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无损检测市场现状:超声检测为最大细分领域 我国高端市场国产化有待提升

一、无损检测行业基本概述

无损检测是检测的一种,主要是指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不伤害被检测对象内部组织的前提下,利用材料内部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引起的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及缺陷的类型、性质、数量、形状、位置、尺寸、分布及其变化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无损检测是检测的一种,主要是指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不伤害被检测对象内部组织的前提下,利用材料内部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引起的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及缺陷的类型、性质、数量、形状、位置、尺寸、分布及其变化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上述图表看出,目前我国无损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检测(UT)、射线检测(R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和涡流检测(ET)五类,这五类各有千秋但又各有弊端。以超声检测为例,其优点是适用范围广、缺陷定位较准确、灵敏度高、检测成本低等,缺点则是对材质晶粒度有一定要求,对于衰减较大的材料,检测较为困难;对具有复杂形状或不规则外形的试件进行超声检测有困难。

主要无损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分析

测试方法

测试原理

优点

缺点

超声检测(UT

超声检测的根本原理是超声在遇到声阻抗不同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透射和散射等效应。通过超声波与试件相互作用, 对声波的反射、透射和散射波进行研究,对试件进行宏观缺陷检测、几何特性测量、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的检测和表征

1、适用范围广,可对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等多种试件进行检测;

2、缺陷定位较准确,对面积型缺陷的检出率较高;

3、灵敏度高,可检测试件内部尺寸很小的缺陷;

4、检测成本低、速度快,设备轻便,对人体及环境无害,现场使用较方便

1、对缺陷的取向有要求,与声束平行的缺陷难以检测 出;

2、对材质晶粒度有一定要求,对于衰减较大的材料,检测较为困难;

3、对具有复杂形状或不规则外形的试件进行超声检测有困难;该点在相控阵技术推广使用后,有很大的改善

射线检测(RT

射线检测是指用 X 射线或 γ 射线穿透试件,以胶片或者 CRDR 作为记录缺陷信息器材的无损检测方法。由于不同密度的物质对射线的吸收系数不同,照射到胶片各处的射线强度也就会产生差异,可根据胶片底片或数字底片的黑度差来判别缺陷

1、射线检测定性、定量准确;

2、适合复杂形状工件的检测

1、射线对人体有 害,检测时需清场, 检验条件受限、速度慢;

2、无法确定缺陷在深度方向的信息

磁粉检 测(MT

铁磁性材料和工件被磁化后, 由于不连续性(缺陷)的存在, 使工件表面和近表面的磁力线发生局部畸变而产生漏磁场, 吸附施加在工件表面的磁粉,形成在合适光照下目视可见的磁痕,从而显示出不连续性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1、可检测出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尺寸很小、间隙极窄的不连续性;

2、检测费用相对较低

1、不能检测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和用奥氏体不锈钢焊条焊接的焊缝,不能检测非磁性材料;

2、对于表面浅的划伤和与工件表面夹角小于 20°的分层和折叠难以发现;

3、难以发现工件中埋藏较深的缺陷;

4、对环境存在一定污染

渗透检测(PT

工件表面被施涂含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剂后,在毛细现象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 渗透液可以渗透进表面开口缺陷中;经去除零件表面多余的渗透液后,再在工件表面施涂显像剂,同样,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显像剂将吸引缺陷中保留的渗透液,渗透液回渗到显像剂中,在一定的光源下(紫外线光或白光),缺陷处的渗透液痕迹被显示(黄绿色荧光或鲜艳红色),从而探测出缺陷的形貌及分布状态

1、可检测各种材料,金属、非金属材料;磁性、非磁性材料;焊接、锻造、轧制等加工方式;

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发现0.1μm 宽缺陷), 同时显示直观、操作方便、检测费用低

1、只能检出表面开口的缺陷,不适于检查多孔性疏松材料制成的工件和表面粗糙的工件;

2、只能检出缺陷的表面分布,难以确定缺陷的实际深度, 因而很难对缺陷做出定量评价,检出结果受操作者的影响也较大

涡流检测(ET

涡流检测是将通有交流电的线圈置于待测的金属板上或套在待测的金属管外,这时线圈内及其附近将产生交变磁场,使试件中产生呈旋涡状的感应交变电流,探测线圈测量涡流所引起的磁场变化,可推知试件中涡流的大小和相位变化,进而获得有关电导率、缺陷、材质状况和其他物理量(如形状、尺寸等)的变化或缺陷存在等信息

涡流检测时线圈不需与被测物直接接触,可进行高速检测,易于实现自动化

1、不适用于形状复杂的零件;

2、只能检测导电材料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

3、检测结果易于受到材料本身及其他因素的干扰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由于具有非破坏性、互容性、动态性和严格性等特点,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到目前即包括有色、钢铁、建筑、石油、机械、轻工等传统材料领域,又包括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型功能材料和先进结构材料。现如今已成为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在国民经济的各个命脉行业中承担关键角色,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

二、无损检测市场现状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无损检测市场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无损检测行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其市场规模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无损检测市场(NDT)容量约为 83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126 亿美元。

其中超声检测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达到33%左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 年超声检测(UT)市场容量为 24.4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将增长至 39.3 亿美元,2016 - 2022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8.3%。

其中超声检测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达到33%左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 年超声检测(UT)市场容量为 24.4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将增长至 39.3 亿美元,2016 - 2022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8.3%。

数据来源:Markets and Markets,观研天下整理

虽然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无损检测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设备、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国内无损检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无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水平在不断解决这些检测/监测难题时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目前我国无损检测技术水平能够独立解决我国所有工程需求中的绝大部分技术难题,并能开发出大部分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装备和仪器,已成为国际无损检测标准和学术界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产业政策持续支持、下游应用领域快速发展,我国无损检测市场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近4.9万家,营业收入超过3570亿元,从业人员141万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是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产业政策持续支持、下游应用领域快速发展,我国无损检测市场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近4.9万家,营业收入超过3570亿元,从业人员141万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是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虽然近年来国内无损检测企业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无损检测基础理论、技术开发、仪器设计和研制及产品应用等方面也都已在世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但在一些高端无损检测仪器制造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如超声波探伤检测仪、X 射线无损探伤检测仪等,国产品牌竞争力不足,仍需要大量采用进口的国际品牌。预计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加大各方面等的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研发水平,改善产品性能,将逐步取代超声波探伤检测仪、X 射线无损探伤检测仪等部分由国外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

2017 - 2020 年我国进口的无损检测设备情况(单位:万元、%

产品类型

2017

2018

2019

2020

进口金额

占比

进口金额

占比

进口金额

占比

进口金额

占比

超声波探伤检测仪

48928.02

43.68

68534.43

45.28

83392.45

50.66

69819.16

46.98

X 射线无损探伤检测仪

41177.84

36.76

50310.12

33.24

52992.70

32.19

52026.50

35.01

磁粉探伤检测仪

3320.89

2.96

4034.89

2.67

3446.62

2.09

2665.17

1.79

涡流探伤检测仪

10398.43

9.28

12236.00

8.09

9670.58

5.89

9252.15

6.23

其他无损探伤检测仪

8194.97

7.32

16225.05

10.72

15103.79

9.18

14846.15

9.99

合 计

112020.15

100

151340.49

100

164606.14

100

148609.13

100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分析功率半导体行业需求现状 中低端车型提振市场需求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分析功率半导体行业需求现状 中低端车型提振市场需求

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为IGBT市场带来广阔的应用空间。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产量和销量不断上升,2024年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分别34.4%和35.5%。另外一方面,随着新能源电动智能化趋势不断加深,IGBT作为汽车电控气筒的核心部件,将随着新能源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射频前端芯片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整体扩大 5G卫星手机等带来新增量机遇

我国射频前端芯片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整体扩大 5G卫星手机等带来新增量机遇

随着通信制式不断演进,智能手机需同时兼容2G、3G、4G和5G,手机需要支持的通信频段增多,可同时通信的信道增多,带宽变大,手机射频器件用量大幅提升。根据数据,2022年,全球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规模177亿美元,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到247亿美元,2022-2028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7%。

2025年03月31日
AI快速发展加速液冷时代来临 我国液冷服务器拥有强大增长势能与巨大发展前景

AI快速发展加速液冷时代来临 我国液冷服务器拥有强大增长势能与巨大发展前景

液冷技术的爆发,还带动了液冷服务器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液冷服务器同比大增52.6%,市场规模达到15.5亿美元,预计2023-2028年,我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5.8%,到2028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02亿美元。多位行业人士认为,2024年可谓液冷元年,2025年有望成为液冷散热正式起

2025年03月31日
AI算力规模扩大带动我国AI芯片行业高增  FPGA及ASIC将成市场关注重点

AI算力规模扩大带动我国AI芯片行业高增 FPGA及ASIC将成市场关注重点

AI浪潮下互联网和智算中心算力需求持续旺盛,带动国内AI 芯片市场快速增长。AI芯片中GPU的高效并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AI芯片首选,但随着计算繁重化及特定化,FPGA及ASIC将成市场关注重点。美国芯片出口管制政策加码推动AI芯片国产化进程,行业呈现梯队化竞争格局。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偏光片行业供应分析:正逐渐成为全球供给主力 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我国偏光片行业供应分析:正逐渐成为全球供给主力 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从企业市场份额占比来看,住友化学以26%的市场份额占据市场首位,日东电工以24%的份额位居第二,这两家公司均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确立市场的领导地位。同时,我国偏光片生产企业正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和开始跻身第一梯队,杉杉股份以1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025年03月28日
5G等新兴领域有望成电极箔行业需求增长主推动力 当前市场规模以化成箔为主体

5G等新兴领域有望成电极箔行业需求增长主推动力 当前市场规模以化成箔为主体

铝电解电容器是一种采用铝箔作为正负极板的电容器,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是电子电路中最常用的被动元件之一。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规划部署,能源结构加速演变,我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带动了铝电解电容器市场规模的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铝电解电容

2025年03月28日
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AI、5G等快速发展带来机会 市场整体处充分竞争状态

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AI、5G等快速发展带来机会 市场整体处充分竞争状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科技产业格局,市场规模正在爆发式增长,在2023年该市场规模达了30802亿元,同比增长28.87%。到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35137亿元,国内规模预计达4015亿元。对此,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由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2025年03月26日
全球集成电路制造干法刻蚀设备行业规模整体扩大 中国市场国产化有待提高

全球集成电路制造干法刻蚀设备行业规模整体扩大 中国市场国产化有待提高

近年来,全球及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集成电路在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其销售额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2025年03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