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按其属性,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是以气象为主要对象的服务,可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其中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的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是为公众提供的日常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是为各行各业提供的针对行业需要的气象服务;科技服务是为专门用户提供的特殊需要的气象服务。这四者构成了覆盖全社会全方位的气象服务网。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气象服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农业生产、出行等各种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据了解,气象对农业、出行交通、化学石油、媒体与娱乐等多个行业影响深刻。其中对农业、出行与交通、化学与石油等行业的消极影响较大,对保险、银行与金融市场、保健等行业的积极影响较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气象意识、气象观念的提升,我国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且需求愈加多元化,逐步从提供简单的天气信息服务转变为提供更加精细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并且成为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人们生活趋利避害,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随时了解”和“按需查看”天气的比例持续上升,成为新的趋势。不过“早晚”仍是看天气最常见的时段,61.8%的调查对象每天至少查看1次天气预报。
与此同时,为国家不断重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到目前我国气象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气象卫星体系建设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功应对了多次超强台风、暴雨洪涝、严重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
具体来看,区域自动气象站点数量下滑。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气象服务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2020年我国区域自动气象站点数量为5.31万个,较2019年小幅下降,预计2021年数量仍保持在5.30万个左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数量出现大幅增长。2020年,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数量达到10648个,预计2021年数量变化不大。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观测业务质量均保持较高水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稳定运行率(业务可用性)为99.99%;省级自动气象观测业务可用性较2020年提高0.38%,达99.50%;新一代天气雷达全年平均业务可用性为99.51%,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2595.76小时,较2020年增加9.75小时;雷电观测业务平均可用性为98.04%,较2020年基本持平,观测业务质量保持在高位运行。
“十三五”时期,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约1300人下降到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2021年我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92.8分,较2020年(92.7)提高0.1分,再创新高。据评估,气象信息为公众挽回因灾(气象灾害)损失5300多亿元。在城市约350元/人,在农村约548元/人。
在上述环境下,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得到较大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网络和电视播报是人们获取气象信息主要途径。其中在网络方面,约七成调查对象通过手机App获取气象信息,手机自带的天气软件是最常见的选择,其次是短信、微信、微博。其中城市调查对象使用手机App、网站的比例分别较农村高6.1%和3.1%,而农村调查对象使用短信、微信、微博、抖音,电视节目的比例分别较城市高4.3%、1.5%和2.4%。
未来我国气象服务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开放晚,并且至今仍未全面开放,该领域的想象空间非常巨大;二是制造业傲视全球,并且很可能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扩大优势,相关的气象服务需求也会水涨船高;三是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阐明了“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也成为未来五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到到2025年,我国气象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将从85.9%提升到90%。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