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不充分,相关政策推动智慧水务的发展
根据《中国水务行业蓝皮书》,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水资源量占全球总量的 6.1%,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相对匮乏。从区域分布情况看,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根据《2022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22 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7088.1 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水资源量为 4988.3 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 22%,分省来看,沿海人口密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其中北京、天津、宁夏、上海、江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甘肃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 立方米。
资料来源:《中国水务行业蓝皮书》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慧水务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对智慧水务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发展智能水务”到“发展智慧水务”再到“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的变化,“智慧城市”+“智慧水利”的建设概念成为普遍共识。
2020年8月,住建部、网信办、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商务部、银监会七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推进智能化感知设施建设,实现对市政设施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和自动采集”,并“建立基于BIM平台的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对水电气热等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保障市政设施安全运行”。2022年,国家陆续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等政策,明确了智慧城市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化发展方案的战略地位,以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刺激了各地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而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也是“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受到政策重视和支持。
2022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提高供水管理智能化、供水监管信息化水平,建设城市供水物联网及运行调度平台等多方政策要求,共同奏响“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的主旋律。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全面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23年4月1日起,新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将正式实施,内容涵盖饮用水供水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了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全流程管控。新国标也将驱动水务系统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对智慧水务的需求提升,智慧水务建设将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
智慧水务主要相关政策
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文件 | 主要相关内容 |
2019/4 | 发改委、水利部 |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 强化科技支撑,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与工艺,加快成果转化,推进节水技术装备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培育节水产业 |
2019/6 | 水利部 | 《水利网信水平提升三年动方案(2019—2021年)》 | 构建高速互联的水利信息网,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水利监测感知网,基本建成水利数据共享分析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高效协同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提供较为丰富的水利公共服务产品 |
2020/3 | 水利部 | 《关于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 | 要推进前沿技术在水利行业创新应用,强化物联网、视频、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探索和试验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水利管理、服务、决策工作更加精细、优质、智能 |
2020/8 | 住建部、网信办、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商务部、银监会 |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 推进智能化感知设施建设,实现对市政设施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和自动采集。建立基于BIM平台的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对水电气热等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管网漏损、防洪排涝、燃气安全等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保障市政设施安全运行 |
2021/3 | 国务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能力 |
2021/10 | 发改委、水利部、住建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 | 《“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 围绕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管网运行维护数字化、污水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利用等领域,开展节水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 |
2021/11 | 水利部 | 《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 | 到2025年,通过建设数字孪生流域、“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水利网络安全体系、智慧水利保障体系,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建成七大江河数字孪生流域,在重点防洪地区实现“四预”,在跨流域重大引调水工程、跨省重点河湖基本实现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四预”,N项业务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建成智慧水利体系1.0版 |
2022/1 | 住建部、发改委 | 《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 | 对供水设施运行状态和水量、水压、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精准识别管网漏损点位,进行管网压力区域智能调节,逐步提高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
2022/8 | 住建部、发改委、疾控局 | 《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 全面、系统加强城市供水工作,推动城市供水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 |
2022/11 | 国务院 | 《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孪生流域、水网、水利工程加快建设 |
2023/4 |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 | 全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新标准将原标准中的“非常规指标”调整为“扩展指标”,以反映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特征及在一定时间内或特殊情况的水质特征。指标数量由原标准的106项调整为97项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城镇化带来供水管网的维护难题,智慧水务成为破局之道
2015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供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供水管道长度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较之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7.9%,增加了超3.6倍,城镇人口近9.21亿人。城镇人口的大规模增加导致城市地区用水量也持续增加,对水资源等城乡生产要素配置需求亦不断加大。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然要适应城市发展,亦必然会推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城市供水管网及其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随着城镇化发展,我国供水管网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公共供水普及率不断提升,但管网规模的扩大亦增加了维护的难度及成本,不少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漏损率仍较高。供水管网漏损是水务行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管网漏损不仅浪费水资源、增加供水企业成本,而且影响供水水质,给饮水安全带来隐患。2022年2月,住建部和发改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
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公共供水管网的漏损率较高,管网治理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政策催化下,中国水务企业提高管网管理能力、降低漏损率的诉求较为迫切,有望催生智慧水务需求高景气。
资料来源:文献整理
智慧水务的普及和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供水管网漏损问题,有效提高城市水网管理效率,降低供水管网建设、维护难度。管网压力监测和管网漏损监测是智慧水务的重要任务,在智慧水务应用方案中,智慧水务系统通过压力变送器、液位变送器、温度变送器等传感设备实时监测管网多个关键节点的压力、流量、温度等状况,并通过 NB-IoT、LoRa 等通信网络将监测数据及时传送至数据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当管网出现压力值异常或漏损情况时,管网维护人员可通过数据监测中心获得管网信息并及时对管网进行维护,城市供水、排水服务稳定性得到有效保障,城市管网管理效率亦将进一步提高。
目前智慧水务产业链比较完整,上游包括水表、阀门、水泵的供应商,中游为自动化服务和智能技术服务供应商。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商通过集成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管理 (BIM)、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以及水表、水泵、阀门等设备为最终用户提供智慧水务应用服务。
智慧水务产业链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智慧水务行业共有三个竞争层次,分别是将硬件设备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综合服务商,以自主研发水务信息系统软件为核心产品的软件企业,和大型 IT 公司切入智慧水务领域。
智慧水务行业竞争层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YM)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