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政府的概念,目前学界、政府、企业不同的观点认为,数字政府是对电子政务的延伸和重塑,指政府应用数字技术履行职能而展现的一种政府运行模式。
业内专家对数字政府建设定义为以整体政府为核心目标,以业务数据化、业务化为着力点,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数据驱动重塑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形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的治理模式。同时数字政府也也赋予了新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协同化。协同化主要强调组织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方面能实现一个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高效协同管理和服务。
第二个特征是云端化。云平台是政府数字化的最基本技术要求,政务上云是促成各地各部门由分散建设向集群还有集约式规划与建设的演化过程,是政府整体转型的必要条件。
第三个特征是智能化。智能化治理是政府应对社会治理多元参与、治理环境越发复杂、治理内容多样化趋势的关键手段。
第四个特征是数据化,数据化也是现阶段数字政府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在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基础上的数字化的转型。
第五个特征是动态化,动态化指的就是说数字政府它是在数据驱动下动态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
一、数字政府行业发展状况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数字政府市场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我国的数字政府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信息化阶段、网络化阶段、数字化阶段、智慧化阶段。目前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正在经历从电子政府到数字政府的转型与升级,这是一个持续、长期的系统工程,全面实现数字政府智慧化还需要5-10年时间。作为行业从业者,要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数字政府建设中,不断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各领域的创新实践。
政策是政务信息化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简政放权、落实“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之举。“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先后出台包括《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内的系列重磅文件,直接推动了行业发展。
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是推动政务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放管服”改革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当“社会是不是需要、人民是不是满意”成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标准,政府职能亦由以行政管理为先向平衡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过渡。
从政府组织结构的层面来看,服务型政府实现了职能交叉部门的合并,使得信息横向、纵向的流通更加高效。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对现在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改革。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八个,副部级机构减少七个,并开始进行新机构设置和对原有机构合并整合。国家机构改革政策推动下,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向“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方向升级,需求进一步释放,利好电子政务行业发展。
管理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区别 |
||
项目 |
管理型政府 |
服务型政府 |
行政理念 |
政府本位 |
公民本位 |
组织结构 |
垂直金字塔 |
扁平化网络型 |
数据共享 |
低度信息公开 |
高度信息公开 |
业务协同 |
各自为政、信息孤岛 |
多部门间跨域合作 |
需求响应 |
敏感度低、响应滞后 |
敏感度高、响应迅速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数字政府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数字政府的建设有着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需求方的刺激下有了迅速的增长,截止2021年,数字政府市场规模达到4733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数字政府行业能够实现快速增加,主要源于近年来政府在数字政府建设上的投入。从数字政府建设情况来看,2017年,政府颁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电子政务升级成为工作推进的重点,逐步打破产业壁垒,统筹推进业务协同,推进数字经济。
2018年2月,中央网信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
以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目标。2018年6月,国办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推行网上审批和服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使更多事项不见面办理,确需到现场办的要“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改革行动,不能让繁琐证明来回折腾企业和群众。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对违法者依法严惩、对守法者无事不扰。
截至2019年11月我国已有10个省级地方政府出台并公开数字政府规划计划;全国政府网站数量集约至2019年12月初的1.45万家;多地统筹建成全省政务服务App;交通部、生态环境部、广东、山东等部门、地方推进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促进治理能力提升。我国数字政府建设进入全面提升阶段。
到2021年12月,我国共有政府网站14566个,主要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其中,中国政府网1个,国务院部门及其内设、垂直管理机构共有政府网站890个;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共有政府网站13675个,分布在我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至2021年12月,国务院部门及其内设、垂直管理机构共有政府网站890个,占总体政府网站的6.1%;市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共有政府网站12015个,占比为82.5%。
三、数字政府行业需求情况
1、需求规模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资主要可分为硬件投资、网络设备投资、软件投资以及服务费支出等四项。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逐步向第三阶段过渡,大规模的硬件投入需求将逐步降低,软件及服务的需求比例将逐渐加大。上述趋势将为拥有自主核心软件产品以及具备提供专业化IT服务能力的综合性服务提供商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需求特点
单从目标特征而不是手段特征去看,“现代化”是数字政府区别于传统政府的核心特征,数字政府需求特征的核心具体表现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便捷性
体现在社会与民生服务办事效率更快、提交资料更少,也体现在政府管理与治理更加移动化、掌上化。
(2)智慧性
体现在社会与民生服务更懂需求、更懂个性,也体现在政府治理更加精准、政府决策更加科学。
(3)开放性
体现在社会与人民群众获得服务更普惠、获取信息更多元、参与治理更深入,也体现在政府权力运行更加阳光、接受监督更加透明。
(4)整体性
体现在社会与民生服务由碎片化提供转变为一体化提供、有需求找部门转变为有需求找政府,也体现在政府内部机制改革、流程打通、一体协同。
(5)主动性
体现在社会与民生服务的主动推送、自动告知,也体现在政府管理与治理的主动预警、自动告警、提前防范。
(6)安全性
体现在社会与民生服务获取的途径与内容绝对安全可靠,也体现在政府对所有资源和信息的有效保密与防控。
四、数字政府行业细分市场
1、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硬件是数字政府的基础细分领域,是数字政府运行的基础,2021年,数字政府行业的计算机硬件市场规模约为1420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也是数字政府的另一个基础领域,保证了政府对外和对内的信息公开和信息沟通,2021年,数字政府行业的网络设备市场规模约为568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软件
软件是数字政府的运行展示平台,也是计算机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字政府对于软件的采购需求也是持续存在的,且国产化替代下,国产软件也是受益的,2021年,数字政府行业的软件市场规模约为1136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4、系统集成服务
随着数字政府发展的持续深化和细化发展,系统化的集成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综合性的IT服务成为数字政府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是数字政府发展最快的领域,2021年数字政府行业的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609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五、数字政府行业竞争情况
数字政府产业链中的核心角色为各类建设运营方,大型项目由总集成商来负责整体的咨询规划、实施建设等工作,在分得最大收益的同时需要为项目交付全权兜底。
目前,主要有IT基础设施厂商、电信运营商、公有云IaaS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四类厂商参与政务云总集成商的竞争。总集成商以整体解决方案切入市场,在承接项目后自身会提供底层基础设施(及平台支撑层)的建设,而将其他非优势的服务内容进行分包,交由自己的生态伙伴或政府客户指定的服务商来完成。四大类厂商优势各异,布局思路也有所不同。公有云IaaS厂商以IaaS服务为核心优势,阿里云、腾讯云等依靠其流量优势,倾向于从应用出发向下适配基础设施资源,并以平台方式输出;IT基础设施厂商如浪潮云、华为云等基于硬件设备优势,优先建设基础设施,进而向上搭建应用服务;电信运营商因其国有资本背景备受政府客户信赖,整合和运营能力突出;系统集成商多以咨询规划作为牵引,从平台建设和解决方案切入数字政府产业。针对同类产品和服务,四大类厂商之间存在竞争,但在优势互补的领域中合作也非常频繁。
依据2021年重点企业的数字政府业务收入进行划分,我国数字政府行业企业可划分为三个竞争梯队。2021年,处于第一梯队的有浪潮、太极股份、中科曙光、南威软件等;处于第二梯队的有数字政通、万达信息、博思软件、东华软件等;数字政府业务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下的处于第三梯队。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具体来看,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当前我国数字政府行业,以新华三、浪潮和太极为代表的软件服务企业,和以华为、阿里、腾讯和运营商为代表的硬件设备企业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占比如下:
资料来源:各公司财务数据,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目前,国内数字政府行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2021年,CR3为60.7 %,CR5为87.8%;结合美国贝恩对市场结构进行的分类分析,目前数字政府属于寡占型市场格局。由于数字政府服务于政府机构,具有行业独特的要求,对新进入者构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另外,项目经验也是进入数字政府行业最大的壁垒之一,在拥有了行业知识和技术积累后,大量的项目经验是数字政府企业不断巩固自身行业地位的条件。数字政府行业中的领先企业能够快速理解需求,并完成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测试、上线和后期维护的信息化全生命周期,进而在行业中持续积累客户资源。
2021年数字政府市场集中度情况
集中度类型 |
市场集中度指标值(%) |
CR4 |
60.7 |
CR8 |
87.8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六、数字政府行业发展趋势
从数字政府的演化过程以及我国数字政府相关政策梳理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数字政府正处于单向应用阶段向协同共享阶段乃至深化应用阶段过渡的过程。
基于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目标,以及当下数字政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建设现状,可以推测数字政务下阶段发展主要有集约化、协同共享、政务大数据、精准管理和政务监督 5 个新趋势。
1、集约化
通过系统集约化建设可以打破政府系统横纵向尤其是横向的交流壁垒,为政务信息的协同共享打下坚实的技术和平台基础。为了从全局上和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的问题,国务院特公布《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等文件,深入贯彻‚五个统一的总体原则,有效推进政务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切实避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打通政府系统垂直与纵向的互通互联,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2、协同共享
政务信息的协同共享有利于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有利于各部门进行更好的决策以及国务院进行更好的顶层设计,提高政务效率和政府服务水平。
2016 年以来,国务院颁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强调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之间的协同共享。提出要及时、准确、全面编制政务信息目录资源、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共享、将可共享应共享的政务信息上传到政务系统上各方下载等要求,切实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协同共享。
3、政务大数据
利用政务大数据可以让政府的治理与决策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可以促进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全面提升,可以引发民生大数据开发应用的新高潮。
政务大数据指政府所拥有和管理的数据,具体包含了自然信息、城市建设、城市健康管理统计监察和服务与民生消费类数据。从广义来看,政务大数据还是政府工作开展产生、采集以及因管理服务需求而采集的外部大数据,为政府自有和面向政府的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在国内外都有很多的应用案例和实践,但因为目前政务数据的采集和开放、跨领域应用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政务大数据的应用还只是起步阶段。
4、精准管理
在大数据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可以根据居民具体情况提供精准服务、精准管理。例如可以根据用户画像和政务服务应用的属性特征,系统自动感知当前用户需要的、正在办的、已办理的所有事项与服务,进行主动精准推荐;根据之前搜集到的企业数据、法人数据、个人数据,可以给每一个用户建立用户画像,相当于给每一个用户打上标记,这些数据将为未来做主动感知和主动推送服务提供参考。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使精准管理成为可能,精准管理使数字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更进一步。
2004 年首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政府服务职能,首要的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政府决策建设突出规范化,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5、政府监管
通过大数据政府可以实现对内部、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同时政务大数据公开可以方便人民对政府自身进行有效监督。
例如,政府监管市场往往由于信息不完备,存在一些困难,利用大数据可很好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在北京,企业与监管部门合作,利用互联网和金融行业数据搜寻非法集资、违法违规交易线索。上海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归集包括法人和自然人监管、执法、审批、资质等 1200 多个信息事项、3 亿多条数据,供部门监管和信息主体查询。(WWTQ)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