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可燃冰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商业化进程缓慢

可燃冰利用潜力大,各国竞相开发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传统能源在逐渐被消耗殆尽。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计算,石油可供开采43年,天然气可开采63年,煤炭可开采231年。而可燃冰能量密度高、储量大、污染小,当能源危机来临时,可燃冰利用潜力巨大,因而各国开始竞相开发可燃冰。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传统能源在逐渐被消耗殆尽。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计算,石油可供开采43年,天然气可开采63年,煤炭可开采231年。而可燃冰能量密度高、储量大、污染小,当能源危机来临时,可燃冰利用潜力巨大,因而各国开始竞相开发可燃冰。

数据来源:BP、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BP、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可燃冰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美国于1934年最早发现可燃冰,并于1981年制定了可燃冰“十年”研究计划,此外,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可燃冰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我国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采运用起步较晚,2002年才启动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就我国可燃冰已经探明的分布区域来看,国内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x1012m3、3.38x1012m3、12.5x1012m3和2.8x1012m3。随着我国成为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可燃冰的研究与开发进程加快。

美国于1934年最早发现可燃冰,并于1981年制定了可燃冰“十年”研究计划,此外,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可燃冰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我国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采运用起步较晚,2002年才启动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就我国可燃冰已经探明的分布区域来看,国内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x1012m3、3.38x1012m3、12.5x1012m3和2.8x1012m3。随着我国成为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可燃冰的研究与开发进程加快。

资料来源:BP、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7年我国“科学”号科考船在我国南海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在同年五月于蓝鲸一号钻井平台上试采成功。2020年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圆满成功。2021年8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产自主天然冰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任务”顺利完成海试作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我国可燃冰的钻探和测井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全球主要国家可燃冰研究计划及进展

国家

可燃冰研究计划及进展

美国

1934年最早发现可燃冰

1981年制定了可燃冰“十年”研究计划,投入800多万美元进行研究

2005年将可燃冰开发的总拨款增加到1.55亿美元

2014年年底设立深水甲烷可燃冰描述与科学评价”大型项目,其分为目标站位优选、研究计划制订、野外研究3个阶段实施

20159月底完成了墨西哥湾某些可燃冰研究站位的初步评价。

目前,由于页岩气发展迅速并且其开采技术成熟,美国放缓了可燃冰的开采计划

日本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钻探获得可燃冰样品,发现其周边海域可燃冰储量可满足自身100多年的天然气需求

2012年日本首次在近海进行商业性可燃冰开采

2013312日,MH21利用地球号”探测船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进行开采

20175月开始了海槽区第二次海洋可燃冰试采研究,成功开采出天然气计划,计划在2018年开发出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实现商业化生产

俄罗斯

1965年在西伯利亚冻土区发现第一个可燃冰存储区

1969年试采可燃冰,累计总产气量约为1.29x1011m³,其中可燃冰约占47%,这是世界上可燃冰商业开采最成功的案例

2007-2009年俄罗斯又与日本、比利时合作,在贝加尔湖进行了多次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工艺试验

由于本土拥有相对丰富的油气资源,并且经济发展受限,俄罗斯的可燃冰研究仅在巴伦支海和鄂霍茨克海等海域进行,但其开采技术的研究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加拿大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了可燃冰相关研究,80年代制订具有重要战略意识的开发计划

1972年,加拿大在Mallik地区钻Mallik L-38井时,发现了可燃冰的存在

1998年,加拿大与日本合作,在西北Mackenziem三角洲进行了可燃冰取样。随后在2002年和2008年又2次在该地区进行了试采

由于可燃冰的研究难度巨大且费用高昂并受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影响,所以加拿大联邦政府在新的财政年度开始时终止向可燃冰研究项目的拨款,加上自身油气资源丰富,加拿大水合物发展计划有所搁置。

中国

1999年首次在南海西沙海域可燃冰存在的地震反射证据一似海底反射

2002年正式批准设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专项。勘测南海储过相当700亿吨油当量

2004年首次在台西南盆地发现“九龙甲烷礁”

2007年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2009年勘测青藏高原五道沟永久冻土区、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远景资源量有350亿吨当量以上

2013年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或高纯度可燃冰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控制储量

201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神狐海域实施23口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全部发现可燃冰

2016年地质调查工作人员围绕试采在神狐海域开展钻探站位8个,全部发现可燃冰

2017年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果

2020年海南神狐海域可燃冰第二次试采成功

20218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产自主天然冰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任务”顺利完成海试作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我国可燃冰的钻探和测井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可燃冰开发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三大因素导致可燃冰商业化进程缓慢

各国的参与无疑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但受开采技术影响,国内外对可燃冰的开发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可燃冰主要开采技术包括降压法、注热法、置换法等,这些开采技术各具优缺点,至今仍没有一个较完美的开采方法出现。

可燃冰开采技术分类及其优缺点

开采技术

开采原理

优点

缺点

降压法

降压法是通过抽取地下水或气举等手段使水合物储层压力降低,当水合物压力降至平衡压力以下时会自发地发生分解,从而实现水合物的开采。

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可以相对快速地促使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该方法被认为是最具经济价值的可燃冰开采方法

降压法开采过程中容易引起储层温度过低,从而引发结冰或者水合物二次生成的现象,造成渗透路径的堵塞,影响开采效率

注热法

注入热流体

注热法是通过某种方式提高水合物储层温度,使其高于水合物存在的平衡温度而使水合物分解。

简单可循环利用

效率低

电磁加热

加热迅速、易于控制

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源且设备复杂

微波加热

易于控制、通过波导管传输

缺乏大功率磁控管

太阳能加热

高效、清洁、无污染

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置换法

置换法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或比甲烷更容易形成水合物的流体将甲烷置换出来

置换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可以促进水合物分解并驱使扩散的气体填充到地层孔隙中。置换过程不牵扯相变,因此较为安全,同时可以将温室气体封存海底,缓解陆地的温室效应

置换效率不高,置换所需条件较为苛刻,同时二氧化碳容易渗透到开采井中,带来新的分离问题。

化学抑制剂注入法

化学抑制剂注入法通过向水合物矿藏中注入化学试剂,破坏连接水合物分子间的氢键同时改变水合物存在的相平衡条件,促进水合物分解

可以提高天然气产量,在开采初期可以很低的能量注入即实现水合物的分解

抑制剂价格较昂贵,经济性较差,同时抑制剂对地下水和海洋生态环境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固态流化法

利用采掘设备直接开掘固态可燃冰,随后将水合物沉积物粉碎成小颗粒,再与海水通过密闭的立管输送至海洋平台,在海上平台对获得的水合物固体或浆体进行后处理

近几年提出的新型水合物开采方法,对非成岩类型的可燃冰具有很高的开采效率。该方法实现了原位固态开发,降低了可燃冰分解引起工程地质的灾害风险,也在一定程度避免了温室效应。

投入大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可燃冰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也在制约产业发展,导致全球可燃冰商业化进程缓慢,可燃冰的高效开采和科学利用仍需一段很长的时间去不断摸索和探究。

此外,可燃冰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也在制约产业发展,导致全球可燃冰商业化进程缓慢,可燃冰的高效开采和科学利用仍需一段很长的时间去不断摸索和探究。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资源虽总量丰富,但普遍存在品位低、贫矿多、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导致实际可利用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长期超80%,且行业已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在“基石计划”及其他政策推动下,一方面,鞍钢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加大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力度,铁矿石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中国宝武、力拓集团等企业

2025年04月03日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传统导电剂应用已相当成熟,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自2020年起,我国煤炭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周期,煤炭价格上涨,截止2024年原煤产量47.6亿吨,并且动力煤产量维持增长态势,炼焦煤增速下降。区域分布来看,晋蒙陕疆原煤产量占比持续提升,我国煤炭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此外,我国煤炭行业进口量大幅增加,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最主要增量国。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稀土磁材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新兴产业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工业节能电机、变频空调等领域稀土磁性材料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应用领域发展为稀土需求打开新的成长曲线。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近几年,在下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路资本和企业大量涌入碳纤维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产能大幅度提升。我国碳纤维产能从2019年的2.67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3.55万吨,复合增速达到38%,产能利用率在2024年回落至44%。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大 多家厂商纷纷入局生产

我国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大 多家厂商纷纷入局生产

由于固态电池有潜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相同大小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能量,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此外,由于固态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导率,因此它们可能支持更快的充电速度,提高用户的充电效率。凭借诸多优势,近年来我国固态电池市场快速增长,且展现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达10亿元,预计

2025年03月22日
低空经济蓬飞 我国eVTOL电池行业机遇与挑战“齐飞” 多家企业纷纷布局

低空经济蓬飞 我国eVTOL电池行业机遇与挑战“齐飞” 多家企业纷纷布局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eVTOL电池市场迎新机遇。不过,我国eVTOL电池行业面临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基础设施等挑战,但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其必会成为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最为核心的“新基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25年03月22日
高压密铁锂行业正处爆发风口 产品供不应求 壁垒提升下市场格局将优化

高压密铁锂行业正处爆发风口 产品供不应求 壁垒提升下市场格局将优化

高压密铁锂这一需求井喷的背后,主要是是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双轮驱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牢牢占据主导地位,累计装车量为409.0GWh,占总装车量的74.6%,同比增长56.7%。

2025年03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