产过秋苗、夏苗、早秋苗、渡夏苗、春苗和二年苗,对苗种生产经过了深入的探索。

自2017年以来,随着我国海带养殖技术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海带养殖的产量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带养殖的产量从2017年148.66万吨,增长至174.24万吨。

自2017年以来,随着我国海带养殖技术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海带养殖的产量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带养殖的产量从2017年148.66万吨,增长至174.24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观研天下整理

从2021年我国海带各地区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来看,两者是正向的关系,养殖面积越大,养殖产量越高。2021年我国海带苗种培育主要以福建省、山东省为主。数据显示,2021年福建省全年培育海带苗种共计347.52亿株,占全国总苗种数量的79.63%;山东省2021年培育海带苗种共82亿株,占比18.79%。

由此也说明,福建省、山东省也是我国海带产量大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福建省养殖面积达21747公顷,共产出84.73万吨海带,占全国海带总产量的48.63%,全国排名第一;其次是山东省养殖面积共15942公顷,产出54.24万吨海带,占全国海带总产量的31.13%,全国排名第二。

由此也说明,福建省、山东省也是我国海带产量大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福建省养殖面积达21747公顷,共产出84.73万吨海带,占全国海带总产量的48.63%,全国排名第一;其次是山东省养殖面积共15942公顷,产出54.24万吨海带,占全国海带总产量的31.13%,全国排名第二。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需求市场来看,由于海带味道鲜美,且还具有保健功能,除了作为食品食用以外,还在医药、纺织等领域有一定功效,因此备受市场青睐,市场需求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带需求量达173.94万吨,同比增长5.60%。

从需求市场来看,由于海带味道鲜美,且还具有保健功能,除了作为食品食用以外,还在医药、纺织等领域有一定功效,因此备受市场青睐,市场需求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带需求量达173.94万吨,同比增长5.6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进出口来看,我国海带产量大于需求量,部分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中国海带出口数量为843.8吨,出口金额为478.6万美元,出口均价为0.57万美元/吨;进口数量为99.7吨,进口金额为47.9万美元;进口均价为 0.48万美元/吨。

目前俄罗斯联邦、美国、日本、白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是我国海带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其中2021年,俄罗斯联邦是我国海带第一大出口国家/地区,出口金额为175.31万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6.6%;其次为美国、日本,向其出口金额为103.63万美元、41.49万美元,分别占总出口额的21.7%、8.7%。

目前俄罗斯联邦、美国、日本、白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是我国海带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其中2021年,俄罗斯联邦是我国海带第一大出口国家/地区,出口金额为175.31万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6.6%;其次为美国、日本,向其出口金额为103.63万美元、41.49万美元,分别占总出口额的21.7%、8.7%。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出口的海带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出口均价也逐年递增。数据显示,2022年1-9月中国海带出口均价为5.55美元/千克,同比增长了21.22%;进口均价为0.79美元/千克,同比降低了87.82%,这是因为2022年以来,我国大量低价的进口了韩国的盐腌海带,从而降低了整体的进口均价。

与此同时出口的海带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出口均价也逐年递增。数据显示,2022年1-9月中国海带出口均价为5.55美元/千克,同比增长了21.22%;进口均价为0.79美元/千克,同比降低了87.82%,这是因为2022年以来,我国大量低价的进口了韩国的盐腌海带,从而降低了整体的进口均价。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饮料包装行业:下游需求不断增长 市场呈现多样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我国饮料包装行业:下游需求不断增长 市场呈现多样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作为包装产业中的细分市场,近年随着饮料消费量的逐年增长,我国饮料包装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饮料包装市场规模达到了3000亿元。估计2023年我国饮料包装市场规模将在3300亿元左右。

2024年06月24日
政策出台助力我国茶油行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乱象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政策出台助力我国茶油行业高质量发展 市场乱象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茶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有着2300年历史的东方植物油,营养价值丰富。在我国,茶油不仅是厨房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更是人们健康生活理念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茶油市场日益受到关注。有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茶油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450亿元。

2024年06月21日
我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大豆油是第一大品种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竞争格局

我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大豆油是第一大品种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竞争格局

从国内产量供给来看,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整体下降。202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为4881.9万吨,同比下降1.8%。到2023年由于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产量有所回升。经统计,2023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约5160万吨,同比增长5.7%。

2024年06月18日
内忧外患局势下 我国方便面市场承压 高端化、多样化成行业发展趋势

内忧外患局势下 我国方便面市场承压 高端化、多样化成行业发展趋势

不过,被冠上“垃圾食品”的方便面,在外卖服务的兴起及很多头部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开启大幅补贴的背景下,消费者对方便面的兴趣有所消退,行业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方便面产量下降到502.7万吨。

2024年06月18日
我国酵母行业:供需稳步增长 市场竞争格局以安琪酵母“一家独大”

我国酵母行业:供需稳步增长 市场竞争格局以安琪酵母“一家独大”

酵母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在技术、资金、环保、客户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进入壁垒,使得其市场高度集中,2021年CR3达到87%。同时,酵母行业的高壁垒属性也使得其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不容易出现新的竞争对手。目前,我国酵母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安琪酵母“一家独大”态势,产能和产量稳居国内及亚洲市场首位,2021年市场份额超过60%

2024年06月17日
我国方便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产品逐渐走向多样化

我国方便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产品逐渐走向多样化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方便速食市场规模达2001亿元。预计随着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赛道,方便速食行业品类日益扩充,消费者需求进一步释放,我国方便速食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4年有望达到2448亿元。

2024年06月15日
我国菠萝罐头行业供需现状分析: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现象且缺口仍不断扩大

我国菠萝罐头行业供需现状分析: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现象且缺口仍不断扩大

菠萝罐头是我国罐头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菠萝罐头也颇受群众青睐,消费市场的逐步崛起,需求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菠萝罐需求量达到10.13万吨。

2024年06月15日
我国食盐业历经多次改革 供需端持续优化升级 行业资源整合趋势逐步显露

我国食盐业历经多次改革 供需端持续优化升级 行业资源整合趋势逐步显露

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食盐产量由1185.4万吨增长至1230.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0.93%;2023年我国食盐产量约为1241.5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0.9%。

2024年06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