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评级行业概述
信用评级是指由拥有资质条件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对诸多影响受评对象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给出相应级别的判断。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3-2030年)》显示,信用评级可以分为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一般情况下,债项评级是对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的违约可能性和违约损失程度的评定,违约可能性和预期违约损失程度分别利用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计算,主体评级是对受评主体按期偿还其债务能力和意愿的综合评价,评定的级别代表其违约的可能性,即违约概率。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信用评级三个关键核心是:信用评级的目的是揭示信用风险;关于经济主体或金融工具信用质量的一种意见;信用评级结果通常以等级形式表示;
二、行业集中度较高,业务主要集中在债项评级
1、我国债券评级数量基本稳定,头部企业市场优势地位显著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步较晚,截至2022年末,我国共有评级机构会员单位合计15家,其中有7家评级机构资质全覆盖。2019-2022年期间,我国债券评级数量基本稳定在8000支以上,主要分布在非银金融、房地产、公用事业、建筑装饰、煤炭等行业。2021年,受到“永煤债”的牵连,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痛责“三大板”,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使用外部评级的自主性,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债券评级数量有所下降,但仍和2019年持平。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信用评级行业继续稳步发展,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CCXI)、上海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UCR)、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NEEQ)三家评级机构一直占据优势地位,评级业务总量均超过5000支,显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双评级业务模式的开展,2家及以上联合评级的数量452支,低于中诚信证评数据科技。对于中部以下评级机构,开展与头部、中部企业开展联合评级的业务模式,业务量扩张具有较大作为空间。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评级机构对债项评级业务较为依赖,主体评级及其他占比较低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2022年均债项评级的新增业务量是9286支,按照主体评级价格25万/支,债项评级20万/支,可以测算得到债券评级市场规模大概是18.57亿到23亿之间。以7家在中国银行间协会公开的2021评级机构业务合规报告看,债券评级收入总额20.64亿,中诚信8.82亿、联合资信5.97亿、东方金诚2.66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营收的份额来看,评级机构对债项评级业务较为依赖,占比高达六成以上,主体评级及其他占比较低。这种情况可能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1)市场需求:债券评级对债券市场的正常运作非常重要,这导致债券评级业务相对稳定且需求较大;2)投资者依赖:投资者通常会依赖评级机构的债券评级来做出投资决策。因此,债券评级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较大;3)监管要求:在某些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可能要求发行债券的公司必须获得信用评级,这进一步增加了评级机构的债券评级业务需求;4)风险控制: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都希望在债券交易中了解风险,信用评级为其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风险评估方法。相反,主体评级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规模较小、不需要大规模融资的情况下,可能对主体评级的需求较低。其他评级业务可能是一些专业化领域,需求相对较小。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自2021年强制取消债项评级的政策出台后,多数债券在发行时仍进行了评级,无评级的还比较少见,但发展到2022年下半年,全球50家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都被取消了评级,随着债券评级业务的萎缩,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若不能改善评级质量,可能会面临淘汰压力。
三、行业问题日益凸显,监管力度持续强化
1、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行业屡曝评级过度集中、偏高等问题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资金融通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有赖于良好的市场化定价机制,而这其中,准确的信用风险评估是债券市场定价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统一规则、完善监管、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1月末,信用债存量上有将近55651个债项拥有评级记录,其中评级为AA及以上的主体占比超过80.69%,主体信用评级的分布、等级覆盖范围小,存在评级过度集中以及评级偏高等问题。
近年来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违约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相关统计,2018年以来,我国债券违约金额每年均超千亿元,虽然近4年债券违约数量有所下降,但与2014年的11起违约事件相比,整体数量仍然较大,2023年以来,共有新增违约债券62只,新增违约主体6家,违约总规模265亿元。尽管这其中有评级行业自身的问题和责任,但如果将这些现象简单归结为评级行业本身也有失偏颇。由债券发行人付费的信用评级收费模式容易产生评级虚高的问题,同时,监管对于金融机构投资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有不同的风险权重要求,一些金融机构自身也对所投资的债券的信用等级有门槛要求,导致如果发行人信用评级过低,将极大增加发行难度。加之我国信用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结构和投资策略的多元化有待进一步丰富,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得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多年来存在上述问题。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监管政策持续推进,2023年行业延续严监管态势
信用评级体系问题日益暴露,吸引了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和整改。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相关监管制度规则,推动评级行业监管框架日益明晰,监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也为评级行业转型与变革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推动评级行业统一监管格局不断完善,对评级机构规范化运营、独立性、合规性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多措并举促进信用评级质量提升。2021年,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强调要加强评级方法体系建设,提升评级质量和区分度;鼓励开展主动评级、投资人付费评级并披露评级结果,发挥双评级、多评级以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2022年以来,《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就进一步强化系统性风险防范、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等作出了重要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以坚实的信用基础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同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印发《全面推动北京征信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信用评级跨境业务发展及试点落地双评级、多评级制度。
进入2023年以来,行业延续严监管态势,强化评级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完善市场风险定价机制,进而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工作变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2021年以来评级机构相关监管政策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21.2 |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 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 | 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建立跟踪评级制度。证券评级机构应当在对评级对象出具的首次评级报告中,明确规定跟踪评级事项。在评级对象有效存续期间,证券评级机构应当持续跟踪评级对象的政策环境、行业风险、经营策略、财务状况等因素的重大变化。证券评级机构对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做出调整的,应当依据充分、合理审慎。 |
2021.8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 | 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 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切实提升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的有效性和前瞻性,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动态风险监测,及时掌握信用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受评对象发生影响偿债能力或偿债意愿的重大事项时,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及时启动不定期跟踪评级,并在评级报告中充分说明评级结果调整或维持的理由。 |
2022.3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 |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整体布局、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建设。积极探索创新,运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规范完善各领域各环节信用措施,切实保护各类主体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征信市场积极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组织协调、示范引领、监督管理作用,形成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合力。 |
2022.7 |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 全面推动北京征信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行动方案 | 提出要坚持“首善”标准,持续完善首都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力争使北京地区成为征信服务创新的先行者、征信支持融资的探索者、征信整合资源的推动者,发挥“北京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复制推广。 |
资料来源:国务院、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信用评级是其获得融资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良好信用评级的企业在市场上更容易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更好的供货条件,同时,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评级对于获得信用证、开展跨境业务和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信任都是必要的。综合来看,信用评级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涵盖了多个方面,从融资渠道和成本到市场信任和合作伙伴选择,都与企业的信用状况紧密相关。因此,中小微企业应当重视信用建设,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四、评级跟踪季落幕,2023年信用评级整体上调趋势明显
2023年,跟踪评级大幕基本落下。证监系统和交易商协会的产品要求分别于6月30日、7月31日前披露跟踪评级。财联社据公开披露信息整理发现,今年1-7月,城投公司整体评级趋势为上调数量高于下调,主体评级上调次数为86次,下调53次。相较于2022年,今年上调次数明显增加,下调次数明显减少。其中城投平台上调和下调次数分别为42家和4家,另有57家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而调高主体中以AA+为主,下调评级主体多为AA及A+,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与过去两年相比,信用评级整体上调趋势明显。2021年评级标准趋严,且部分行业面临严监管的政策环境导致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大,整体负面评级事件最多,信用评级下调力度最大,2022年有边际放缓迹象。进入2023年以来,受区域地位突出、政府支持有力、业务可持续性强、公司融资渠道通畅等因素影响,城投公司评级负面调整的事项大幅减少,整体以上调次数居多,这是城投公司信用逐步修复的信号,也间接鼓励弱资质城投主体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城投公司要从明确公司定位、加大收并购力度和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升城投公司的运营效率和能力,从而减轻债务负担。
观研天下分析师观点:对于信用评级行业来说,分析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当前“僧多粥少”,行业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信评机构的生存环境更加严苛,只有迎难而上、创新转型,切实提高信评质量,为投资者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声誉,才能最终成为市场领军者。(LZ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