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可燃冰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商业化进程缓慢

可燃冰利用潜力大,各国竞相开发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传统能源在逐渐被消耗殆尽。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计算,石油可供开采43年,天然气可开采63年,煤炭可开采231年。而可燃冰能量密度高、储量大、污染小,当能源危机来临时,可燃冰利用潜力巨大,因而各国开始竞相开发可燃冰。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传统能源在逐渐被消耗殆尽。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计算,石油可供开采43年,天然气可开采63年,煤炭可开采231年。而可燃冰能量密度高、储量大、污染小,当能源危机来临时,可燃冰利用潜力巨大,因而各国开始竞相开发可燃冰。

数据来源:BP、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BP、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可燃冰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美国于1934年最早发现可燃冰,并于1981年制定了可燃冰“十年”研究计划,此外,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可燃冰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我国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采运用起步较晚,2002年才启动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就我国可燃冰已经探明的分布区域来看,国内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x1012m3、3.38x1012m3、12.5x1012m3和2.8x1012m3。随着我国成为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可燃冰的研究与开发进程加快。

美国于1934年最早发现可燃冰,并于1981年制定了可燃冰“十年”研究计划,此外,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可燃冰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相比之下,我国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采运用起步较晚,2002年才启动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就我国可燃冰已经探明的分布区域来看,国内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约为64.97x1012m3、3.38x1012m3、12.5x1012m3和2.8x1012m3。随着我国成为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可燃冰的研究与开发进程加快。

资料来源:BP、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7年我国“科学”号科考船在我国南海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在同年五月于蓝鲸一号钻井平台上试采成功。2020年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圆满成功。2021年8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产自主天然冰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任务”顺利完成海试作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我国可燃冰的钻探和测井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全球主要国家可燃冰研究计划及进展

国家

可燃冰研究计划及进展

美国

1934年最早发现可燃冰

1981年制定了可燃冰“十年”研究计划,投入800多万美元进行研究

2005年将可燃冰开发的总拨款增加到1.55亿美元

2014年年底设立深水甲烷可燃冰描述与科学评价”大型项目,其分为目标站位优选、研究计划制订、野外研究3个阶段实施

20159月底完成了墨西哥湾某些可燃冰研究站位的初步评价。

目前,由于页岩气发展迅速并且其开采技术成熟,美国放缓了可燃冰的开采计划

日本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钻探获得可燃冰样品,发现其周边海域可燃冰储量可满足自身100多年的天然气需求

2012年日本首次在近海进行商业性可燃冰开采

2013312日,MH21利用地球号”探测船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进行开采

20175月开始了海槽区第二次海洋可燃冰试采研究,成功开采出天然气计划,计划在2018年开发出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实现商业化生产

俄罗斯

1965年在西伯利亚冻土区发现第一个可燃冰存储区

1969年试采可燃冰,累计总产气量约为1.29x1011m³,其中可燃冰约占47%,这是世界上可燃冰商业开采最成功的案例

2007-2009年俄罗斯又与日本、比利时合作,在贝加尔湖进行了多次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工艺试验

由于本土拥有相对丰富的油气资源,并且经济发展受限,俄罗斯的可燃冰研究仅在巴伦支海和鄂霍茨克海等海域进行,但其开采技术的研究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加拿大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开始了可燃冰相关研究,80年代制订具有重要战略意识的开发计划

1972年,加拿大在Mallik地区钻Mallik L-38井时,发现了可燃冰的存在

1998年,加拿大与日本合作,在西北Mackenziem三角洲进行了可燃冰取样。随后在2002年和2008年又2次在该地区进行了试采

由于可燃冰的研究难度巨大且费用高昂并受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的影响,所以加拿大联邦政府在新的财政年度开始时终止向可燃冰研究项目的拨款,加上自身油气资源丰富,加拿大水合物发展计划有所搁置。

中国

1999年首次在南海西沙海域可燃冰存在的地震反射证据一似海底反射

2002年正式批准设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专项。勘测南海储过相当700亿吨油当量

2004年首次在台西南盆地发现“九龙甲烷礁”

2007年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2009年勘测青藏高原五道沟永久冻土区、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远景资源量有350亿吨当量以上

2013年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或高纯度可燃冰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控制储量

201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神狐海域实施23口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全部发现可燃冰

2016年地质调查工作人员围绕试采在神狐海域开展钻探站位8个,全部发现可燃冰

2017年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果

2020年海南神狐海域可燃冰第二次试采成功

20218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产自主天然冰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任务”顺利完成海试作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我国可燃冰的钻探和测井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可燃冰开发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三大因素导致可燃冰商业化进程缓慢

各国的参与无疑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但受开采技术影响,国内外对可燃冰的开发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可燃冰主要开采技术包括降压法、注热法、置换法等,这些开采技术各具优缺点,至今仍没有一个较完美的开采方法出现。

可燃冰开采技术分类及其优缺点

开采技术

开采原理

优点

缺点

降压法

降压法是通过抽取地下水或气举等手段使水合物储层压力降低,当水合物压力降至平衡压力以下时会自发地发生分解,从而实现水合物的开采。

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可以相对快速地促使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该方法被认为是最具经济价值的可燃冰开采方法

降压法开采过程中容易引起储层温度过低,从而引发结冰或者水合物二次生成的现象,造成渗透路径的堵塞,影响开采效率

注热法

注入热流体

注热法是通过某种方式提高水合物储层温度,使其高于水合物存在的平衡温度而使水合物分解。

简单可循环利用

效率低

电磁加热

加热迅速、易于控制

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源且设备复杂

微波加热

易于控制、通过波导管传输

缺乏大功率磁控管

太阳能加热

高效、清洁、无污染

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置换法

置换法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或比甲烷更容易形成水合物的流体将甲烷置换出来

置换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可以促进水合物分解并驱使扩散的气体填充到地层孔隙中。置换过程不牵扯相变,因此较为安全,同时可以将温室气体封存海底,缓解陆地的温室效应

置换效率不高,置换所需条件较为苛刻,同时二氧化碳容易渗透到开采井中,带来新的分离问题。

化学抑制剂注入法

化学抑制剂注入法通过向水合物矿藏中注入化学试剂,破坏连接水合物分子间的氢键同时改变水合物存在的相平衡条件,促进水合物分解

可以提高天然气产量,在开采初期可以很低的能量注入即实现水合物的分解

抑制剂价格较昂贵,经济性较差,同时抑制剂对地下水和海洋生态环境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固态流化法

利用采掘设备直接开掘固态可燃冰,随后将水合物沉积物粉碎成小颗粒,再与海水通过密闭的立管输送至海洋平台,在海上平台对获得的水合物固体或浆体进行后处理

近几年提出的新型水合物开采方法,对非成岩类型的可燃冰具有很高的开采效率。该方法实现了原位固态开发,降低了可燃冰分解引起工程地质的灾害风险,也在一定程度避免了温室效应。

投入大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可燃冰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也在制约产业发展,导致全球可燃冰商业化进程缓慢,可燃冰的高效开采和科学利用仍需一段很长的时间去不断摸索和探究。

此外,可燃冰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也在制约产业发展,导致全球可燃冰商业化进程缓慢,可燃冰的高效开采和科学利用仍需一段很长的时间去不断摸索和探究。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渗透率低但发展空间大 行业参与者较少 头部厂商主导市场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渗透率低但发展空间大 行业参与者较少 头部厂商主导市场

全钒液流电池成本结构主要包括电堆、电解质以及周边设备三个部分,其主要组成部件包括离子交换膜、电极材料、双极板材料、集流体、活性电解液及电解液缸、催化剂等。其中电解液直接影响能量单元的性能与成本,是钒电池系统中的核心材料之一,占比达43%。

2024年11月13日
我国膨润土行业现状及前景:储量丰富且稳增 开发与应用方面发展潜力较大

我国膨润土行业现状及前景:储量丰富且稳增 开发与应用方面发展潜力较大

我国膨润土资源丰富,储量逐年递增,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陕西省等多个省区。然而,我国膨润土绝大部分为钙基膨润土,优质钠基膨润土储量较少,且整体开采利用量较低、产品质量不高,这也使得其产量无法完全满足下游市场需求,仍有部分产品需要进口补充。因此,近年来其进口量始终维持在11万吨以上,出口量则呈现整体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光伏接线盒行业现状分析:下游需求持续增长 国产企业逐渐崛起

我国光伏接线盒行业现状分析:下游需求持续增长 国产企业逐渐崛起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和中国新增装机量分别约390GW和217GW,在乐观情景下,2030年,预计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587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317GW,分别同比增长50.5%和46.2%,光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024年11月04日
我国晶硅电池行业产业链分析:上游多晶硅供应充足 下游光伏发电是最主要领域

我国晶硅电池行业产业链分析:上游多晶硅供应充足 下游光伏发电是最主要领域

而充足的多晶硅供应有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从而降低晶硅电池的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在产多晶硅企业22家,有效产能230万吨,同比增加97.2%,产量约147.2万吨,同比增加71.8%。2024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106万吨,同比增长74.9%。

2024年11月01日
我国分布式能源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并网消纳仍是难题

我国分布式能源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并网消纳仍是难题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253GW,同比增长60.5%,占光伏装机总规模的42%;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96.29GW,同比增长88.4%。预计2024年我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到317GW,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111.87GW。

2024年11月01日
非晶变压器占比提升将带动非晶带材行业需求增长 云路股份龙头地位稳固

非晶变压器占比提升将带动非晶带材行业需求增长 云路股份龙头地位稳固

我国非晶带材产业化应用自2010年以来已有十多年时间,近年来产量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15-2022年,我国非晶带材产量由5万吨左右增长至11.15万吨。

2024年10月30日
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现状分析:出货量持续增长 磷酸铁锂及三元材料占主导

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现状分析:出货量持续增长 磷酸铁锂及三元材料占主导

根据数据,2019-2023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由40.4万吨增长至248万吨,预计2024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达319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28.6%。

2024年10月29日
我国熔盐储热行业分析:装机容量稳步增长 大规模建设成必然趋势

我国熔盐储热行业分析:装机容量稳步增长 大规模建设成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熔盐储热行业处于起步阶段,装机容量稳步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熔融盐储能累计装机容量是657MW,同比增长7.6%,新增装机容量是46MW。同时,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完成2亿千瓦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增加系统调节能力3000万千瓦到4000万千瓦。

2024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