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粮食增产丰收从根本上得益于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得益于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保种保产保丰收,也得益于科技对于农业的支持。
一、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传统农业呼唤转型
农业涉及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产业链关乎数亿农民的就业问题,农业是我国的基本盘。近年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虽有所缩小,但仍保持在20%以上。202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达17072万人,占2021年总就业人数的22.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有机农业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投资战略评估报告(2022-2029年)》显示,疫情期间,农业更是发挥了经济压舱石的作用,进一步稳固了其基础地位 。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第一产业对GDP贡献率骤升至10.4%,远高于其他年份的4%左右,在危机时期,发挥出经济压舱石、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增产丰产,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吃得饱和穿得暖的基本目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与有限耕地资源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量依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精耕细作小规模的耕作方式导致我国粮食生产效率低下,无法通过规模效应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以小农户为主的规模经营户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粮食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分散,对农产品的标准要求较低,使得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长期处于劣势。而且,小农户往往凭借个人经验来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用品,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加剧农业面源污染。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另一方面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受到地形、种植规模的影响,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农作物种植较为分散,导致粮食市场提供的农产品参差不齐,尽管粮食生产总量有所提升,但是缺乏优质的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我国在其他作物上依然需要采取进口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我国数字农业转型正当时
数字农业是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发展数字农业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多个政策围绕“数字中国”、“乡村振兴”、“数字乡村”进行部署,其中都提到了农业数字化。农业数字化不仅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重要途径。众多政策与福利的出台强调了农业生产数字化的必要性,当下是中国全面实施农业生产数字化的大好时机。
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进程相关政策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数字农业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发展迅速。早期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来引导数字农业发展,资金需求也是依靠财政投入,进入21世纪,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数字农业的建设中来。随着数字农业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国内诸多计算机、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到数字农业研发与应用中来,如信息采集、数字化农业宏观监测、温室环境智能控制、动植物数字化虚拟设计、病虫害防控、远程诊断及嵌入式手持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等,基本构建了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和体系,对数字农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为赶超发达国家数字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中国农业食品初创公司融资分类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已基本完成农业2.0阶段,向农业3.0转型。从机械化率看,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基本完成机械化,向农业3.0转型。
全国八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与其他国家对比看,我国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渗透率距离高收入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总的数字经济规模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位居世界第二,但数字经济农业渗透率刚刚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距离高收入国家12.5%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未来我国农业数字化大有可为。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ppeng)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