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非遗保护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行业数字化、跨界融合产业化发展

行业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遗范围具体包括:口头传统(含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遗可分为艺术、技术两大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医药、体育杂技和曲艺、民俗十小类。在都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增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序号 内容
1 口头传统,包含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 传统艺术表演
3 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技能
6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类型

具体内容

艺术类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美术

民俗

技术类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市场现状

1项目和传承人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近87万项,其中有42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非遗保护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相对集中于华东地区,其次是中南、华北、西南地区,占比分别为28.0%、19.6%、18.4%和17.0%,东北地区仅占了4.8%的代表性项目。同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项目数量分布大体一致,其分布相对集中于华东,占比30.3%;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比例分别为20.0%、18.3%、15.7%、12.1%、3.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近87万项,其中有42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相对集中于华东地区,其次是中南、华北、西南地区,占比分别为28.0%、19.6%、18.4%和17.0%,东北地区仅占了4.8%的代表性项目。同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项目数量分布大体一致,其分布相对集中于华东,占比30.3%;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比例分别为20.0%、18.3%、15.7%、12.1%、3.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非遗传承人普遍高龄化

我国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前三批大多是老一辈大师,2012年第四批传承人中虽然有十多位年轻化的“70后”,但多数在当时为五六十岁;2018年第五批新增传承人在当年的平均年龄为63.29,有超过一半人数年龄在60岁以上。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非遗传承人队伍普遍高龄且青黄不接,非遗传承人的相继逝世会给非遗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培养和保护传承人尤其重要。

我国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前三批大多是老一辈大师,2012年第四批传承人中虽然有十多位年轻化的“70后”,但多数在当时为五六十岁;2018年第五批新增传承人在当年的平均年龄为63.29,有超过一半人数年龄在60岁以上。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非遗传承人队伍普遍高龄且青黄不接,非遗传承人的相继逝世会给非遗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培养和保护传承人尤其重要。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机构涌现叠加数字化技术

丰富的非遗身后相应伴随着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的涌现,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逐年递增,2020年达到5788家,较上年增长了253家。同时博物馆、文化展示馆等单位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以数字媒介承载文化遗产,用3D动画、全息全景技术等多媒体秀从图、形、音、文立体化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

丰富的非遗身后相应伴随着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的涌现,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逐年递增,2020年达到5788家,较上年增长了253家。同时博物馆、文化展示馆等单位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以数字媒介承载文化遗产,用3D动画、全息全景技术等多媒体秀从图、形、音、文立体化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跨界融合产业化发展

为使非遗适应快速发展的节奏,推动非遗项目的现代化转变和产业转变,国家于2012年、2014年分别公布两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总计100个。这些基地通过把非遗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和产品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不仅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得到保护,还能积极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批次 时间 数量(个)
第一批 2012年 41
第二批 2014年 59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为形成可进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态链,非遗与各行业相互融合发展,应用于更多生活场景,既能拓宽非遗保护的视野,也能凸显非遗品牌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进行创意跨界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非遗+服装、非遗+餐饮、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

非遗跨界融合形式

形式 案例
非遗+服装 东莞非遗服装设计活动
非遗+餐饮 东莞首届腊味节
非遗+电商 “把非遗带回家”节目、非遗购物节
非遗+家居 皇“潮”新品荟暨非遗文化艺术展
非遗+旅游 江苏秦淮灯会、湖北郧西七夕等
非遗+研学 龙山黑陶非遗研学活动等
非遗+扶贫 丹寨万达小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非遗+”跨界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将非遗资源在创新转化后得到动态传承保护,再把高端要素创意人才、金融资本等进行开放整合并高效利用后形成知名非遗品牌,最后融合集聚各环节,定位具有特色化的非遗品牌,形成产业并进行创新和升级。

“非遗+”跨界发展的基本路径

<strong>“非遗+”</strong><strong>跨界</strong><strong>发展的基本路径</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PY)

5政策+资金双重支持

随着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重视,国家不断加大非遗专项资金支持力度。2011年国家投入4.14亿元的非遗保护资金,2018、2021年分别投入8.08、7.73亿元,2022年提前下达非遗保护资金预算6.96亿元,目前我国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百亿元左右。

同时国家和文旅部等部门也相继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各省市也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的6月的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逐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积极推进非物遗保护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建设。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

颁布时间 颁布主体 政策名称 要点
1997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认定制度以及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健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和保密制度,扶持帮助面临失传的工艺美术品等
2005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指导方针,要求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机制
2005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的通知》 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建设,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
2006年11月 文化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2008年5月 文化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 暂行办法》 明确非遗传承人的认定,细化传承人制度
2011年2月 国务院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明确提出立法目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2015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
2017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2017年3月 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2018年5月 文旅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 确定112所院校参与2018年研培计划。继续探索新门类非遗项目的研培试点,支持中央民族大学在湖北举办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交流活动
2019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整体性规定
2019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保护方法,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2021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结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动态发展变化的特点,虽然面临诸多内部和外部困难,但在国家政策+资金双重支持下,非遗保护工作呈现数字化、跨界融合产业化发展态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日趋成熟。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助力我国AI教育行业模型及应用落地加速 学大教育、豆神教育等企业入局

政策助力我国AI教育行业模型及应用落地加速 学大教育、豆神教育等企业入局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AI教育行业发展。例如,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六大主要任务和举措,明确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这些政策有助于推动AI应用进校园、进课堂,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使用AI的能力和习惯,并推动开发普适性教学资源、

2025年03月24日
《双减》政策对我国教育行业影响分析:头部培训机构转型方向潜力仍足

《双减》政策对我国教育行业影响分析:头部培训机构转型方向潜力仍足

《双减》政策发布后,教育部陆续发布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确划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同时给出鉴别指南,K9学科类机构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在此影响下,我国教育校外培训机构数量骤减,“双减”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转型方向潜力仍足,我国教育机构头部具先发优势。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老年大学行业分析:国家持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市场迎来扩张潮

我国老年大学行业分析:国家持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市场迎来扩张潮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对其健康、生活和精神需求不断丰富。近年来,政策推进老年教育发展,持续扩大老年大学行业优质资源供给,市场迎来扩张潮,但只能满足8%左右有需求的中老年人,所以仍然较大需求增长空间。虽然目前公办老年大学是老年大学行业主力,但近几年民办老年大学也相继涌现。

2025年03月18日
中国儿童乐园行业市场及供应规模逐年增长 寓教于乐型乐园更受消费者青睐

中国儿童乐园行业市场及供应规模逐年增长 寓教于乐型乐园更受消费者青睐

儿童基数庞大叠加教育观念改变下人们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娱乐活动的多样性,我国儿童乐园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刺激供给端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游乐园数量已超10000家,2024年上半年我国儿童乐园约为1.12万家。

2025年03月11日
免费学前教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释放多重积极信号 目前行业正面临深刻结构性调整

免费学前教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释放多重积极信号 目前行业正面临深刻结构性调整

教育是民生之本,亦是国之大计。2025年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2025年03月08日
职业教育培训行业:招录市场稳定 其中公务员考试培训占比大 教师考试培训增速快

职业教育培训行业:招录市场稳定 其中公务员考试培训占比大 教师考试培训增速快

近年来,职业教育培训行业发展愈发受到国家关注。随着相关政策出台,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以学历职业教育为主,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非学历职业培训市场增长速度将显著快于学历职业教育。职业考试培训中招录考试培训市场将维持稳定增长。招录考试培训中公务员考试培训占比较大,教师考试培训增长速度快。

2025年03月05日
我国AI自习室行业分析:好未来、松鼠AI等品牌涌入 市场空间达百亿

我国AI自习室行业分析:好未来、松鼠AI等品牌涌入 市场空间达百亿

AI自习室作为“双减”政策落地后的产物,近几年,好未来、作业帮、赶考小状元、松鼠AI、读书郎、科大讯飞、新华书店等品牌相继涌入,加盟圈地。在202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武汉等地,每天都有新店开张,一座城市一个月就会新增二三十家AI自习室,截至2024年7月国内有5万家AI自习室。而随着市场扩容,我国AI自习室

2025年02月26日
享文创、谷子经济发展红利 文具行业有望进一步增长 当前市场较分散 得力营收领先

享文创、谷子经济发展红利 文具行业有望进一步增长 当前市场较分散 得力营收领先

文具是指人类教育、学习、办公、家居生活等文化活动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经过多年发展,全球文具行业已迈入稳定增长期,呈现出“小品类、大市场”的发展特点。2023年,全球文具市场规模约为151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2131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5.00%。

2025年02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