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市场呈现出如火如荼发展局面 充分竞争特征明显

一、行业相关定义

智慧城市(SmartCity)是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而构建的新形态城市。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阶段,以计算机,IT,互联网等通讯技术做支撑,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复杂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逐步向人工智能城市演进。人工智能城市是以数据为驱动的城市决策机制,并且能根据实时数据和各类型信息来综合调配和调控城市的公共资源,最终实现自动智能化、达到运作效率最优化。

二、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

城市的“智慧化”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局面。“十四五”纲要明确提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数字化平台和线下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2019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为10.71万亿元, 2023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已达到28.6万亿元,具体如下:

城市的“智慧化”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局面。“十四五”纲要明确提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数字化平台和线下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2019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为10.71万亿元, 2023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已达到28.6万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供应规模

我国数字经济底蕴深厚,在互联网、光纤制造等领域影响力日益提升,有条件吸引更多海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智慧城市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数字经济的应用孵化、场景牵引及多点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十四五”时期,我国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融合发展、良性互动,实现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实体、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宏观层面看,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生产函数变革调整,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制造业正是重要着力点。从产业层面看,当前新基建建设为数字产业高速发展构建厚实基础,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领域仍有较大的空间,而这些领域正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工业互联网为例,工业互联网方面,作为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工业化转型的重要基础,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由20年的14.67%提升至21年的17.5%,而“十四五”规划目标为45%。从政策层面看,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智慧城市建设,指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各部门也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随着数字经济在新基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智慧城市作为数字经济的首要应用场景,也将成为新基建的首要服务对象。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增长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0085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162136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30815亿元,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社会领域投资增长0.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53544亿元,下降0.4%;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4%,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增长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0085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162136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30815亿元,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社会领域投资增长0.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53544亿元,下降0.4%;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4%,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需求规模

中国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镇化速度快速提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同时,快速城镇化之后城市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又急需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缓解,最后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智慧城市在中国广泛部署,成为推动中国城市良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前提从20世纪80年代起,工业信息技术和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逐渐加深,给互联网产业生态和数字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城市信息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6.16%,预计到2035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左右,产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高度集聚于一些地域性的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也由城镇化向新型智慧化逐步转型。

中国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镇化速度快速提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同时,快速城镇化之后城市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又急需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缓解,最后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智慧城市在中国广泛部署,成为推动中国城市良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前提从20世纪80年代起,工业信息技术和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逐渐加深,给互联网产业生态和数字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城市信息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6.16%,预计到2035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左右,产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高度集聚于一些地域性的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也由城镇化向新型智慧化逐步转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行业细分市场

1、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的模式。从应用方向来看,“智慧社区”应实现“以智慧政务提高办事效率,以智慧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以智慧家庭打造智能生活,以智慧小区提升社区品质”的目标。

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推动城市化、智慧化的进程,智慧社区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了7354亿元。

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推动城市化、智慧化的进程,智慧社区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了7354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提升城市交通的智慧化水平成为城市社会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智慧交通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城市交通规划、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增强交通管控与监测能力、提供个性化的交通诱导和出行服务,为城市居民创造更便捷、安全和舒适的出行环境。

2022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标准《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5部分:交通》(GB/T34680.5-2022)发布,并于2023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牵头起草,聚焦智慧交通关键领域,为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提供了从基础设施与装备感知、运输与出行服务、交通运输管理、市民体验四个方面的智慧交通评价指标框架。智慧交通以智慧城市信息化为基础,实现高精度、高纬度的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运行、交通管控与监测、交通诱导、交通出行服务等的交通全流程信息化服务。

在全球范围内,智慧交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城市管理者的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化的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改善道路安全、降低交通碳排放,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各国纷纷制定智慧交通政策和标准,推动交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以杭州为例,作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典范,该城市积极推进智慧交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构建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推动智慧公交、智慧交管、智慧停车等多个跨领域智慧交通场景的建设,杭州成功缓解了交通堵点和拥堵现象,提高了城市出行的效率和便捷性。此外,杭州还借助智慧交通技术,计划取消小客车限购和道路限行措施,为居民提供更灵活、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在全球范围内,智慧交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城市管理者的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化的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改善道路安全、降低交通碳排放,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各国纷纷制定智慧交通政策和标准,推动交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以杭州为例,作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典范,该城市积极推进智慧交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构建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推动智慧公交、智慧交管、智慧停车等多个跨领域智慧交通场景的建设,杭州成功缓解了交通堵点和拥堵现象,提高了城市出行的效率和便捷性。此外,杭州还借助智慧交通技术,计划取消小客车限购和道路限行措施,为居民提供更灵活、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智慧安防

智慧安防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智慧防线”和有力支撑。通过城市安全体系的建设,城市将快速形成交通、视频监控、物联网等公共安全网络,为企业、园区、民众提供安全保障。

智慧安防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智慧防线”和有力支撑。通过城市安全体系的建设,城市将快速形成交通、视频监控、物联网等公共安全网络,为企业、园区、民众提供安全保障。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行业竞争格局

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圈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国内外企业都在此领域积极布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企业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已经在智慧城市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国外企业如IBM、思科等也在积极拓展业务。总体来看,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但合作趋势也日益明显。

从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市场参与主体来看,由于业务覆盖面较广,市场参与企业较多、业态丰富,市场竞争整体较为分散、充分竞争特征明显,主要细分领域代表企业如下:

国智慧城市行业细分市场领先企业格局

细分领域 代表企业
综合型企业 华为、腾讯、阿里云、百度
智慧交通 万集科技、商汤科技、四维图新、深城交
智慧物流 顺丰速运、京东物流、菜鸟网络
智慧政务 烽火、太极、浪潮
智慧医疗 平安健康、卫宁健康、万达信息
智慧环保 聚光科技、先河环保
智慧教育 科大讯飞、网易有道
智慧农业 隆平高科、天演维真、新农人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WWT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市场呈现出如火如荼发展局面 充分竞争特征明显

我国智慧城市行业:市场呈现出如火如荼发展局面 充分竞争特征明显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9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增长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0085亿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162136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30815亿元,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社会领域投资

2024年08月07日
我国房地产行业: “三大工程”建设为推进重点 头部效应正不断加强

我国房地产行业: “三大工程”建设为推进重点 头部效应正不断加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9.5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约6.9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9%。

2024年07月17日
我国电梯行业:需求开始复苏 加装及存量替换市场有望贡献明显增量

我国电梯行业:需求开始复苏 加装及存量替换市场有望贡献明显增量

电梯需求由新建地产的新梯需求、加装、存量更换、海外出口、轨交市场组成,2023年在多重需求向好的推动下,电梯整机销量同比增长10.68%至121.86万台,市场规模同比增长8.72%至1557.77亿元,未来新建地产电梯需求下滑,但加装市场、存量替换市场有望贡献明显增量,可对冲一部分地产下滑所导致的需求缺口。

2024年06月25日
我国建筑劳务行业:市场保持良好运行 专业化仍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我国建筑劳务行业:市场保持良好运行 专业化仍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建筑劳务行业企业数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8年我国建筑劳务行业企业数量为5299家,2022年企业数量为6210家,2023年增长至6363家。

2024年05月25日
房地产精细化转型下五恒系统应用市场或进一步打开 企业国际化将迎更多商机

房地产精细化转型下五恒系统应用市场或进一步打开 企业国际化将迎更多商机

产品的多样化、品类的丰富性、结构型的拓展是中国空调行业长远发展的趋势所在。与此同时,APF能效等级在2021年的强制实施之后,并没有进一步推动变频空调产品出货量占比的提升。据统计,2022年国内空调市场变频产品的出货量同比下滑了9.86%,下滑幅度超过了行业总出货量的降幅。

2024年03月25日
我国洁净室行业:新建面积保持逐年增长 低端市场价格竞争激烈

我国洁净室行业:新建面积保持逐年增长 低端市场价格竞争激烈

目前国内洁净室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为激烈,从业主体较多,但有能力承接高级别洁净室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企业较少。随着下游半导体及泛半导体、新型显示、生物制药等行业的发展,传统机电安装企业也纷纷转型试图进入洁净室行业。

2024年03月06日
我国节能门窗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景气度提升  龙头企业成长空间广阔

我国节能门窗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景气度提升 龙头企业成长空间广阔

随着建筑外窗节能标准的提高,节能铝包木窗突出的保温性能及性价比均有望逐步凸显,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当前节能铝包木窗产品渗透率不足1%,对比欧美木窗20%-30%的平均渗透率,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2024年03月01日
我国SPC地板行业非住宅场景已有一定普及 住宅领域渗透率低 整体发展潜力较大

我国SPC地板行业非住宅场景已有一定普及 住宅领域渗透率低 整体发展潜力较大

主要原因为目前市场上PVC类型地板质量低劣产品较多,导致民众对 SPC 地板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其次部分国内家装房屋基层达不到 SPC 地板的铺装要求。2022年中国住宅场景SPC地板市场规模为21.13亿元,

2024年02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