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一、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
目前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中、美、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三者政策大力支持+排放政策日益趋紧的背景下,这些地区将在中长期内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区域市场。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达到1733.44亿美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
1、市场规模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几年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方面投入逐步增大,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呈爆发式增长。2021年,中国新能源销售352.1万辆,连续五年全球销量第一。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009.54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供应情况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连续四年产量超过100万辆。但2019年相比2018年增长乏力,首次出现负增长,2021年来,随着相关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300万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
3、需求情况
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多点开花局面为后续奠定了基础。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1 万辆,同比增长157.6%,从销售结构看,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占比一半。国内销售整体呈现哑铃状结构,A00 和B 级以上车型占比高,覆盖面更广的A 级车份额较低。从终端用户看,私人市场占比持续提升,并呈现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加速渗透的特征,这为中长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继续提升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
4、供需平衡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以及产业政策的持续推进,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呈现产销两旺局面,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不断创新高,产销率连年超过90%,我国新能源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情况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由传统车企、互联网造车企业、科技巨头组成。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由传统车企、互联网造车企业、科技巨头组成。
传统车企:新能源车企的快速增长,给传统车企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传统车企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新能源汽车转型。目前,传统车企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已经完成了油改电的过渡,是完全依托新平台开发的新产品。
互联网造车企业:2014年特斯拉引爆了中国电动车市场。随后,本土以互联网思维造车的企业及其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蔚来、小鹏、理想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开启了制造电动车的先例。
科技巨头: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风起云涌,华为、阿里、小米、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下场造车,抢占新能源汽车赛道。
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数量近200家,数据显示,其中有一百余家是注册于2018年至2021年之间。若将经营范围扩大至相关产业链,目前我国有40万余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登记在册,超八成企业注册时间在5年之内。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太大,处于小而散的状况,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汽车产业的技术含量高、积淀丰富,近两年来包括游侠、寒麟、拜腾、前途。博郡等多家造车新势力企业相继折戟,即便是已经实现量产交付的新势力车企,前景也不容乐观。这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不是简单的资金实力竞争,更是技术积累、方向突破能力、短板补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品牌 |
|
企业 |
品牌简介 |
比亚迪 |
2021全年,比亚迪汽车乘用车总销量达到了73万台,同比大涨75.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9.37万台,占比约为82%。作为最早布局、最为热衷于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比亚迪汽车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核心设计、电池等方面,都有着较为领先的优势。 比亚迪研发上的不断加码,使得比亚迪已拥有超安全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IGBT4.0等核心技术。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累计专利申请3.2万件、专利授权2.1万件,稳居新能源车专利榜单第一。 电池业务方面,曾获得“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大奖的刀片电池凭借超级安全、超级续航、超级强度等技术优势,加速了磷酸铁锂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渗透。 半导体业务方面,比亚迪半导体汇集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光电半导体等全方位解决方案,覆盖车规级、消费电子、家电等领域。 2022年4月3日,比亚迪汽车宣布,从2022年3月起,比亚迪汽车正式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整车。 |
特斯拉 |
特斯拉(Tesla),是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美元,产销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其中,2021年特斯拉全球销量突破93.6万辆,相较2020年同步增长99.15%,全年特斯拉总营收约为538.23亿美元,同比增长71%,营业利润65.23亿美元。 2021年,特斯拉在研发和其他重要投入上,共计营业支出70.83亿美元。其中,研发支出为25.91亿美元,同比增长74%,研发收入占比与前一年相比略高,为5%。 |
蔚来汽车 |
蔚来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2014年11月成立,旗下主要产品包括蔚来EC6、蔚来ES8、蔚来ES6、蔚来EP9、蔚来EVE等。蔚来致力于通过提供高性能的智能电动汽车与极致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2021年,蔚来全年交付新车91429辆,同比增长109.1%。 |
理想汽车 |
理想汽车的首款产品是理想ONE,于2018年10月发布,是一款智能电动中大型SUV,搭载领先的增程电动技术与智能科技,为家庭用户提供6座的舒适空间。2020年,理想ONE取得中国新能源SUV市场销量冠军,同时成为30万元以上国产车型销量冠军。 理想汽车2021年全年交付90491辆,同比增长177.4%,销量增长促进了理想营收增加,同时凭借单车销量,理想年交付量已逼近10万辆大关。 在电动化方面,理想汽车目前正在大力开发高压超快充纯电动汽车技术;在智能座舱方面,理想智能座舱首创四屏交互系统,采用双系统架构,全车语音交互系统,以提升交互质量;在自动驾驶方面,理想全栈自研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还配备地平线“征程3”自动驾驶专用芯片及5颗毫米波雷达,后续车型将采用英伟达Orin芯片。 |
吉利 |
吉利控股集团目前在全球设有五大研发中心和五大造型设计中心,布局软件自研、硬件自研以及技术数据自研,在纯电、超级电混、醇电混动以及换电等领域构建一套智能能源体系;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领域构建全栈自研生态体系。 2021年全年,吉利汽车销量132.8万辆,同比增长约1%,实现连续五年夺得中国品牌乘用车年度销量冠军。 2021年,吉利汽车集团推出“智能吉利2025战略”和“九大龙湾行动”,强调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5年内研发投入1500亿元;深耕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打造10个国际一流的重点实验室。 |
小鹏汽车 |
小鹏汽车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广州,是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互联网电动汽车品牌,由何小鹏、夏珩、何涛等人发起,团队主要成员来自广汽、福特、宝马、特斯拉、德尔福、法雷奥等知名整车与大型零部件公司,以及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三星、华为等知名互联网科技企业。 2021年小鹏汽车全年累计交付98155辆,同比增长360%,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销冠。 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小鹏汽车以全栈自研的方式持续发展,以视觉、雷达和高精度定位的多感知融合方案强化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 在整车架构上,小鹏已经在布局“中央超算+区域控制”的电子电气架构,和 SiC 高压纯电平台,并计划在下一款产品 G9上实现量产。 |
五菱 |
2021年,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52238辆,占比公司全年销量成绩的27%,同比增长160%。而这部分销量成绩,均来自于纯电动车。其中,宏光MINIEV实现销量40万辆。 未来,上汽通用五菱将打造百万纯电新能源平台、百万混动新能源平台,以及电池、电驱、电控、商贸服务、机器人等五个百亿产业。到2023年,力争纯电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正经历着产业的变革,也迎来以下几点发展趋势:
1、不断创新发展,加快汽车电动化进程
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抓手,推动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实现低成本、高性能、高安全性、长寿命、宽温度适应性、快速充电性能6个层面的均衡优化。构建和优化架构平台,重点突破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电子电器系统、通用部件等基础研究和试验验证。协同推进充/换电互补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探索多样化技术方案,满足多元化乘用车市场需求,加速商用车电动化转型进程。
2、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新特征
汽车和新兴技术领域加速融合发展,汽车、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界协同、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产品形态加速演变,分工模式不断创新,车辆、基础设施、运营平台将智能互联和互联共享,汽车工业真正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3、绿色低碳发展,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
汽车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行业必然肩负着降低碳排放的责任。通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零部件和其他材料生产制造和回收利用过程的低碳化,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排放。通过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低碳化、材料供应低碳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交通出行低碳化,推动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4、多方协同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回收再利用
一是从行业层面,发挥平台作用,建立良性回收利用体系:加快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完善标准政策体系;规范行业统计口径,构建第三方评估交易平台,共享信息及资源,破解全产业链回收利用难题;加大行业宣传力度,夯实公共环保理念。
二是从企业层面,加强产业链协作,创新商业模式,加快电池回收利用落地。积极发挥产业链主体优势,评估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效益,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场景和潜在市场;拓展电池回收利用渠道,打通产业链供需侧信息屏障。(WWTQ)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