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3年我国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领先企业正海磁材业务收入构成及优势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根据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营业收入约为62.28亿元,按照产品分类,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收入占比98.56%,约为62.28亿元;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收入占比为1.44%,约为9081万元。

2022年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领先企业正海磁材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

62.28亿

98.56%

--

--

--

--

--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9081

1.44%

--

--

--

--

--

按产品分类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

62.28亿

98.56%

53.35亿

98.62%

8.935亿

98.23%

14.35%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9081

1.44%

7472

1.38%

1609

1.77%

17.72%

按地区分类

国内

36.86亿

58.33%

--

--

--

--

--

国外

26.33亿

41.67%

--

--

--

--

--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21年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领先企业正海磁材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2021-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

33.03亿

98.03%

--

--

--

--

--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6629

1.97%

--

--

--

--

--

按产品分类

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

33.03亿

98.03%

26.84亿

99.04%

6.196亿

93.90%

18.76%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6629

1.97%

2602

0.96%

4027

6.10%

60.75%

按地区分类

国内

21.37亿

63.41%

--

--

--

--

--

国外

12.33亿

36.59%

--

--

--

--

--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yyp

二、市场竞争优势

1、行业优势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稀土矿开采、稀土冶炼和分离,下游是新能源、节能化和智能化等三能高端应用领域,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EPS等汽车电气化产品、变频空调、风力发电、工业自动化、智能消费电子和节能电梯等领域。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指引下,产业下游的新能源汽车、节能电机、工业自动化、绿色家电等领域的发展势头向好,市场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稳步增长。稀土原料价格高位波动,根据亚洲金属网数据,报告期内,镨钕金属均价达到116.70万元/,同比增长84.01%,环比增长39.71%,最高涨至136万元/,创下十年来新高。得益于政府的补贴扶持政策基础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车企发布新车的节奏加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节节攀升,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1-6,全球狭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421万辆,同比增长71%,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10%,呈现快速提升趋势。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提高,行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由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新阶段,这将长期拉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需求扩张。

2、产品优势

公司是业内最早服务于新能源、节能化、智能化三能市场的头部企业,下游客户均属细分市场龙头;作为核心供应商,公司深度参与客户前期开发,经验丰富,对产品的应用场景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低重稀土、低失重、高一致性、高工作温度、高镀层信赖性是公司产品的突出特点。公司的58N55M56H56SH54UH51EH等多个牌号产品,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满足各高端应用市场的需求。依托三大核心技术,公司不断研发低重稀土磁体、无重稀土磁体、超轻稀土磁体等系列产品,使产品始终兼具性能领先性、质量稳定性和成本竞争力。

3、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定位于服务高端应用市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与客户联合研发、共享经验,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和成功率,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公司始终保持自身产品和客户产品的领先性、经济性、创新性,以持续创新保持绝对竞争优势。将行业传统的定制化、直销模式,优化为高端定位、联合研发、系统服务、持续创新、战略合作的创新商业模式,并与客户建立了稳定、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4、技术优势

公司以高人一筹稀土资源平衡双战略作为研发工作的指针,不断实现核心技术升级迭代。高人一筹战略着眼于在意识和能力层面保持公司的内部创新活力和外部领跑地位;“稀土资源平衡战略着眼于材料技术落地层面,减少使用稀缺类、高价格的重稀土元素(镝、铽等),扩大采用高丰度、低成本的超轻稀土元素(铈、镧、钇等),节约利用价格不菲的常规轻稀土元素(钕、镨等),实现各稀土品类物尽其用,稀土永磁体成本持续降低。公司通过与世界五百强行业TOP5”客户为代表的战略客户的协同开发机制,把握细分领域发展方向,保持多维度技术领先,持续进行新技术宣导,推动新技术应用面不断扩大。截至报告期末,包括欧、美、日、韩等海外地区,公司共拥有已授权和在审中的发明专利150多件,技术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一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市场发展现状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再生铝行业:地域聚集特点明显 南山铝业营收规模优势突出

我国再生铝行业:地域聚集特点明显 南山铝业营收规模优势突出

再生铝是由废旧铝和废铝合金材料或含铝的废料,经重新熔化提炼而得到的铝合金或铝金属,是金属铝的一个重要来源。再生铝主要是以铝合金的形式出现的。

2024年07月08日
我国粗钢行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市场份额最大 河钢集团产量快速增长

我国粗钢行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市场份额最大 河钢集团产量快速增长

从各省市产量来看,在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产量分别为21050.63万吨、11859.15万吨、7455.9万吨、7344.09万吨、6292.02万吨。

2024年06月06日
我国减速机行业:高端市场被外企占据 本土企业国茂股份、宁波东力等奋力追赶

我国减速机行业:高端市场被外企占据 本土企业国茂股份、宁波东力等奋力追赶

从市场来看,近些年随着减速机需求量增长,我国减速机产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减速机产量为1380万台,市场规模约为1321亿元,同比增长5.0%。

2024年05月30日
溅射靶材行业:四家国外企业占据全球八成份额 本土企业国际市场上占比较小

溅射靶材行业:四家国外企业占据全球八成份额 本土企业国际市场上占比较小

随着下游半导体芯片、光伏、信息存储等行业发展,对溅射靶材需求量增长,这也让我国溅射靶材市场规模不断增制造。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1年我国溅射靶材市场规模为增长趋势,到2021年我国溅射靶材市场规模为375.8亿元,同比增长11.5%。

2024年05月27日
我国电镀行业:高端市场大多为海外企业 本土企业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

我国电镀行业:高端市场大多为海外企业 本土企业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

电镀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了汽车、航空航天、国防、电气、电子和珠宝等领域,其中汽车领域应用占比最高,占比为21.45%。随着下游应用的发展,我国电镀市场规模增长,到2023年我国电镀行业市场规模为1822.9亿元,同比增长4.0%。

2024年05月18日
白银行业:铅锌伴生为最大生产来源 国内市场江西铜业、豫光金铅处第一竞争梯队

白银行业:铅锌伴生为最大生产来源 国内市场江西铜业、豫光金铅处第一竞争梯队

从供应情况来看,随着白银应用不断加大,其供应量也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全球白银供应量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全球白银供应量约为31879吨,同比增长2.0%。

2024年05月16日
我国特钢行业:汽车为主要应用领域  南钢股份技术及生产体系优势明显

我国特钢行业:汽车为主要应用领域 南钢股份技术及生产体系优势明显

从下游应用需求占比来看,汽车为主要需求领域,占比为40%;其次是机械制造,占比为20%;第三是金属产品,占比为17%。

2024年05月08日
镁行业:中国产能产量全球占比超80% 宝武镁业企业营收规模遥遥领先

镁行业:中国产能产量全球占比超80% 宝武镁业企业营收规模遥遥领先

从类别来看,在2023年我国镁合金产量为34.52万吨,同比下降3.5%;镁粒(粉)产量为11.94万吨,同比增长15%。从省市来看,陕西省镁产量第一,在2023年陕西省金属镁产量达47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60%、全球产量的50%。

2024年04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