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轴承行业处转型调整关键期 集成化、环保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

一、行业相关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轴承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轴承是指支持旋转轴或其他运动体的机械基础件,用于引导转动或移动运动并承受由轴或轴上零件传递而来的载荷以及降低机械旋转体的摩擦系数的零部件,可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性能与精度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被称为“机械的关节”。轴承是工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其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综合实力,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轴承中摩擦性质的不同,可将轴承分为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按下游应用领域进行分类,滚动轴承又可以分为风电轴承、工程机械轴承、汽车轴承、叉车轴承、冶金轴承、机床轴承等。

根据轴承中摩擦性质的不同,可将轴承分为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按下游应用领域进行分类,滚动轴承又可以分为风电轴承、工程机械轴承、汽车轴承、叉车轴承、冶金轴承、机床轴承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

近年来受益于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通用机械等轴承行业下游的旺盛需求,我国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增长态势。2023年我国轴承行业市场规模为2785亿元。具体如下:

近年来受益于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通用机械等轴承行业下游的旺盛需求,我国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增长态势。2023年我国轴承行业市场规模为2785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轴承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供应规模

近年来,国内部分领先企业与海外跨国轴承公司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部分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国内轴承产品的竞争能力正逐步提高。从产量来看,我国轴承行业近年来产量保持总体增长态势,2019年行业产量为196亿套,2023年已经增长到285.2亿套。具体如下:

近年来,国内部分领先企业与海外跨国轴承公司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部分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国内轴承产品的竞争能力正逐步提高。从产量来看,我国轴承行业近年来产量保持总体增长态势,2019年行业产量为196亿套,2023年已经增长到285.2亿套。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轴承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轴承市场已经进入较成熟阶段,产业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在中低端的通用轴承及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要,但在一些中高端领域,国内产品与进口轴承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尺寸公差与旋转精度的差距、高速性能的差距、噪音与异音的差距、寿命的差距、特殊工况应用的差距等方面。

目前我国轴承中低端市场产品竞争激烈,部分企业在中高端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技术与产品突破,但中高端市场的主要份额仍为国际八大轴承企业占据,行业的发展处于产业升级、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

3、需求规模情况

轴承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工程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港口机械、液压元件、锻造机械、塑料机械、纺织机械和办公设备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轴承的支持,因此轴承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轴承作为机械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基础件,其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轴承国内销量为164亿套,2023年增长至235.4亿套。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轴承作为机械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基础件,其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轴承国内销量为164亿套,2023年增长至235.4亿套。

资料来源:中国轴承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转型升级,高端化、精密化的轴承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这些产品具有更高的精度、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好的性能稳定性,能够满足高端装备和精密机械的需求。因此,轴承行业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三、行业细分市场

1、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适用于高速高载荷环境下,多应用于汽车、飞机发动机、机床、轴承和涡轮机等领域。

滚动轴承依靠滚动体的传动支撑转轴,具有更低且数值更稳定的摩擦系数,摩擦损失较小。在投入实际应用的情形下,滚动轴承还具备使用维护方便、起动性能好的优势,并且在高载荷环境下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2019年我国滚动轴承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53.21亿元。具体如下:

2019年我国滚动轴承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53.21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滑动轴承

滑动轴承适用于低速低噪音环境下,多应用于家电、电动工具、印刷机械、摩托车等。

滑动轴承靠平滑面支撑转轴,在滑动摩擦下工作,具备工作平稳、可靠、无噪声的优点。在液体润滑条件下,滑动表面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还可以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表面磨损。此外,滑动轴承承压面积大,承载能力相对较高。

2023年我国滑动轴承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531.71亿元。具体如下:

2023年我国滑动轴承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531.71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集成化、高可靠性

下游终端产品的制造领域对轴承的便利性和可靠性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具体体现在:轴承使用及维修更加简便、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等方面。这些特性需要轴承企业在通用产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定制,生产出与终端工业产品(特别是汽车、航天航空等领域)部件集成性更高的专用轴承产品。

2、低摩擦、高效率,节能环保

根据世界摩擦学会的统计数据,摩擦每年造成全球一次性能源1/3以上的损失,磨损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高效的减少摩擦是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节能环保发展的重要领域。轴承作为减少摩擦损耗的重要机械零部件,如何高效地减少摩擦是国内外科研机构对于轴承产品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因此也成为轴承产品品质提升的关键。

3、智能化生产制造

近年来,轴承的生产工艺逐步由早前的粗放式生产转向精细、智能的生产模式,制造工艺产线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轴承企业的数字化是通过数字技术对研发设计、工厂装备、生产过程进行变革和重塑;在数字化基础上,现代轴承企业以数据为核心,引入ERP等管理系统,配合网络、数据工具,实现采购、生产、订单的协同与集成,形成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的网络化制造;未来,轴承生产制造的趋势是将数字化、网络化的成果贯穿于用户、设计、工艺、生产、检测、管理到服务各个环节,形成具备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调整能力的智能生产制造体系。(WWT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行业进入整合发展阶段 产量合理控制将是新常态

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行业进入整合发展阶段 产量合理控制将是新常态

两轮电动自行车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产品之一,属于绿色环保、贴近民生、拥有高度自主产权的民族产业。自第一台两轮电动自行车生产面世到现在二十余年间,两轮电动自行车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交通工具。2024年上半年,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约为520.08亿元。

2025年01月11日
我国汽车冲压模具成为汽车模具最大细分品类 行业产需规模稳步提升

我国汽车冲压模具成为汽车模具最大细分品类 行业产需规模稳步提升

汽车冲压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时间约占汽车开发周期的2/3,是汽车模具最大的细分品类。2022年我国汽车冲压模具市场规模达441.9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16%,占汽车模具行业整体规模的40.77%;2023年我国汽车冲压模具市场已经达到475.2亿元,2024年上半年达到240.2亿元。

2024年11月26日
智能化自动化趋势下我国汽车电动门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渗透率不断提升

智能化自动化趋势下我国汽车电动门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渗透率不断提升

随着汽车电动门在车辆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我国汽车电动门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36.48亿元,2024年上半年已经达到202.03亿元。

2024年11月16日
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国内智能汽车行业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国内智能汽车行业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约0.4亿辆,占全球新增乘用车总销量的65.6%。2019-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8.0%。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轴承行业处转型调整关键期 集成化、环保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

我国轴承行业处转型调整关键期 集成化、环保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

近年来受益于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通用机械等轴承行业下游的旺盛需求,我国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增长态势。2023年我国轴承行业市场规模为2785亿元。

2024年10月16日
我国汽车检具行业:新车型投放及个性化车型需求增多等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我国汽车检具行业:新车型投放及个性化车型需求增多等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汽车检具行业的毛利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竞争、原材料价格、产品结构、产品附加值以及企业规模等。2021-2023年,本土企业超达装备和威尔泰两家企业汽车检具产品销售毛利率均保持在30%以上的较高水平。

2024年09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