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2年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产业链分析 市场呈现高度分散竞争格局

、汽车内饰件产业链上游

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汽车内饰件主要是指汽车内部装饰用的汽车产品,同时还承担着耐光、阻燃、减震、吸音等功能。汽车内饰件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给环节,主要包括皮革、塑料、纺织纤维等。其中,皮革分为真皮、人造皮革、翻毛皮,主要用于汽车座椅、扶手表面;PP、PE、PVC、ABS等塑料粒子为石化产品,价格受石油价格、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国家政策调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纺织纤维分为化学纤维和人造纤维,主要用于汽车座椅、车厢内壁、隔音垫、安全带等。

汽车内饰件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分类及其主要应用领域

原材料 细分类别 主要应用领域
皮革 真皮、人造纤维以及翻毛皮 汽车座椅表面、扶手表面等。高档汽车的仪表板外表面、方向盘等,也会使用皮革进行覆盖
塑料 汽车内饰常用的塑料为热塑性塑料。主要包括PP(聚丙烯)、PE(聚乙烯)、PVC(聚氯乙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 仪表板、门内护板、方向盘、座椅边壳等
纺织纤维 化学纤维和人造纤维 汽车座椅、车厢内壁、隔音垫、安全带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汽车内饰件产业链中游

汽车内饰件产业链中游为汽车内饰件生产供应环节。目前,汽车内饰件包括汽车座椅、门饰板、仪表盘、扶手箱、天窗遮阳板、立柱护板等细分类别。其中汽车座椅在汽车内饰件中价值量占比最高,为45%。从竞争格局来看,由于汽车内饰件细分产品繁多以及行业参与者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呈现高度分散竞争局面。

汽车内饰件产业链中游为汽车内饰件生产供应环节。目前,汽车内饰件包括汽车座椅、门饰板、仪表盘、扶手箱、天窗遮阳板、立柱护板等细分类别。其中汽车座椅在汽车内饰件中价值量占比最高,为45%。从竞争格局来看,由于汽车内饰件细分产品繁多以及行业参与者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呈现高度分散竞争局面。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以供应商层次划分,汽车内饰件行业参与者分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内资企业。由于外资汽车整车厂很少会更换汽车内饰件供应商,我国本土汽车内饰件企业主要依赖中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厂或少数合资汽车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未来,随着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壮大,我国本土汽车内饰件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汽车内饰件行业参与者分类及其特点

类别

代表企业

特点

主要客户

外资企业

弗吉亚

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强大支持,市场竞争力强

奥地、宝马mini.奔驰.大众、福特、菲亚特、沃尔沃等

河西

本田、丰田、三菱扶桑、马自达、大众等

合资企业

吉兴集团

具有部分整车厂客户源,并可得到相应技术与管理支持

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上海通用、武汉神龙、广汽菲亚特、东风日产等

环球集团

一汽大众、沃尔沃、广汽集团、一汽奥迪、上汽五菱、吉利汽车等

内资企业

常熟汽饰

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且曼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具有市场潜力

一汽大众、一汽奥迪、华晨宝马、北京奔驰

华特集团

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海汽车、一汽大众、一汽轿车、长安福特、海南马自达、郑州日产、华晨汽车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汽车内饰件产业链下游

汽车内饰件产业链下游为应用市场。汽车内饰件是汽车必备零部件,汽车行业的景气度对汽车内饰件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推动汽车内饰件行业向好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2140.8万辆、2148.2万辆,乘用车内饰件市场规模达到1968亿元。

汽车内饰件产业链下游为应用市场。汽车内饰件是汽车必备零部件,汽车行业的景气度对汽车内饰件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推动汽车内饰件行业向好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2140.8万辆、2148.2万辆,乘用车内饰件市场规模达到1968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此外,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驱动汽车内饰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有4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汽车内饰件十分重要。未来,随着我国消费者对汽车内饰件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行业市场将进一步扩张,预计2025年我国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达2285亿元。

此外,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驱动汽车内饰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有4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汽车内饰件十分重要。未来,随着我国消费者对汽车内饰件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行业市场将进一步扩张,预计2025年我国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达2285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轮胎模具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增长 豪迈科技为全球市场领头羊

我国轮胎模具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增长 豪迈科技为全球市场领头羊

轮胎模具行业处于轮胎产业链的上游,终端需求来自汽车、自行车、摩托车、飞机、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领域。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轮胎模具行业带来新增量。2024年我国轮胎模具行业发展良好,销售收入、利润、产量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增长。从竞争来看,全球轮胎模具市场呈现以豪迈科技为领头羊的单寡头格局。2023年豪迈科

2025年04月09日
我国电动重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

我国电动重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

近年来我国电动重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销量和渗透率不断上升,但行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仍是一片极具潜力的“蓝海”。当前,我国电动重卡市场由传统重卡及工程机械企业主导,同时涵盖跨界与新势力等多类竞争者。2021年以来,其头部企业格局历经多轮洗牌,目前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不过近3年来其集中度正逐渐提升,CR4由20

2025年04月07日
全球轮胎硫化机行业市场稳增 中国主导地位突出 电加热渗透率有望提升

全球轮胎硫化机行业市场稳增 中国主导地位突出 电加热渗透率有望提升

随着全球轮胎行业增长,硫化机市场规模稳中有升。轮胎硫化机行业需求呈现全球化特征,其中中国主导地位突出。主流硫化机中,蒸汽加热硫化机数量逐渐减少,导热油加热硫化机应用于中高端领域,电加热硫化机渗透率有望提升。全球轮胎硫化机行业高度分散,龙头企业有望通过持续渗透与并购整合,快速提升市占率并强化话语权。

2025年04月03日
轮毂轴承行业:第三代成主流 汽车整车价格下降 市场份额将不断向国内厂商集中

轮毂轴承行业:第三代成主流 汽车整车价格下降 市场份额将不断向国内厂商集中

近年来,我国轮毂轴承行业快速增长,成为全球主要市场之一。从细分市场看,我国轮毂轴承市场中后装市场占比较大,随着汽车市场持续增长、高品质轮毂轴承需求增多以及轮毂轴承性能和耐用性提升,前装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容。轮毂轴承装配技术迭代,受益汽车行业四化趋势,第三代成市场主流。近年来国内厂商快速崛起,产品各方面与海外差距不断缩小,

2025年03月15日
我国车用轴承行业:新能源车渗透下电机轴承放量 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市场结构待优化

我国车用轴承行业:新能源车渗透下电机轴承放量 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市场结构待优化

汽车是轴承最大的下游市场,车用轴承占比远超其他轴承,在轴承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车用轴承市场与汽车产业发展高度相关,2021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复苏,汽车产销量回升,刺激主机轴承市场。随着我国新能源持续渗透率,新能源车用电机轴承将持续放量。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微卡销量整体下滑但新能源微卡增长强劲 上汽五菱为行业领头羊

我国微卡销量整体下滑但新能源微卡增长强劲 上汽五菱为行业领头羊

近年来,受市场需求疲软影响,我国微卡销量呈现整体下滑态势,2024年同比下降30.64%。虽然微卡销量整体下滑,但新能源微卡这个细分市场逆势增长,销量快速上升。同时其渗透率不断提升,销量在微卡市场中的占比由2020年的0.56%上升至2024年的10.67%。目前,我国新能源微卡渗透率仍然偏低,市场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2025年03月12日
车龄爬升及智能电动汽车渗透 我国汽车后市场迎机遇 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车龄爬升及智能电动汽车渗透 我国汽车后市场迎机遇 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保有国,2023年汽车保有量达3.4亿辆,超过美国的2.8 亿辆、欧洲的2.5 亿辆。2024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进一步增长至3.53亿辆,增速为3.53%,汽车后市场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2025年03月11日
我国客车行业发展现状:产销及出口量均上升 长安汽车市场份额领先

我国客车行业发展现状:产销及出口量均上升 长安汽车市场份额领先

在长途、旅游市场复苏以及客车报废更新等利好政策加持下,自2023年起,我国客车产量和销量逐渐上升。同时自2022年起我国客车出口量也在逐年增长。目前,轻型客车为我国客车市场中的主流产品,2024年销量占比超过75%。此外,我国客车行业集中度较高,近3年CR6均在70%以上。其中,长安汽车的客车市场份额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

2025年02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