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设计行业概述及市场规模
建筑设计处于工程建设活动的最前端,是将固定资产投资、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决定了建筑的外观、空间和使用功能,还决定了建筑施工成本、建筑质量安全、建筑施工进度以及建筑能耗等。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建筑设计企业直接参与项目最初决策阶段与项目完成验收阶段,并以图纸、交底和指导的方式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具体建设,对项目建设起着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
建筑设计行业是技术与智力密集型行业,本身具备轻资产、高毛利率特点,由于设计咨询费按照建筑工程建安费用的一定比例收取,因此建筑工程的整体产值规模直接决定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高速推进、重大区域规划持续落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2023年我国建筑设计市场规模将达6765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基建设计受益稳增长延续,建筑设计有望迎改善空间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建筑设计行业可根据服务领域不同,分为房建设计、基建设计、专业工程设计等。其中,房建设计和基建设计是行业的两大重点领域。从增长角度来看,房建工程的增长主要受房地产投资影响(与房地产调控政策、融资环境等密切相关);基建工程的增长则受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影响。
建筑设计的分类
分类 | 介绍 |
房建设计 | 指房屋建设,是指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上建设房屋等建筑物。房建内容包括住宅楼、工业厂房、商业楼宇、写字楼以及其他专用房屋。房屋建设必须经过一套要求严谨的报建程序后方可实施。 |
基建设计 | 指基础建设,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建设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还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及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
专业工程设计 | 专业工程设计是根据建造工程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建造工程所需的技能、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剖析、论证,编制建造工程设计文件,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包括总图、工艺设备,修建、结构、动力、储运、自动操控、技能经济等作业。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具体来看,基建设计方面,在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基建投资作为拉动GDP的重要着力点,具备多重利好。“基建发力,设计先行”,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新型城镇化则是我国推进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小城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发展相结合的城镇化,是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城镇化,这将对产业链前端的基建设计企业提出更高的考验,也是相关企业的发展机遇,伴随着城市更新,基建设计行业整体将更大的增长空间。
房建设计方面,当前“房住不炒”仍然是大基调,但政策口径在“稳增长、保民生”的大环境下已相较于之前逐步宽松。多项政策围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发展”出台,房建业务需求回暖,房建设计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多部门多次会议中被强调,保障性住房能够在实现共同富裕、稳定经济、发展房地产业三方面同时发挥作用,后续推动有望进一步加快。另外,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为房建设计业务需求再添增量。总体来看,两类设计公司在传统主业稳增长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和新的发展方向,亮点纷呈,龙头强者恒强。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在稳增长的背景下,预计未来以住宅为主的建筑设计公司会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以公共和工业建筑为主业的建筑设计公司可能受大经济环境影响,会有一定减员收缩。
三、行业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民营建筑设计企业正在崛起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企业数量庞大、市场化程度较高,民营建筑设计企业与国有建筑设计企业、外资建筑设计企业渐成三足鼎立之势。
国有建筑设计企业通常起步较早,技术力量雄厚、人员数量多、市场占有率高;在传统建筑设计领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国家主要的大、精、尖项目基本由大型国有设计院完成;民营设计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理念,经过多年发展,项目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且服务意识强,形成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和市场地位,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外资建筑设计企业拥有知名国际品牌,资源整合及研发能力突出,在承接高端项目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偏重方案设计业务。
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主要参与主体介绍
竞争主体 | 优势 | 劣势 |
民营建筑设计企业 | 运作比较灵活,管理成本低。多是国际顶尖级的设计机构,文化渗透强势,知名度高且历史悠久,水平高,是国际行业评价标准的制定者。 | 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人工成本高。 |
国有建筑设计企业 | 项目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历史品牌;较强市场资源。 | 体制框架痕迹严重,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
外资建筑设计企业 | 拥有知名国际品牌,资源整合及研发能力突出,在承接高端项目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偏重方案设计业务。 | 中西方管理、技术、文化等需要有效融合,存在一定整合难度。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过去,国有建筑设计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城市群建设的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国有设计院仍忙于拓展传统业务市场,而民营设计企业聚焦某个细分领域,如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存量市场的检测、加固、功能提升和节能改造等,发挥中小建筑设计企业的灵活性,快速全力进入,因此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总的来看,相较于国有建筑设计企业,民营建筑设计企业体制更加灵活,而相较于外资建筑设计企业,民营建筑设计企业更加适应国内本土的建筑设计风格,当前大型民营设计企业正凭借其独有的优势迅速崛起,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将逐渐产生变化。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在行业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面对民营建筑设计企业逐渐崛起的趋势,传统国有建筑设计企业在单一业务模式上的变革与转型迫在眉睫,可以考虑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工业化等新业务模式上进行突破,向上向下延伸业务链条,不断增强企业实力、丰富盈利能力。
四、AIGC浪潮来袭,有望全面颠覆建筑设计行业生态
2023 年 3 月,Open AI 重磅发布大型多模态模型 GPT 4.0,能接受图像和文本输入,且用户可以自定义聊天机器人扮演的角色,更加满足用户在个性化方面的需求,是 AI 技术多模态运用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国内百度文心一言也开放测试,文心一言中文语言的先进处理能力,吸引了无数企业排队申请产品服务。建筑业一直是数字化进程较慢的行业,随着AI/GPT浪潮来袭,将有望提升建筑设计行业效率、取代部分机械化绘图工作、辅助寻找最优设计方案实现造价节约提升竞争力,催化建筑设计行业新一轮变革。
1、AI技术赋能,降本增效进行时
长期以来,建筑设计行业存在两大痛点,一方面产能扩张主要受限于绘图效率问题(目前主要为CAD二维绘图,BIM尚未普及),个人难以承载更多工作量,导致人均产值天花板明显,设计人员成本边际递减效果弱。同时,人力成本较高,项目管理难度较大,人员管理有明显瓶颈。以华设集团为例,作为行业领先企业,2021年,员工数量仅为6000余人,其人均产值约为97万元,人均薪酬支出达30万元;同时由于管理规模扩张导致中台成本较高,人均费用(研发+销售+管理)则达14万元。另一方面,多专业、跨地区、多参建方协作设计决策较为困难。《“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规划》提出深化BIM 和CIM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全方面应用,以新技术赋能“新城建”,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建筑设计行业中部分上市公司,如华设集团、设计总院、华阳国际等已开始布局BIM 与人工智能。
未来随着AI 在建筑设计行业中的使用场景的逐渐丰富以及渗透率逐步提升,可以有效减少基础设计人员配置规模以降低薪酬支出,提升人均产值,助力降本增效,为基建设计公司赋能。在此过程中,对于历史设计数据、设计经验有数字化积累,且数字化实力较强的头部企业将抢占先机,而对于施工图绘制、造价人员配置较高的企业,或将减轻成本负担。
2、AI+BIM,有望重塑行业格局
AI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加高效的方案设计、优化和评估方法,BIM可以将建筑设计工作流程从二维转换为三维视图。BIM 是建筑数字化的基础,建筑数字化则是AI 运用于建筑设计及后续服务的基础,当前部分建筑设计企业已经开始在实际业务过程中将AI结合BIM,例如:深圳当代艺术馆及规划展览馆(MOCAPE),首次利用BIM+AI完成了建筑建造,在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的同时也为创作更复杂建筑形态带来了可能性;运用AI与BIM结合的Doxel机器人可以将激光扫描模型与BIM模型匹配,从而识别现场的工作对象,通过BIM中的进度信息与实际形象进度对比,自动分析各项任务的执行情况,实现更加高效、准确的建筑设计过程。
总的来看,AI+BIM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从设计效率、设计质量、流程自动化、经验总结等方面都是加强的,BIM软件收集大量数据,AI利用这些数据探索建筑项目各个方面的可能性,并找到比人类思维更快的最佳解决方案。当前AI对于经验学习要求较高,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受制于行业整体现状,随着BIM的使用快速发展,逐渐成为行业标准,数据化管理程度提升,有望支撑神经网络得到更好的训练,提升AI有效生产力。预计AI和BIM技术的结合,行业管理边界拓宽,将有望重塑行业格局,改变行业高度分散的局面。
AI技术在BIM技术中的应用(建筑设计相关)
应用 | 介绍 |
自动生成建筑信息模型 | 传统的BIM技术需要设计师手动输入数据,然后进行建模。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自动扫描和识别建筑物中的信息,自动生成数字模型,这不仅提高了建模的效率,还大大降低了错误率。 |
优化建筑设计和施工方案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建筑物的多个方面,比如热力学、声学、结构力学等,预测建筑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从而优化设计方案。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当前设计能力、品牌影响力、市场商务接单能力这三个因素是建筑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这也是AI技术可以持续赋能的领域。
五、绿色建筑是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建筑设计行业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基础性行业,也是城市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从减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看,绿色节能低碳、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需求贯穿了建筑工程建设、运营、更新、改造、拆除的全过程,建筑设计企业从设计源头上形成绿色创新方案与技术,是引导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筑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点之一。
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工作进度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和执行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十四五”时期,为配合碳中和、碳达峰的“双碳”目标,多条国家政策提出要全面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标准水平,推广绿色建筑,为建筑设计行业带来大量节能环保领域需求,预计在这期间绿色建筑设计、城市更新设计、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设计、建筑碳排放及零碳建筑设计、施工低碳化工艺设计、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向及协同设计、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装配式标准化设计等技术方向,都将成为建筑设计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我国绿色建筑行业重点政策梳理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16年5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 发展交通、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领域关键技术大规模应用。 |
2016年12月 | 国务院 |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京津冀地区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达到50%以上。 |
2019年9月 |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 |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 |
2020年1月 |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提高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增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功能,率先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把宜居、绿色、便利等理念体现到规划建设的各个细节,创造体现品质和文化底蕴的生产生活环境。 |
2021年6月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 | 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县城新建建筑要落实基本级绿色建筑要求,鼓励发展星级绿色建筑。加快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节水标准,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不断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 |
2021年10月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 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创建行动。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 |
2022年1月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 | 鼓励监理企业参与城市更新行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 |
2022年2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 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进和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健全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 |
2022年4月 |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 | 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加快建筑节能改造。 |
2022年3月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 加强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完善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制度。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成一批高质量绿色建筑项目,人民群众体验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同时,开展星级绿色建筑推广计划。采取“强制+自愿”推广模式,适当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重点功能区内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比例。引导地方制定绿色金融、容积率奖励、优先评奖等政策,支持星级绿色建筑发展。 |
2023年2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当前建筑设计行业已经处在转型的关键期:传统业务竞争激烈、细分行业边界逐渐被打破、数字化浪潮、AI等前沿技术带来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建筑设计行业需要洞察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加速融合产业链、能力等资源,积极探索业务转型方向。(LZ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