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背景下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减糖政策推动代糖行业发展

1健康意识和减糖政策的出台,共同推进全球代糖行业发展

人类对于糖类的感知是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甜味传达了高能量信息,糖分又通过产生多巴胺使人体处于亢奋的状态,血糖升高也让人产生满足感、愉悦感,所以糖类已经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根据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的数据,早在2018年全球糖分摄入量达到1.72亿吨,比2008年的1.48亿吨有较高增长,预计到2028年全球糖分摄入量将超过2亿吨。

根据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的数据,早在2018年全球糖分摄入量达到1.72亿吨,比2008年的1.48亿吨有较高增长,预计到2028年全球糖分摄入量将超过2亿吨。

资料来源:OECD/FAO,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世卫组织建议把游离糖的日摄入量控制在50克以下,这是因为过量摄入糖分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举例而言,过量的葡萄糖会转化为脂质分子进而使人过度肥胖;多余的葡萄糖分子也会和附近的氨基酸结合生成糖基化终产物,细胞关闭胰岛素受体进而诱发二型糖尿病。根据NHS的研究,每日摄入含糖软饮大于等于一杯的实验者罹患二型糖尿病的几率是每月摄入小于一杯含糖软饮实验者的1.85倍。除此之外,过量用糖还会提升心脏病、痛风等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基于过量摄入糖分的健康风险,多国政府也在进行政策干预,以期引导民众健康饮食,包括禁止高糖饮料打广告、将高糖饮料打上不健康标签等。目前比较主流通用的方法是征收“糖税”,部分国家针对消费和进口环节征收糖税,如墨西哥;部分国家针对生产和进口征收糖税,如挪威、法国、芬兰;还有部分国家对生产、消费以及进口环节均征收糖税,如匈牙利、丹麦。

我国也从 2016年起相应出台各类健康规划,从知识传播、标准界定及引导角度鼓励大家减少糖摄入,控制肥胖超重,从而预防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鼓励相关生产经营者使用天然甜味剂取代蔗糖,提倡到 2030 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 25g。另外,疫情后全球消费者更注重健康饮食,中国消费者尤为显著,44%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更注意控糖控脂,高于全球整体水平。

各国减糖政策

国家 减糖政策
新加坡 2019 年,新加坡卫生部禁止了高糖饮料的广告,并引入颜色编码标签,通过分析饮料中含糖量和脂肪含量因素等,将饮料分为“健康”、“中性”、“不健康”产品
美国 2021 年美国国家减盐减糖倡议(NSSRI)提出了由政府支持的国家减糖目标,旨在实现自愿和逐步的产业改造,以减少 20%的包装食品糖分和 40%的饮料糖分
韩国 2016 年韩国政府发布《有关减少国民糖类摄入量的综合计划》,宣布向饮食中的“高糖”宣战,引导国民合理摄入糖类,倡导低糖饮食习惯
马来西亚 自 2019 年 4 月起,对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每 100 毫升不得超过 5 公克;蔬菜果汁类,每 100 毫升不得超过 12 公克,每升征收马币 0.4 令吉的税务,2022 年 4 月,含糖饮料对象扩大至巧克力或可可、麦芽、咖啡、茶(二合一或三合一)的混合式含糖饮料产品
中国 2019 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提倡到 2030 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 25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代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各国减糖政策的推出,“减糖”逐渐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由于代糖在产生甜味的同时几乎不参与代谢、不产生热量、不升高血糖,规模得到快速发展。

代糖本质并不是糖,但可以和糖一样帮助食物产生甜味,也被称为甜味剂,其与糖最大的区别在于代糖几乎不参与代谢、不产生热量、不升高血糖,因此规模发展迅速,截止2024年全球代糖产品市场规模达到221亿美元,我国代糖产品市场规模也突破100亿元的规模。

代糖本质并不是糖,但可以和糖一样帮助食物产生甜味,也被称为甜味剂,其与糖最大的区别在于代糖几乎不参与代谢、不产生热量、不升高血糖,因此规模发展迅速,截止2024年全球代糖产品市场规模达到221亿美元,我国代糖产品市场规模也突破100亿元的规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天然代糖渗透率持续提升,合成生物学亦促进人工代糖高效发展

代糖主要分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包括糖醇)两大类。人工代糖的问世最早可以追溯到 1879 年糖精的出现,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工代糖大致衍化出了六代产品。早期的代糖还存在健康方面的隐患,比如第一代的糖精因为安全性已经遭到许多国家的禁用,第二代的甜蜜素有致癌风险,第三代的阿斯巴甜会让部分苯丙酮尿症患者无法代谢苯丙氨酸。目前六代人工代糖中,三氯蔗糖是最主要的品种,其次是阿斯巴甜。

人工代糖虽然减糖性能已满足零糖标准,但仍有部分健康安全隐患,同时部分原料口感还原度低,因此天然代糖和糖醇等凭借其来源天然、安全性较高、口感清爽等特质需求逐步提升。

大部分天然代糖一般来源于自然界提取或者经过适当修饰,属于植物或者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安全性更高。并且部分天然代糖还具有保健功能,比如赤藓糖醇可以保护口腔,阿洛酮糖可以降低血糖等。因此天然代糖更符合消费者健康性的追求,在代糖中的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24年全球天然代糖渗透率已经接近四成比例。

大部分天然代糖一般来源于自然界提取或者经过适当修饰,属于植物或者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安全性更高。并且部分天然代糖还具有保健功能,比如赤藓糖醇可以保护口腔,阿洛酮糖可以降低血糖等。因此天然代糖更符合消费者健康性的追求,在代糖中的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24年全球天然代糖渗透率已经接近四成比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阿洛酮糖和赤藓糖醇是现阶段国内龙头企业主要布局的天然代糖方向。根据环评书数据,人工代糖龙头金禾实业布局了 1000 吨的阿洛酮糖产能,另外还有酶改制葡萄糖基甜菊糖苷与高端 RD/RM 产品 500 吨;保龄宝、百龙创园、三元生物等国内一线甜味剂企业也在大规模筹建阿洛酮糖还有赤藓糖醇产能。

赤藓糖醇具有类似于蔗糖的口味,且发热量低,不参与糖代谢,安全程度较高,甜度约为蔗糖的 60%-70%,是当前很常见的一种甜味剂。赤藓糖醇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微生物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其中微生物发酵法凭借其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等生产优势,成为目前各生产厂家用来大批量生产赤藓糖醇的工艺。微生物发酵法以小麦和玉米等淀粉为底物,所以赤藓糖醇也属于玉米深加工产业链的下游产品。

赤藓糖醇天然、低热量、口味纯正的特点,已经在餐桌糖、调味糖、饮料、糖果、巧克力、烘焙等食品中广泛应用,食品饮料领域占据总份额的 77%,是主要糖醇中人体耐受度最高的品类。由于赤藓糖醇不参与代谢,不会引起血糖的变化,所以也可应用于保健品和医药领域。另外,由于其低吸湿性、非营养性特点,可用在化妆品领域代替甘油,防止微生物变质。

赤藓糖醇天然、低热量、口味纯正的特点,已经在餐桌糖、调味糖、饮料、糖果、巧克力、烘焙等食品中广泛应用,食品饮料领域占据总份额的 77%,是主要糖醇中人体耐受度最高的品类。由于赤藓糖醇不参与代谢,不会引起血糖的变化,所以也可应用于保健品和医药领域。另外,由于其低吸湿性、非营养性特点,可用在化妆品领域代替甘油,防止微生物变质。

资料来源:BAIINFO,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合成生物学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它通过设计和改造人工生物系统赋予生物体新的功能,来达到特定目标。目前,合成生物学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农业、食品等领域。2019 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 53 亿美元,到2024 年达到 189 亿美元,2019-2024 年复合增长率为 28.8%,其中细分领域食品饮料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 64.6%。

在天然代糖行业,合成生物学的主要成就是酶转化法。相较于传统的植提技术,酶转化法在经济、环保、效率、规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其产出率可达传统植提法的 50 倍,终产品纯度更高,同时可以在保证终产品纯度的同时控制其他物质的产出,以此确保产品风味的一致性,酶转化法的发展为天然甜味剂行业的崛起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在天然代糖行业,合成生物学的主要成就是酶转化法。相较于传统的植提技术,酶转化法在经济、环保、效率、规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其产出率可达传统植提法的 50 倍,终产品纯度更高,同时可以在保证终产品纯度的同时控制其他物质的产出,以此确保产品风味的一致性,酶转化法的发展为天然甜味剂行业的崛起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甜菊糖苷(Reb M)是一种从甜叶菊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具有高甜度、低热量、口感接近蔗糖的特点,是目前市场上备受关注的蔗糖替代品。合成生物学的引入,让甜菊糖苷效率大幅提升。

甜菊糖苷两种制备方法横向对比

属性 传统植物提取法 酶转化法
简述 以甜叶菊为原料,经提取、精致而得到 Reb M 以高纯度甜菊糖苷 Reb A 为原料经酶生物转化得到 Reb M
技术路径 叶片→物理提取技术→Reb M 叶片→物理提取技术→Reb A→酶反应→分离提纯→Reb M
工艺成熟度 成熟 成熟
终产品纯度 ≥50% ≥95%
产出率 1 吨甜叶菊可提取 1.6kg Reb M 1 吨甜叶菊可产出 88.2kg Reb M
市场准入 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获准使用 除日本、韩国外大部分国家与地区,中国于 2024 年 3 月 13 日第一次审批通过酶转化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植提代糖顺应当今天然、健康等消费意识崛起,整体行业处于快速扩容阶段。代表性产品甜菊糖苷及罗汉果甜苷在下游已逐步占据消费者心智,渗透率逐步提升且远未到其规模上限,正处在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而合成生物学制备路线的研发以及工业化落地,则进一步打开植提代糖的产品开发思路以及下游应用空间。(Y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背景下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减糖政策推动代糖行业发展

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背景下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减糖政策推动代糖行业发展

代糖本质并不是糖,但可以和糖一样帮助食物产生甜味,也被称为甜味剂,其与糖最大的区别在于代糖几乎不参与代谢、不产生热量、不升高血糖,因此规模发展迅速,截止2024年全球代糖产品市场规模达到221亿美元,我国代糖产品市场规模也突破100亿元的规模。

2025年04月22日
消费升级+蛋品加工技术进步双重推动我国蛋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大关

消费升级+蛋品加工技术进步双重推动我国蛋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大关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蛋品加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包括蛋制品、蛋粉、蛋制食品等,均呈现稳健增长态势。2024年中国蛋品加工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大关,同比增速达到了7%。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国内消费升级和蛋品加工行业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甘蔗多酚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产业链逐步完善

我国甘蔗多酚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产业链逐步完善

在中国市场,甘蔗多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了9400.06万元。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增加,甘蔗多酚作为一种具有调节血糖、降低血脂、保护肝脏等功能的天然代糖,其市场前景广阔。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芝麻酱行业正处成长期 企业规模效应和全球化竞争力发展空间大

我国芝麻酱行业正处成长期 企业规模效应和全球化竞争力发展空间大

目前,国内芝麻的生产主要集中与河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个省份,占全国芝麻的种植面积80%以上,稳定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8万公顷。河南省年产芝麻在18-19万吨左右,湖北省年产芝麻在11-13万吨。

2025年03月19日
中国奶油品牌竞争加剧 市场整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附企业运营及优势分析)

中国奶油品牌竞争加剧 市场整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附企业运营及优势分析)

在市场规模方面,伴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烘焙食品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越来越受欢迎,占比也日渐增加。这一趋势促使我国奶油行业迅速扩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奶油行业市场规模为114.85亿元,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63.79亿元。

2025年03月18日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产品线深度与宽度仍未得到充分开发 且设备及冷链建设仍需加强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产品线深度与宽度仍未得到充分开发 且设备及冷链建设仍需加强

近年来,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已达1835亿元,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餐饮端对半成品食材的需求日益增强,半成品食材的兴起为速冻食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年02月27日
我国糯米粉市场规模已破1800亿元大关 大型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糯米粉市场规模已破1800亿元大关 大型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改良种植技术、优化肥料使用、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可以提高糯米的产量和品质,糯米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糯米产量达到了295万吨,较2022年增长了2万吨。

2025年02月26日
新式茶饮、咖啡等快速发展推动稀奶油需求增加 国际品牌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式茶饮、咖啡等快速发展推动稀奶油需求增加 国际品牌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国内尽管对稀奶油有着较高需求,但是市场上所需稀奶油等深加工乳制品基本依赖进口,雀巢、安佳、总统、欧德堡等国际品牌在国内稀奶油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本土份额相对偏小,但国内品牌在供应链和性价比方面具有优势,未来本土品牌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扩大。

2025年02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