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即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如国际、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食品安全检测主要涉及项目包括农药残留、生物毒素、兽药残留、感官、污染物、微生物指标、基因成分、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标签、质量指标、营养成分等十二大类。
首先,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推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行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产业政策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部署。2021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发《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政策汇总 |
|||
时间 |
政策 |
部门 |
相关内容 |
2016/1/5 |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销售者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采取整改措施; |
2019/2/24 |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执法能力建设,整合监管力量,优化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执法队伍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保障监管、执法部门依法履职必需的经费和装备; |
2019/3/26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
国务院 |
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注册或者备案的特殊食品的产品技术要求以及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检蛤项目和检验方法进行。 |
2019/5/9 |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深化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堵塞漏洞、补齐矩板,推进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 |
2020/8/6 |
《关于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
国务院 |
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对监督管理的科学支撑,加强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各环节的销售信息化凭条建设和信息共享。面向医院、学校、托育机构等重点场所,科学布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提升风险监测覆盖面和问题发现率。聚焦执法、司法重点难点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检测和技术鉴定能力。 |
2021/10/10 |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加强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监督。健全覆盖政府颁布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的追溯、监督和纠错机制,实现标准研制、实施和信息反馈闭环管理。开展标准质量和标准实施第三方评估,加强标准复亩和维护更新。健全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发挥市场对团体标准的优胜劣汰作用。 |
2021/12/24 |
《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选择有相关资质的食品安全第三方专业机构及其专业化、职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自身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参考 |
2021/12/29 |
《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
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部等 |
实施标准物质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自然资源和刑事司法等重点领域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 |
资料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
其次,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食品消费量的提高将推动食品加工工业的蓬勃发展,将增加快检产品的检测用量,为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三,近年来,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选择无污染的健康食品成为诸多家庭的追求。健康理念的转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行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
第四,随着基因芯片、生物传感器法、生物发光法等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进步,食品快检的检测时间与准确度将进一步提升,从而凸显快检产品的优势,提升需求空间。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民众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中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快速发展。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2016-2021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逐步扩张,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2021年市场规模则突破1000亿元达1093.6亿元,同比增长18%。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参与者猛增,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食品安全检测这一市场。从相关食品安全检测企业新注册数量来看,2021年新注册相关企业数量为21032家,同比增长40.19%。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TC)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