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冰雪产业搭上冬奥快车 我国冰雪装备制造领域正在逐渐成长

冰雪装备制造主要是指有关冰雪产业装备制造的总称,包含雪场的升降缆车、魔毯、造雪机、压雪车、冰场的浇水车以及滑雪者的雪板、头盔、雪镜、雪鞋、雪服等。

冰雪装备是冰雪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保障。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迅速,到目前约有3.46亿人参与了冰雪运动。因此受冰雪运动发展带动,近年来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以滑雪市场为例,2018/2019 雪季财年的滑雪人次就已突破 2000 万人次,受到疫情重创,2019/2020 雪季财年的滑雪人次大幅下降,而 2020/2021 雪季财年为 2076 万人次,相比 2018/2019 年度的2060万,增长 0.78% ,已恢复并超越疫前水平。

以滑雪市场为例,2018/2019 雪季财年的滑雪人次就已突破 2000 万人次,受到疫情重创,2019/2020 雪季财年的滑雪人次大幅下降,而 2020/2021 雪季财年为 2076 万人次,相比 2018/2019 年度的2060万,增长 0.78% ,已恢复并超越疫前水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虽然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之势,但受地理环境因素、发展水平、普及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较晚,连带着冰雪装备制造领域在发展初期处在相对“空白”的阶段。据了解,在北京申办2022冬奥会之前,欧美品牌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申办冬奥会之初,国内滑雪场新购的国产造雪机仅有50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冰雪装备制造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到冬奥会申办成功以后,随着国家及地方出台一系列推动政策、国产品牌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逐渐赢得业界与用户的认可,我国冰雪装备制造领域这一市场格局才悄然改变。如河北廊坊固安道沃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雪地魔毯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并远销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黑龙江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新建了一条可年产10万副单板、10万副双板的滑雪板生产线;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SG400压雪车,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具体如下:

我国冰雪装备依赖进口的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创新成果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2016-2020年期间我国冰雪装备器材新增专利数超2300余个,超过2005-2015年期间新增专利数总和,冰雪器材类专利占比达到74.5%,专利种类上实用新型专利占比最高,达到68.6%,外观设计专利占比达到22.5%,授权发明专利占比最小,约8.9%

企业方面

我国涌现了黑龙国际、天冰造雪、宣工机械、德尔制冷和冰山冷热等一批冰雪装备骨干企业,在造雪机、压雪机、制冰机组以及冰刀等产品上实现了自主生产。如河北廊坊固安道沃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雪地魔毯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并远销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黑龙江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新建了一条可年产10万副单板、10万副双板的滑雪板生产线;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SG400压雪车,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滑雪场新购的国产造雪机467台,较2015年的50台实现了明显增长。而全国滑雪场2019年新增的造雪机1149台,其中进口造雪机682台,国产造雪机467台。由此可见,我国国产造雪机品牌与进口品牌之间的市场占比正在不断拉近。

园区载体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拥有相关主题产业园区十余个,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吉林以及辽宁四省,形成了京张奥卡宾冰雪产业园、张家口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中奥冰雪装备产业园等六个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重点园区。

国产产品方面

2021年年1027日,在距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雪蜡车交付仪式”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国产雪蜡车正式亮相,并由山东省政府交付国家体育总局。成功研制的雪蜡车填补国内空白,系“国内首创、世界领先、完全国产”,实现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雪蜡车的重大突破。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秀,从量到质,我国冰雪装备制造行业正在逐渐成长,这也不仅体现了中国冰雪制造品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还体现了“大国重器”在冰雪制造领域的自信和优势。

而此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将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带上了“风口”,而中国冰雪制造行业则在“风口”下,驶入了提质增速的快车道。

目前我国涉及冰雪制造业务的企业目前共有894家,其中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成立的有572家,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10家,10年以上的企业仅有235家。

而虽然冰雪运动市场需求持续被激活,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冰雪装备制造市场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地理环境限制较多等因素,我国冰雪产业在有效供给和需求扩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冰雪装备制造市场的发展。

而虽然冰雪运动市场需求持续被激活,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冰雪装备制造市场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地理环境限制较多等因素,我国冰雪产业在有效供给和需求扩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冰雪装备制造市场的发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对于我国冰雪装备制造市场发展建议,有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首先应强化本土冰雪装备企业竞争力,其次应完善冰雪装备及器材的行业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最后应进一步提升我国冰雪装备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完整性。

而对于我国冰雪装备制造市场发展建议,有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首先应强化本土冰雪装备企业竞争力,其次应完善冰雪装备及器材的行业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最后应进一步提升我国冰雪装备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完整性。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无人潜水器行业呈欧美主导、亚太崛起态势 市场为寡占型格局 ROV占比大

全球无人潜水器行业呈欧美主导、亚太崛起态势 市场为寡占型格局 ROV占比大

全球无人潜水器市场保持稳定,行业呈现出以北美、欧洲为主导,亚太地区迅速崛起的态势。在市场拓展及应用深化下,全球各区域企业展开激烈竞争,核心厂商包括Oceaneering、Kongsberg Maritime、Lockheed Martin、SAAB Group 和 TechnipFMC等,这些头部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

2025年04月03日
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成交规模创新高 中国市场竞争力强劲 头部企业收入将持续提升

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成交规模创新高 中国市场竞争力强劲 头部企业收入将持续提升

全球海上勘探开发资本支出增多,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整体向好,2024年订单成交规模创新高。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以海洋油气装备为主,其中移动生产装备占比达50%。

2025年04月02日
下游电力等领域扩张下输送机械行业向好 带式输送机为主流 市场竞争格局复杂多元

下游电力等领域扩张下输送机械行业向好 带式输送机为主流 市场竞争格局复杂多元

下游行业需求变动决定输送机械行业市场规模和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电力、建材、钢铁、煤炭和港口等下游领域扩张,我国输送机械市场逐渐向好。输送机械分为带式运输机械和其他运输机械,其中带式运输机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运输距离长等特点,符合港口等下游市场的运输需求,是运输机械市场主流。我国输送机械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格局

2025年04月02日
智能配电设备行业:社会用电需求持续增长奠定发展空间 智能化、绿色化成重要趋势

智能配电设备行业:社会用电需求持续增长奠定发展空间 智能化、绿色化成重要趋势

电力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发展,社会用电需求及电力产业持续增长不仅带动了智能配电设备行业的持续发展,也奠定了行业未来发展空间。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

2025年03月29日
银发经济或“带飞” 我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刚需应用丰富  企业看到新确定机会

银发经济或“带飞” 我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刚需应用丰富 企业看到新确定机会

目前,我国外骨骼机器人刚需应用丰富,其中医疗、工业制造、运动领域对外骨骼机器人的需求明确。近几年,随着国内多家机器人企业入局,外骨骼机器人已在消防、工业物流、医疗康复等多个场景有较为成熟的应用。除了B端应用领域外,外骨骼机器人也逐渐向C端民用渗透,银发经济或“带飞”行业,企业与资本方看到新市场确定机会。

2025年03月28日
电动工具行业:上游钢材与锂电池产量稳增提供坚实基础 锂电化、智能化趋势明显

电动工具行业:上游钢材与锂电池产量稳增提供坚实基础 锂电化、智能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钢材和锂离子电池的产量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为电动工具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特别是在2022年,我国钢材产量突破了13亿吨大关,而锂离子电池的产量更是飙升至超过239亿只。到2024年我国钢材产量达到了14亿吨,而锂离子电池的产量进一步达到了295亿只(自然只),同比增长了13.7%。

2025年03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