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是指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固定和贮藏在生物体内的能量。生物质能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生物质能已经凭借着其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优点,成为了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世界生物质能源被划分为城市垃圾、工业废料、固体生物质、沼气和液态生物燃料五类,其中供应量最丰富的是固体生物质,
生物质能利用和转化途径很多,不同的利用和转化方法决定了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前途。生物资源利用方式主要有热化学法、生物化学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四种。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生物质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主要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燃气、生物制氢技术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1、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但占总能源消费量低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非常丰富。据测算,当前我国各类有机废弃物资源量约63亿吨(折合标煤约10-12亿吨)。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剩余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资源丰富。具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约有1.6亿公顷,年产生物质约7亿吨;森林面积近2亿公顷,每年可获得生物质资源量约8亿至10亿吨;此外,我国还有5400多万公顷宜林地,可以结合生态建设种植农植物。
然后,现阶段我国生物质能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仅1%左右,对比来看,欧盟的生物质能占到其终端能源消费的12%。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生物质发电领域发展较快,垃圾焚烧发电占比较高
生物质能源以其来源广、可再生、零排放、环境友好等优点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应用方面,生物质发电成为目前生物质能应用方式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我国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生物质能行业的内的生物质发电领域得到较快发展。
从近五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来看,2017年到2021年国内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逐年递增。2017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488万千瓦;到2021年年底,其便增长至3798万千瓦,较上一年同比增长28.66%。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生物质发电量方面,近五年我国生物质发电量也是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7年,我国生物质发电量约为795亿千瓦时;截至2021年年底,其发电量便增长至1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45%。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生物质发电结构方面,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主要有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三大类。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占比最大,占总生物质发电量比重约约为61.2%;其次便是农林生物质发电,其占比约为35.5%;再其次便是沼气发电,占比约为3.3%。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生物质发电迎来碳减排机遇,行业产业链将逐步完善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但其消费占比仍然较低,属于“小众能源”。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结构调整中将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而生物质能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且发电过程中碳排放量相对较少,是发展前景较为明朗的可再生资源。
对比各种能源发电碳排放强度来看,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2.66、2.02和1.47吨CO2/吨标煤,而煤电产生的碳排放又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最大来源。相比之下,生物质能发电,其碳排放强度仅为18克CO2/千瓦时。
资料来源: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生物质资源量能源化利用量约4.61亿吨,共实现碳减排量约为2.18亿吨。如若将我国40%的生物质能加以能源化利用,则每年可替代标煤4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亿吨以上。
资源富集程度及获取方式来看,与煤、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富集程度和燃料获得方式不同,生物质资源分散,收集、处理加工、运输方式和渠道多样。当前由于国内生物质的生产、收获和产后处理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更没有相应的规模化产业,因此我国生物质能行业在原料(如秸秆)的收、储、运方面困难重重且成本较高。
近日,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发布,并对2022年能源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意见》要求,2022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并支持生物质能发展。
成熟地利用生物质能技术不仅可以缓解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能源紧缺问题,而且能减缓因大量燃烧化石能源而造成的全球性变暖问题,对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其中生物质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更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碳中和”的重要发力点,可以看出我国生物质能迎来了碳减排这一机遇。可以预见我国生物质能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持续利好,而且随着政策的加持,我国生物质能产业链将逐步完善,机械化生产、收集、产后处理(特别是压缩成型)储运等环节联系将愈发紧密且逐步向着规模化、规范化发展。(LQM)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