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传感器行业发展情况概述
根据国家标准GB7665-87,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数学函数法则)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新能源汽车传感器是新能源汽车测量系统中,能够将输入变量如温度、压力、位置、加速度、转速、流量等变换成可以测量数据信号,将数据传递给汽车控制系统,开展测量和控制作业,辅助驾驶员或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判断的前置部件,能够降低外界不良因素带来的干扰和影响,增加汽车安全系数。在新能源汽车中,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底盘、电子调节系统、导航系统等方面。
汽车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源,根据信息采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车身感知传感器和环境感知传感器。其中:(1)车身感知传感器指分布于汽车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底盘及安全系统及车身舒适性系统等子系统中,用于获取汽车车身信息的基础传感器;(2)环境感知传感器指通过采集、输出汽车周围环境信息以协助汽车实现智能驾驶的汽车传感器。
汽车传感器分类及主要产品
产品名称 |
作用 |
|
车身感知传感器 |
温度传感器 |
主要用于测量进气歧管、燃油、冷却液、尾气的温度 |
压力传感器 |
主要用于测量进油箱、燃油喷射、制动液、轮胎的压力 |
|
速度传感器 |
主要用于测量发动机曲轴、凸轮轴和车轮速度 |
|
流量传感器 |
主要用于汽车发动机中测量进入发动机的瞬态和稳态质量气流 |
|
位置传感器 |
主要用于测量制动踏板、变速杆、可变气门、离合器的位置 |
|
环境感知传感器 |
视觉传感器 |
指车载摄像头,通过摄像头采集信息,并进行算法识别。 |
雷达传感器 |
包括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 |
|
定位传感器 |
指高精定位传感器,作用为实现车辆的精确定位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传感器为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基础环节,可将不同类型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感器是将目标物信息收集、转换、输出的关键部件,核心价值在于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获取或拟合出准确可靠的信息数据,为后续数据处理奠定基础,以人体的信息处理为例,传感器可以类比为人的五官。对应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应用即在车辆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传感器是感知层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于动力总成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及底盘系统中,在推动汽车“新四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1,389.1 万辆和 1,404.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9%和 6.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492.9 万辆和 494.4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0.1%和 32.0%,市场占有率达到 35.2%,新能源汽车时代正加速到来。
在技术不断突破和更新的背景下,新型交通工具也在应运而生和蓬勃发展。其中,飞行汽车作为未来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创新,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与传统汽车相比,飞行汽车对传感器的要求更为严苛。它不仅需要在地面行驶时准确感知路况、行人、障碍物等信息,更需在飞行状态下精确捕捉风速、高度、姿态、方向等复杂多变的空中环境数据。因此,传感器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升级,对于保障飞行汽车的安全飞行、提升飞行效率、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随着飞行汽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应用的逐步拓展,汽车传感器行业正迎来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并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占据了领先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以及互联网与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汽车行业智能化水平提高,传感器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下,汽车传感器技术不断发展。
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制造水平持续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政府重视汽车传感器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促进汽车传感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国家政策和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2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2021 年 12 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等智能核心装置在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应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产品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为传感器国产替代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也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传感器产业的政策,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传感器及汽车传感器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汽车传感器行业盈利性分析
触点是汽车传感器及配件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受贵金属及普通金属市场价格攀升的影响,2023年触点的采购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导致了传感器及配件毛利率水平出现一定下滑。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传感器对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然而,研发投入的增加会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资料来源:企业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中国汽车传感器行业产业链综述
1、汽车传感器行业产业链图解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汽车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汽车传感器由上游原材料芯片、电路板、开关街头、外壳材料等组成。其中,芯片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议价能力,中国汽车传感器芯片的生产厂家核心技术掌握较少,行业竞争力较弱,缺少龙头企业。汽车传感器外壳材料的技术含量和议价能力较低,中国作为工业大国,已对外壳材料实现大规模生产。
行业中游环节涉及汽车传感器制造商,是传感器技术的所有者,业务主要涉及汽车传感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下游涉及汽车传感器的终端应用,主要参与者为汽车主机厂。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上游产业对汽车传感器行业影响分析
汽车传感器产业链上游传感器模块零部件的制造,其中包括开关接头、信号采集器、电路板、芯片等,在此环节中,由于芯片的技术含量高,且发挥关键作用,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决定了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而PCB则是传感器中电路板的基础材料,其质量和性能则直接决定了传感器是否能正常工作。所以芯片和PCB的成本占比最高,分别约为15%和20%。由于新能源汽车传感器模块零部件的技术门槛较高,上游原材料的质量和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
目前芯片主要由国际大厂主导,中国芯片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其中图像传感芯片是车载摄像头中价值最高环节,成本占比为20%以上。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基本由安森美、豪威科技、索尼三家占据主要市场,国内进口替代处于起步阶段。
3、汽车传感器下游产业发展现状
汽车传感器是实现智能驾驶的核心硬件。因此智能汽车市场的发展对汽车传感器影响也较大。在科技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推动下,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四化”趋势已初步显现,在自动驾驶的目标驱动下,单个汽车环境感知传感器使用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驾驶自动化水平不断升级的趋势已经显现,而在驾驶自动化水平升级进程中,我国汽车传感器行业千亿市场有望开启。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工业产销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到35.2%;汽车出口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替代,渗透率不断提升。在推动运输工具低碳转型、调整能源结构的政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维持较高增速,对传统燃油车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替代。
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随之扩大。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对于汽车传感器需求会随之增加。根据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可以预测未来新能源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在汽车的能源供给上进行更替,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智能化对非智能化的逐步迭代。据 SAE(国际自动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自动驾驶的自动化程度分为L0-L5 六个级别。L0 级是传统驾驶、非自动化;L1、L2 级是辅助驾驶,具备部分自动驾驶功能;L3-L5 级属于先决条件不同的自动驾驶。未来,高技术水平汽车环境感知传感器将被大力发展且应用于自动驾驶技术,汽车车身搭载的传感器越来越多。预计L4级汽车的传感器数量将会超过15个,而未来完全自动驾驶汽车L5级将会突破80个传感器。因此对于摄像头传感器、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激光雷达传感器等的需求会大大提升。
4、下游产业对汽车传感器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汽车工业开始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汽车涂料工业一直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坎坷历程而不断发展壮大。具体来看,2018-2020年受行业景气度和贸易摩擦影响,汽车市场发展放缓,产销量逐渐下滑。进入2021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及汽车行业的回暖,汽车产销量开始回升。2022年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进一步生效,汽车产销保持快速增长。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十分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新能源汽车需求增加会带动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的扩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新能源汽车传感器较以往的汽车传感器种类增加,且向智能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在传感器搭载上,新型传感器已经开始从40万以上高端车型,逐步渗透到20万-30万中低端车型;头部车企对于新型传感器的配置意愿最高,其它车企也将陆续开始采用新型传感器。产业链下游对于汽车传感器行业的需求趋势,将进一步促进中上游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