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供销社助力三农发展
“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供销社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随着乡村振兴、加强农业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但是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还较大,2021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412元和18931元,二者比例为2.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城镇居民的4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国内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21年我国农业产值78340亿元,较2015年增长44.5%,年均增长率高达7.4%。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供销社就是由政府引导,以农户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三农,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从农民需求出发,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化用品的同时,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来供应城市和工矿区,以此来打通城乡流通渠道,继而助力三农发展。
中国供销社改革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供销社改革发展具体事件分析
时间 | 阶段事件 | 工作内容 |
1979年 | “扩权”阶段 | 扩大基层供销合作社业务经营自主、财务自主、人事管理和定价管理权。 |
1982年 | 恢复“三性” | 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合作商业性质”,目的是重塑其与农民的关系。 |
1984年 | “五个突破” | (1)突破对农民入股的限制,扩大农民股金,体现“民办”性质。(2)突破过去的经营分工限制,扩大了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3)突破原有的劳动人事制度,要求干部实行选举制、招聘制,能上能下;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能进能出;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国家分配、企业培养和公开招聘相结合。(4)突破原有的内部分配制度,实行全额浮动工资制、部分浮动工资制、奖金浮动和浮动升级,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5)突破价格管理权限,在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的原则下,给企业一定的定价灵活性。 |
1985年 | “六个发展” | (1)发展为商品生产的系列化服务,树立为商品生产服务的观点,帮助农民开拓生产致富的门路,搞好系列化服务。(2)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在搞好农商联合、县供销合作社和基层社联合的基础上,广泛发展跨县、跨省、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在形式上可以建立联营公司,可以利用已建立的农产品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实行开放式经营。(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以县为单位合理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新建项目,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4)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广泛推行产销合同制,把农户的生产、购销活动,同市场联系起来,广泛推行农产品经营的分购联销和工业品经营的联购分销。(5)发展农村商业网点。一是把代购代销店改为农村的综合服务站,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项目;二是把按行政区建立的基层社逐步调整为按经济区建社,扩大在集镇的经营能力;三是加强充实县联社和所属专业公司的力量。(6)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办好中等专科学校、技工学校、干部学校,和大专院校,为供销合作社培养一批技术人员,逐步提高职工的业务和技术素质。 |
1988年 | 综合服务中心 | 完善商品生产服务体系,办成农村的综合服务中心。主要体现在:发展商品生产基地、建立以科技服务为先导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组织专业合作社和组建农村专业市场。 |
1999年 | 扭亏为盈 | 加快基层社改革步伐、分类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现代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城市消费合作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2002年 | “四项改造” | 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推进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使供销合作社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2006年 | “新网工程” | 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成为经营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作用不断体现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
2014年 | 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 各省份的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陆续展开 |
2015年 | 《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 | 推动供销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的双线运行机制;推进供销社基层社改造。 |
2021年 | 《关于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的指导意见》 | 大力推进基层社改造,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强化流通功能。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乡村振兴将大力驱动供销社发展,供销合作社东部地区较为领先
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商品流通渠道愈加丰富,“供销社”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其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且一直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发挥供销社的作用。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全系统有县及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机关2789个,全系统有基层社37652个,乡镇覆盖率从2012 年的 56%提高到目前的 95%。
资料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观研天下数据中整理
在“三农”问题背景下,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在乡村振兴、国内经济态势良好的大背景下,销售总额保持上升态势。2017-2021年,我国供销合作社销售总额总体持续增长。截止2021年,我国供销合作社销售总额为6.2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供销合作网,观研天下数据中整理
我国东部地区乡村发展多依托产业、资本,集群化效应形成,现代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多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政策原因,供销社发展偏弱。从各省销售总额来看,在纳入统计的24个省份中,2021年,江苏省供销社以5505亿元的销售总额,居于全国首位;安徽省、湖北省供销社以4706亿元、4607.42亿元居于全国第二、第三位。此外,宁夏、海南、青海、贵州、新疆等地供销社销售总额排名靠后。
资料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观研天下数据中整理
农村电商布局加快,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不断向农村延伸
供销社是一个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既有行政职能,又有企业属性,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供销社包含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品流通、农产品批发、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多方面,涵盖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的全过程。
(一)电子商务
受益于平台经济和网上零售持续活跃,供销合作社系统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目前系统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企业共4171家,较去年同期增长804家,其中,全系统电子商务销售额同比增长18.7%,比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高出6.7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整理
(二)冷链物流
国家供销社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建成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10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200个城市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十四五”期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将构建以骨干网、省域网、区域网与信息平台为主架构的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到2025年,全系统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国家冷链物流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2022新政策是重点改造与建造服务社,着力做强做优流通服务主业。
《全国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充分发挥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构建以骨干网、省域网、区域网与信息平台为主架构的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十四五”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搭建
服务网络 | 具体内容 |
骨干网 | 建设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10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建设200个以中央厨房、生鲜电商等业务为重点的城市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 |
省域网 | 优化布局省域冷链物流设施,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创新农产品经营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各具特点的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冷链物流省域网。 |
区域网 | 围绕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形成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7个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冷链物流区域网。 |
信息平台 | 实现全系统冷链物流运营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形成供销合作社系统冷链物流资源的数字化网络。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cyy)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