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正极材料是层状镍钴锰酸锂复合材料,根据镍钴锰盐含量的不同,其产品型号分为NCM333、NCM523、NCM622、NCM811和NCA,各产品在能量密度等性能方面各有千秋,主要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
三元正极材料主要产品
产品型号 | 能量密度(mAh/g) | 特点 | 应用领域 |
NCM333 | 155 | 相对均衡的能量密度、循环性、安全性,但价格高、容量低 | 电动汽车、3C、高倍率电池 |
NCM523 | 150-190 | 较高比容量和稳定性,但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热稳定性和自放电等间平衡差 | 电动汽车、3C、电动自行车 |
NCM622 | 160-190 | 加工性能好、高热量、易于在较低温度烧结,但循环性能较差 | 电动汽车、高端笔记本电脑 |
NCM811 | 190-220 | 高容量、比容量成本低,但稳定性、安全性差,工艺复杂 | 电动汽车、3C |
NCA | >210 | 能量密度高,但稳定性差 | 电动汽车(主要供应特斯拉)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市场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3C等旺盛需求,我国三元材料产量高速增长。2017-2021年间产量从12.30万吨增至39.81万吨,2021年产量较上年增长了89.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三元材料出货量来看,2021年三元锂电池出货量103GWh,作为锂电池的重要正极材料——三元材料出货量也水涨船高。2021年出货量42.2万吨,同比上升79.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发展趋势
1、三元材料仍旧主导正极材料市场
从锂电池正极材料发展历程来看,当前锂电池正极材料处于三元材料主导阶段。三元正极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较钴酸锂、磷酸铁锂有明显优势,并且中低镍材料在循环次数、安全性能方面也毫不亚于钴酸锂、磷酸铁锂。基于以上潜力,三元材料成为行业主流选择,并且在下游动力电池需求的迅速放量下,三元正极材料高速发展,将继续主导正极材料市场。
锂电池正极材料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三元材料市场持续带动相关企业业绩增长
2021年三元正极材料市场热火朝天,相关企业订单普遍饱满,助推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和业绩大幅增长。从三元材料主要上市公司的营收情况来看,容百科技、当升科技、长远锂科、振华新材营收同比均出现多倍增长,最高增幅甚至达到4倍,其同比增速分别为170.36%、159.41%、240.25%、432.07%。从净利润来看,企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增幅均超过100%,其中振华新材是扭亏为盈;从毛利率看, 容百科技、当升科技、长远锂科、振华新材企业的毛利率分别达到15.31%、17.68%、16.66%和14.59%,均高于10%,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进入2022年,三元材料行业加快产能释放,持续带动企业规模效应。
2021年三元正极材料主要上市公司业绩状况
公司简称 | 营业收入(亿元) | 同比增速 | 净利润(亿元) | 同比增速 | 毛利率 |
容百科技 | 102.59 | 170.36% | 9.1 | 327.59% | 15.31% |
当升科技 | 82.57 | 159.41% | 10.9 | 183.45% | 17.68% |
华友钴业 | / | / | 37-42 | 217.64%-260.56% | / |
长远锂科 | 68.41 | 240.25% | 7.0 | 538.17% | 16.66% |
振华新材 | 55.10 | 432.07% | 4.1 | 扭亏为盈 | 14.59% |
夏钨新能 | 155.60 | 98.42% | 5.5 | 121.66% | 9.55% |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我国三元材料行业市场集中较低,但生产中心明显向头部企业集中,而头部企业市场份额相差无几,市场竞争激烈,目前行业暂无绝对的龙头企业。虽然行业进行过头部整合,仍相对弱势 ,相关企业话语权不足,如果锂电池产业链下游出现较大波动,类似三元材料企业这样的中间环节参与者受影响甚大。
2020年国内三元材料行业 CR4、CR5分别为39%、45.4%,2021年CR4、CR5分别增至47%、55%,但与下游动力电池高于90%的CR5相比所谓是小巫见大巫。其中市场份额位列第一的容百科技占比仅14.0%,较上年提升率2.4%;其次是当升科技、天津巴莫、长远锂科分别以12.0%、12.0%、9.0%的份额紧随其后,较上年分别提升2.8%、2.8%和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PY)
4、三元正极材料有望在低端3C领域提高渗透率
低端3C电子产品领域对能量密度和电池容量没有较高要求,虽然钴酸锂是传统3C领域中锂电池常用的正极材料,但存在成本较高、电池寿命短等不足;而三元正极材料性价比高,并且改善了热稳定性、循环稳定性、安全性能等。这些优势在时间推动中日益凸显,三元正极材料将逐步取代钴酸锂,有望在低端3C领域提高渗透率。
5、高镍化趋势愈发明显
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环境友好提出新要求,消费者在续航里程、电池容量、安全性能、高倍率等综合性能有了新权衡。一方面,高镍材料所制的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能有效满足长续航里程的优势;另一方面从成本来看,三元锂电池中镍含量越高,能量密度相应越高,而价格越低,钴价由于全球产量少导致价格过高约54万元/吨,综合诸项因素,高镍更为受到市场青睐,为三元材料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外绝大多数中高端车型采用高镍电池,高镍正极材料需求升温。2021-2023年中外合资车企以及国内自主车企集中上市高镍车型,包括国内自主品牌小鹏、蔚来、吉利、一汽,海外传统品牌特斯拉、奔驰、宝马、奥迪、丰田、大众等。同时三元材料企业纷纷布局高镍产线,高镍产能,比如容百科技在湖北仙桃投资约300亿元全部用于高镍正极生产,预计2022年底投产25万吨,到2025 年将扩大至60万吨以上;华友钴业计划2022年产能5万吨高镍型正极材料;天津巴莫、振华新材、长远锂科等企业也在积极规划高镍产能项目。虽然我国高镍正极材料方面起步较迟,产品性能和工艺技术与海外相比具有一定差距,不过随着高镍化技术的不断突破,高镍无钴化正极材料深入三元材料产业布局。
2021-2023年集中上市高镍车型
车企 |
型号 |
续航(km) |
电池容量(KWh) |
上市时间 |
车型 |
蔚来 |
ET7 |
500/700 |
70/100 |
2022.01 |
自主及新势力车型 |
小鹏 |
P7 |
706 |
80.87 |
2021.06 |
自主及新势力车型 |
极星 |
极星2 |
565 |
78 |
2021.04 |
自主及新势力车型 |
吉利 |
几何C |
400/500 |
53/70 |
2021.08 |
自主及新势力车型 |
极氪001 |
526/712/606 |
86/100/100 |
2021.08 |
自主及新势力车型 |
|
一汽 |
红旗E-HS9 |
510 |
99 |
2021.11 |
自主及新势力车型 |
特斯拉 |
Model Y |
|
77 |
2021Q |
外/合资车型 |
奔驰 |
EQS |
849(CLTC) |
108 |
2022Q2 |
外/合资车型 |
EQE |
660(WLTP) |
90.6 |
2022Q4 |
外/合资车型 |
|
宝马 |
i3 |
526(CLTC) |
70 |
2022Q1 |
外/合资车型 |
i7 |
483 |
120 |
2022Q4 |
外/合资车型 |
|
奥迪 |
RS e-tron GT |
402 |
93.4 |
2021Q4 |
外/合资车型 |
|
Q4 e-tron |
550 |
84.1 |
2022Q3 |
外/合资车型 |
雪弗莱 |
Bolt EUV |
445 |
65 |
2022Q1 |
外/合资车型 |
凯迪拉克 |
Lyriq |
650(CLTC) |
95.7 |
2022Q4 |
外/合资车型 |
广汽丰田 |
2022 iA5 |
580 |
58.8 |
2022.03 |
外/合资车型 |
大众 |
2022 ID3 |
450 |
57.3 |
2022Q4 |
外/合资车型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