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发展目标明确且动因充足 市场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一、煤矿智能化行业相关定义及特点分析

煤矿智能化是指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现代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

煤矿智能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性

煤矿智能化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智能传感器、智能摄像机、远程控制系统等,实现了对煤矿生产环境的全面监控和预警。这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能在危险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可靠性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煤矿生产设备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参数,可以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维修,避免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同时,智能化设备还具有自我诊断和修复功能,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可靠性。

3、可持续性

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助于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智能化煤矿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的需求。此外,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帮助煤矿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智慧性

煤矿智能化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了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这使得煤矿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我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发展目标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0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应急部、煤监局、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8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煤矿智能化进程提出了发展目标。

2020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应急部、煤监局、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8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煤矿智能化进程提出了发展目标。

资料来源:《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煤矿智能化的必要性分析:

(1)驱动因素之一:矿山事故危害大,矿山安全技术需求提升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矿山事故总数为518起,死亡人数367人,其中,煤矿事故168起、死亡245人,非煤矿山事故199起、死亡273人。2023年我国矿山事故总数为1044起‌,其中煤矿事故占比较大,2023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443人。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矿山事故总数为518起,死亡人数367人,其中,煤矿事故168起、死亡245人,非煤矿山事故199起、死亡273人。2023年我国矿山事故总数为1044起‌,其中煤矿事故占比较大,2023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443人。

资料来源: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煤矿矿山事故频发不仅严重危害矿工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同时事故导致矿山关停整顿,也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驱动因素之二:矿山从业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矿山无人化需求提升

煤矿工作条件艰苦,安全风险大,年轻人不愿从事枯燥而又充满危险的工作,从业意愿低,因此我国煤矿从业人员以60后、70后为主,同时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未来我国煤矿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严重,同时新增从业人员数量将大幅降低,无人煤矿提上日程。

煤矿工作条件艰苦,安全风险大,年轻人不愿从事枯燥而又充满危险的工作,从业意愿低,因此我国煤矿从业人员以60后、70后为主,同时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未来我国煤矿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严重,同时新增从业人员数量将大幅降低,无人煤矿提上日程。

资料来源:《产业转型背景下厂矿工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根据中煤协数据,我国煤矿从业人数已经从2015年的350万人下降至2020年的200万人,一方面是去产能关停煤矿导致,更主要的原因是从业人员流失。

根据中煤协数据,我国煤矿从业人数已经从2015年的350万人下降至2020年的200万人,一方面是去产能关停煤矿导致,更主要的原因是从业人员流失。

资料来源:中煤协,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驱动因素之三:“绿色矿山”成矿业发展风向标

早期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较为粗放,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些地方因采矿引发地面塌陷,特别是采煤引发的塌陷比较严重,对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开采矿业,也占用损毁了大量土地。有资料显示,毁损土地累计超过了300万公顷。矿山开采还破坏了区域地下水系统,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泉流量减少甚至干枯,影响地表植被等生态系统。此外,废渣废水污染了水土环境,全国固体废渣积存量超过480亿吨,矿山废水年产出量超过110亿方。

2017年5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绿色矿山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矿业发展新模式。

提出了发展目标:

在技术创新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矿山企业每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不低于矿山企业总产值的1%;不断改进和优化工艺流程,淘汰落后工艺与产能,生产技术居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在节能减排方面,积极开展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工作,节能降耗达国家规定指标;采用无废或少废工艺,成果突出;三废"排放达标;矿山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或实现零排放,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要实现这些目标,就离不开智慧矿山技术,如智能一体化矿山能耗管理系统、动设备状态智能在线监测系统、矿山分布式光纤安全(温度/应力)传感监测技术等。

我国煤矿智能化行业经营模式

1、生产模式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煤矿智能化企业通常采用订单式生产为主、备货式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在订单式生产模式下,企业会根据客户的订单安排原材料的采购及产品的生产;而系统产品的标准组件及其他一般性备件可以采用以备货式生产方式,企业需要基于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及对往年同期销售情况的判断,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

另外,由于煤矿智能化系统产品的整体方案设计、软硬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等生产环节较为复杂,因此行业内部分企业对于非核心环节材料可以通过外协加工的方式缩短生产流程。

2、采购模式

煤矿智能化相关企业一般是根据客户订单情况及销售预测情况制定原材料采购计划,并且会依据原材料通用性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采购模式。采供部根据公司销售和生产计划制定年度采购计划,同时会定期结合实际的产品销售、生产情况对具体的采购计划安排进行调整。公司产品具有多规格的特点,公司对一部分原材料进行适当备货。同时要求供应商按需求进行部分储备,保证供货及时。对于包装材料以及低值易耗品等辅料,公司采供部会根据实际采购需求进行采购。

3、销售/服务模式

煤矿智能化相关企业通常通过国内专业展会、技术推广、客户介绍、大型煤矿的招投标等方式获取客户订单。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的特点和下游客户需求,实行招投标或商业谈判的方式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

招投标方式下,根据客户公布的招标采购公告,参与投标获得订单,并根据客户要求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或施工方案,再按照客户安排进行现场安装,通过测试后取得客户验收;商业谈判方式下,公司获取客户需求信息后,根据客户需求完成产品的初步设计及开发,及时跟踪客户的需求反馈,跟进技术交流,并逐步促成交易达成。达成交易意向后,双方签署销售合同,约定采购产品、技术指标、价格、数量、货款结算方式等要素,根据合同约定安排发货或实施现场施工。

煤矿智能化行业需求主体分析

矿智能化行业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煤矿企业

煤矿企业是煤矿智能化行业最直接的需求主体。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安全性能,煤矿企业纷纷寻求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煤矿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人力成本。

2、智能化设备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

智能化设备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是煤矿智能化行业的另一个重要需求主体。他们通过提供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服务,满足煤矿企业的智能化需求。这些供应商和服务商通常会与煤矿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煤矿智能化的发展。

、中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市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受益于行业政策和5G 时代及人工智能推动,我国煤矿矿山改造数量上升,2020-2021年我国煤矿智能化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496.34亿元。

受益于行业政策和5G 时代及人工智能推动,我国煤矿矿山改造数量上升,2020-2021年我国煤矿智能化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496.34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影响中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市场规模的因素多种多样,以下是几个关键因素:

1、技术进步与创新

(1)信息技术的发展

5G、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这些技术在煤炭开采关键技术、设备、系统平台等方面的应用推动了煤矿智能化的进程。

(2)智能化设备的研发

随着智能化设备的不断研发和创新,煤矿企业能够采用更加先进、高效、安全的智能化系统和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进一步推动煤矿智能化市场规模的扩大。

2、政策推动与支持

(1)国家政策的出台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 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框架》等,从顶层设计上做出了系统部署,推动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2)政府部门的支持

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加大了对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了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为煤矿智能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3、市场需求与增长

(1)安全生产的需求

随着对煤炭开采行业安全性的重视,煤矿企业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因此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2)生产效率的提升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煤矿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因此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泵行业已成长为千亿级市场 目前国内企业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布局

我国泵行业已成长为千亿级市场 目前国内企业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布局

泵行业的市场需求与石化、LNG、海洋平台、钢铁、电力、市政水利、防汛抗旱等行业或领域的投资规模存在较大依赖性,宏观经济疲软时,泵需求减少。从产量来看,近年来,我国泵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泵产量为1.73亿台,2023年增长至2.18亿台。

2025年03月31日
中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发展目标明确且动因充足 市场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中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发展目标明确且动因充足 市场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煤矿企业是煤矿智能化行业最直接的需求主体。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安全性能,煤矿企业纷纷寻求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煤矿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人力成本。

2025年03月17日
数据中心为燃气轮机发展提供新动力 我国燃气轮机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数据中心为燃气轮机发展提供新动力 我国燃气轮机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我国现已具备中小型燃气轮机自主生产能力,并实现部分产品出口。随着国内燃气轮机生产技术的提升,中国燃气轮机的出口规模逐渐扩大。2023 年以来,我国燃气轮机出口量趋于稳定,出口范围持续扩大,进口额初步缩小,2024年进出口额分别为3.52亿美元和0.98亿美元。

2025年03月11日
我国雨水收集系统重要性愈发凸显 行业需求不断扩大 市政工程是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雨水收集系统重要性愈发凸显 行业需求不断扩大 市政工程是最大细分市场

当前包括河马井 HiPPO等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能,以满足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截至2023年,我国雨水收集系统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262.31亿元。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不断拓展,该行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2025年02月07日
我国气体回收器市场规模与需求持续增长 技术创新与行业升级不断更迭

我国气体回收器市场规模与需求持续增长 技术创新与行业升级不断更迭

随着全球和中国工业气体市场的稳步增长,气体回收器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环保法规日益严格、资源回收利用意识提高的背景下,气体回收器在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从而推动了其需求的增长。

2025年01月14日
我国井下工具行业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 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井下工具行业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 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井下工具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维持较高水平,主要得益于国家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支持政策、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截至2023年,中国井下工具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了约475.91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249.36亿元。

2025年01月10日
“一带一路”下我国压力容器迎发展良机 模块化、集成化将成趋势

“一带一路”下我国压力容器迎发展良机 模块化、集成化将成趋势

基于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下游行业需求不断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压力容器市场规模逐年上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压力容器市场规模达到2100亿元左右,2024年上半年中国压力容器市场规模约为1132.1亿元。

2024年12月27日
烧烤文化快速普及带动烧烤炉需求增长 市场呈现国际与国内品牌并存局面

烧烤文化快速普及带动烧烤炉需求增长 市场呈现国际与国内品牌并存局面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烧烤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烧烤炉行业需求进一步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达到了9.13亿元。预计未来几年烧烤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烧烤炉市场也将随之增长。

2024年11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