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1、空管系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空中交通管理进入加速阶段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空管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4-2031年)》显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完整的描述是通信、导航、监视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简称CNS/ATM系统,其中通信、导航和监视(CNS)部分属于外围设施范畴,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空管人员实际用于管理空中交通运输的信息处理系统。目前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由三层构成,即空域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中交通服务。其中,(1)空域管理(ASM),主要是依据既定的空域结构条件,实现对空域的划设调整,尽量满足空域使用各方的需求;(2)空中交通服务(ATS),主要目的是防止航空器之间、航空器与障碍物之间发生碰撞;(3)空中流量管理(ATFM),是当某区域空中流量超过或即将超过该区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可用能力时,预先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空中交通流量最佳地流入或通过相应区域。

空管系统构成及功能架构

<strong>空管系统构成及功能架构</stron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空域管理体制来看,空管系统现行行业管理体制为民航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三级管理。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官网,中国民航空管系统现行行业管理体制为中央民航局空管局、地区管理局、空管分局(站)三级管理。据莱斯信息招股书,截至2022年12月,全国空管体系有7个地区局、37个分局站,共44个空管用户。以上七个地区局下属包括九大辖区。据长江日报,“十四五”我国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乌鲁木齐、三亚8个大型区域管制中心基础上扩容,形成全国大型区域管制中心“8+N”布局体系。2023年5月,民航武汉区域管制中心项目开工,将成为全国第9个区域管制中心。

中国民航航空管局构成

地区管理局 驻地 管辖范围
东北地区管理局 沈阳 黑龙江、吉林、辽宁
华北地区管理局 北京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华东地区管理局 上海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江西、福建
中南地区管理局 广州 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
西南地区管理局 成都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西北地区管理局 西安 陕西、宁夏、甘肃、青海
新疆管理局 乌鲁木齐 新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民用航空网,2021年4月,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首次亮相,此前,我国空管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简称国家空管委)。此次名称的变更,实际上是将原先属于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调整为中央机构。与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相比,新亮相的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发生鲜明变化:(1)机构规格由隶属于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调整为中央机构;(2)机构负责人调整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3)“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中的“管制”二字,调整为“管理”,即“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本次变更是由虚向实的重大转变,也就是说作为中央机构,中央空管委将进入实际性运作,空中交通管理进入加速阶段。

随着中国民航产业逐渐恢复,2023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6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42.2%,恢复到2019年的93.2%,中长期恢复趋势向好。航空运行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空中交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空管系统建设持续加速,同时,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空管系统新增主要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80%,国产空管产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9.12亿元。

随着中国民航产业逐渐恢复,2023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6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42.2%,恢复到2019年的93.2%,中长期恢复趋势向好。航空运行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空中交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空管系统建设持续加速,同时,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空管系统新增主要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80%,国产空管产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9.12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政策全面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空管系统行业亦打破国外垄断

政策是影响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央层面,政策持续升温,2024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作为新增长引擎,列入要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以来,中央对低空经济的支持持续升温。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这是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并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是我国首部针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将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地方层面,多地积极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2024年有16个省级行政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低空经济相关内容。在行动层面,对低空经济的扶持,主要包括对通用航空机场的建设、发展通用航空飞行器制造业、发展无人机制造业、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建设低空基础设施、制定标准规范等。

16省级行政区相关内容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省级行政区 相关内容
北京 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山西 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建设通航机场,组建发展通航机队,拓展应用场景,推动通航全产业链发展,加快通航示范省建设。
内蒙古 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要把握发展趋势、瞄准市场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攻关,深入推进融合集群发展,尽快把规模做起来、比重提上来。
辽宁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吉林 全产业链发展卫星制造及数据处理、无人机制造及低空服务产业,支持长光卫星等企业开展低成本批量化卫星研发制造,支持“吉林一号”卫星加快发展。
江苏 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省级融合集群试点,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安徽 加快合肥、芜湖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建设,拓展低空产品和服务应用场景。
福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宁德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
江西 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和未来技术产业研究院,努力在元宇宙、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抢占先机。
山东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
河南 拓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湖南 用好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成果,发展壮大低空经济。培塑户外旅居露营、低空飞行、康养、演艺等体验式文旅新业态。
广东 发展低空经济,创新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办好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重庆 实施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行动,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深化北斗规模应用及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开辟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川 开通第三批低空协同管理试点空域,形成贯通环成都和川南、川北的低空飞行网络。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支持有人机无人机、军用民用、国企民企一起上,支持成都、自贡等做大无人机产业集群,布局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新疆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着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算力、电子信息、动力电池、航空器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4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 月 28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介绍,根据一些研究单位的测算,2023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 2 万亿元。

2024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 月 28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介绍,根据一些研究单位的测算,2023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 2 万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目前莱斯信息是国内民航市场龙头厂商,公司在空管系统领域研发经验丰富,产品技术已打破国际垄断。公司在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领域的主要产品为各类管理系统,按照业务功能主要分为两类产品:管制指挥类(ATC)系统和流量管理类(ATFM)系统。系统可利用通信、导航技术和监控手段对飞机飞行活动进行监视和控制,为民用航空器的飞行提供各类空中交通管理服务,有效维护空中交通秩序,促进空中交通安全,保障空中交通畅通。

根据莱斯信息招股说明书,截止2022年12月,全国空管体系共44个空管用户中有 35 个空管用户使用公司提供的自动化系统,系统覆盖率达80%。各空管用户空管自动化运行系统共 88 套(主用 44 套+备用 44 套),由国内外7 个厂家提供。其中,莱斯信息提供 37 套(主用 28 套,备用 9 套),市场占有率 42%(主用系统占比63.64%),全国领先。

根据莱斯信息招股说明书,截止2022年12月,全国空管体系共44个空管用户中有 35 个空管用户使用公司提供的自动化系统,系统覆盖率达80%。各空管用户空管自动化运行系统共 88 套(主用 44 套+备用 44 套),由国内外7 个厂家提供。其中,莱斯信息提供 37 套(主用 28 套,备用 9 套),市场占有率 42%(主用系统占比63.64%),全国领先。

资料来源:莱斯信息(Y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民航产业逐渐恢复,2023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6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42.2%,恢复到2019年的93.2%,中长期恢复趋势向好。航空运行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空中交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空管系统建设持续加速,同时,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空管系统新增主要装备国产化

2024年09月11日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按客户类型,跨境电商物流分为B2B跨境电商物流和B2C跨境电商物流。B2B跨境电商物流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2023年B2B跨境电商物流占比高达75.86%。

2024年06月17日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全国完工出口船34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6%;承接出口船订单66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4.1%;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301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6%、93.4%和93.4%。

2024年06月12日
我国网约车行业:迎来量价齐升发展 网约快车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网约车行业:迎来量价齐升发展 网约快车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是全球第一个网约车合法化国家,交通部数据显示,网约车车辆运输证在最近几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3年各地累计共发放车辆运输证279.2万本。

2024年06月03日
我国叉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电动化助力国内企业出海拓展

我国叉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电动化助力国内企业出海拓展

2023年我国叉车累计销量为117万台,同比增长12.00%;其中12月销量为10万台,同比增长31.00%,2023年我国叉车销量保持正增长态势。

2024年05月27日
我国电动两轮车迎来“以旧换新”时代  白热化竞争下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

我国电动两轮车迎来“以旧换新”时代 白热化竞争下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

依托于国内发达的电池供应链,我国是全球电动两轮车最主要的区域市场,据统计2023年我国电动两轮车销量约为5643万台,在全球占比达到75%左右,基本上是一骑绝尘的水平。

2024年05月23日
我国电动船舶行业:产量出现快速增长态势  特大型央企产品竞争力较强

我国电动船舶行业:产量出现快速增长态势 特大型央企产品竞争力较强

从销量来看,2018-2022年,我国电动船舶销量从379艘增长到554艘,电动船舶保有量在2022年达到3067艘,预计随着电动船舶关键技术的升级和国家政策推动下,未来电动船舶渗透率将不断提升。

2024年05月11日
我国ETC行业: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 “互联网+ETC”正崭露头角

我国ETC行业:市场处于高速发展期 “互联网+ETC”正崭露头角

2019-2020年,中国ETC行业需求迎来高峰期,其中政策导向与技术迭代是主要驱动因素,该时期的ETC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但随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并且未来也将延续这一发展态势。2023年国内ETC行业市场规模为39.09亿元,

2024年05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