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是有别于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以煤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将煤炭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再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产品或石油燃料的工业。
一、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煤化工产业经过30多年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积累,无论在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自主化研制,还是在产品品种开发和生产规模扩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甲醇制芳烃、煤油共炼技术,关键技术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基本实现产业化,煤制芳烃工业试验取得进展,成功搭建了煤炭向石油化工产品转化的桥梁,煤化工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实现石化原料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在石油需求快速攀升和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我国以石油替代产品为主要方向的现代煤化工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煤化工项目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新疆等省区。目前,初具规模的煤化工基地主要有鄂尔多斯煤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陕北煤化工基地及新疆的准东、伊犁等。这些基地都建设在煤炭资源地,上下游产业延伸发展,部分实现与石化、电力等行业多业联产发展,向园区化、基地化、大型化方向发展,产业集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石化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料,市场需求巨大,但受油气资源约束,对外依存度较高。2021年,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2%和44%。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采用创新技术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对于保障石化产业安全、促进石化原料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调研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年来,现代煤化工虽然受到低油价冲击和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影响,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成熟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在提高中前进,近年来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
“十四五”以来,为贯彻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煤化工行业内多家企业积极推进双碳行动措施的落实,具体梳理如下:
1、宝丰能源
宝丰能源积极响应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号召,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本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依托科技创新,立足源头治理,推动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建设国家级“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单台产能1000标方/小时的高效碱性电解槽制氢设备,并配套相应的氢气压缩与储存设备,可年产2.4亿标方“绿氢”和1.2亿标方“绿氧”。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首创将“绿氢”“绿氧”直供化工装置,替代原料煤、燃料煤制氢和制氧,年可新增减少煤炭资源消耗约38万吨、年新增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6万吨、年新增消减化工装置碳排放总量的5%,综合效益显著。
同时,宝丰能源还组织成立了控碳工作小组,并邀请中环联合认证中心专家于2021年5月25日对企业中高管及环保管理人员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委托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开展了宝丰集团的碳盘查,编制了《宝丰集团碳达峰碳中和项目研究报告》,确定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2040年前实现碳中和。
通过多项举措的积极落实,宝丰能源致力做“碳中和”发展领跑者,将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加速新能源替代,力争用10年完成企业50%碳减排,用20年率先实现企业“碳中和”,积极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中煤能源
鉴于我国能源结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改变,科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中煤能源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全力以赴做好能源保供,扎实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把握全球能源革命趋势和中央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2035世界一流”战略和“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发展思路,构建完善以煤炭产业为基石、以煤基清洁高效转化利用产业和能源综合服务产业为两翼、以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增长极的高质量发展四业协同产业格局,积极打造多能互补、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
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双碳”战略目标,中煤能源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产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驱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聚焦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着力打造“煤-电-化”等循环经济新业态。
煤化工业务方面,重点发展煤制烯烃、煤制尿素等现代煤化工产业,装置长期保持“安稳长满优”运行,主要生产运营指标保持行业领先;煤电业务方面,中煤能源有序发展环保型坑口电厂和劣质煤综合利用电厂,推进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积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资源综合利用的特色优势;依托矿区自身优势,推动煤炭、煤电、煤化工与新能源深度融合。
中煤能源露天煤矿、井工煤矿数量众多,矿井类型齐全,分布地域广泛,拥有丰富的采煤沉陷区、工业场地、排土场、地下巷道、矿坑等地上土地资源和地下空间资源及煤电产业和煤化工产业支撑能源消纳的条件,具备发展多能互补能源基地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优势。
具体战略举措如下:
一是稳健发展煤炭生产与贸易产业。落实国家煤炭安全稳定保供责任,持续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开发布局,推进绿色智能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提高营销规模与市场占有率,持续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示范引领的战略核心产业,带动促进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是优化发展煤炭清洁低碳转化产业。立足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推进煤电规模化、智慧化、清洁化发展,推进煤化工高端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挖潜提效既有项目,稳健有序布局新项目,多举措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举转变,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
三是大力发展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示范、多能互补、多措并举的发展导向,统筹煤电化产业集聚区和其他适宜地区资源禀赋、建设条件、市场消纳等因素,全面强化资源配置,积极打造示范工程,加快风电、光伏项目布局建设,推动氢能、储能等技术储备和产业实践,促进新能源与现有主业的互补耦合协同,推进能源供给低碳化转型。
四是转型升级能源综合服务产业。积极把握国家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的重要机遇,以装备制造产业为链条核心,以综合能源服务为重点示范,以其它煤基服务业务为积极补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全面推进企业深化改革、专业能力提升、业务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内外市场拓展,着力在促进煤基产业高质量发展、能源智能化装备创新、煤矿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提供综合能源服务方面形成工程示范,加快打造能源系统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力争建成煤炭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
3、金能科技
2021年,金能科技基于全球产业变革和未来“碳中和”的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积极探索,前瞻谋划,创新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21年底,金能沐官岛渔光互补海上光伏项目已取得一期用地139.66公顷的海域使用权证书,完成了项目备案手续,环评和并网等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公司其他产业链延伸项目等也在全面论证中。
而在“双碳”战略的落实过程中,金能科技最大的优势即是其自成立以来,便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为导向,致力向产业链专业化与精细化方向发展。金能科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行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循环经济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独特发展路径,并成功实现了煤化工与精细化工的科学整合。即:以煤炭为原料、炼焦为基础、煤气为载体,打造了区别业内其他企业的“3+3”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了差异化的发展模式,树立了产业升级的卓越典范。未来,金能科技将持续优化整合产业链条,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打造经济循环式的生产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4、兖矿能源
2021年,兖矿能源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密融入国家“双碳”政策,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保持了稳健发展良好势头。未来,坚持战略引领发展,顺应能源发展趋势,契合低碳转型需求,制定“双碳”目标下未来5-10年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动能蓄势崛起。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塌陷地修复治理和污染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低碳技术攻关、模式创新,推动全链条绿色生产、循环利用,明确矿业、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智慧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公司转型发展的“路线图”和“里程表”,全面向国际一流、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引领示范企业迈进。
在“双碳”战略的落实过程中,未来5-10年,兖矿能源主要产业发展的目标为:
(一)矿业产业:力争5-10年煤炭产量规模达到3亿吨/年,建成8座以上千万吨级绿色智能矿山。在现有多种非煤矿产资产的基础上,拓展钼、金、铜、铁、钾等矿产领域,实现由单一煤炭开采向多矿种开发转型。
(二)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按照高端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延伸现有化工产业链,建设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力争5-10年化工品年产量2000万吨以上,其中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工品占比超过70%。
(三)新能源产业:推进风电、光伏及配套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开发建设;依托现有煤化工产业优势,有序发展下游制氢等产业。力争5-10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氢气供应能力超过10万吨/年。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现有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上,专注发展高端煤机制造等传统优势产品,拓展风机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培育中高端系列产品。
(五)智慧物流产业:统筹产品、用户、第三方服务商,构建智慧化物流体系。
5、广汇能源
202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政策,切实推进减少碳排放工作安排,广汇能源积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
公司按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通过多方面工作来减少碳排放,一是通过增加生态系统碳汇(主要通过植树造林)来减少碳排放;二是把控化石燃料品质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三是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按期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履约清缴工作,实现“应缴尽缴”,完成全国碳排放履约清缴工作。四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双碳”“降碳”政策,建设1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示范工程,项目目前已正式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公司以“绿色生产”为主题的战略转型。
(二)新疆广汇煤炭清洁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为提高公司清洁生产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公司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2021年1月6日取得哈密市生态环境局清洁生产审核备案。2021年10月公司委托新疆坤诚检测有限公司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2022年1月12日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取得专家评审意见。
(三)新疆广汇陆友硫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建设的二甲基二硫生产装置采用的是国内首创的甲硫醇硫化法,主要排放污染物为VOCs(挥发性有机物),为减少VOCs无组织排放,公司采取了LDAR监测与修复,杜绝微泄露。定期开展密封面排查管控等相关措施,利于生态、防治污染、履行环境责任的相关信息。
二、行业市场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煤化工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数据显示,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2.06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36万亿元,约占全球煤化工行业市场总规模的53%,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煤化工市场;受益于2020年大宗产品涨价,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市场规模实现了54.90%的同比增长,为近年来的最快增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而我国煤化工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受益于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煤化工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的源动力来自于下游行业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国煤化工行业作为能源燃料以及其他工业原材料的供给行业,其下游行业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向上发展态势,在新冠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与2021年,我国GDP两年平均增长5.1%,显示出我国整体经济的强大发展韧性。而稳定的经济发展为我国煤化工行业带来不断增长的下游需求,是推动我国煤化工行业市场规模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因素。
其次,新冠疫情以来我国煤化工价格增长是推动我国煤化工市场规模增长的表观因素。2020-2021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煤化工行业相关产品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成为近两年我国煤化工市场规模保持正向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煤化工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受益于下游需求与产品价格的两方面推动,而未来随着我国疫情之后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三、行业供需规模
1、供给情况
近年来,我国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生产工艺、关键大型装备和特殊催化剂等部分领域实现国产化,特别是大型煤气化技术取得了跨越式进步。截至2021年底,我国建成煤制油产能931万吨、煤制气产能61.25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1672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675万吨,百万吨级煤制乙醇和煤制芳烃工业化示范项目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千万吨级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大型气化炉、空分设备、超高压合成塔件等部分主要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我国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1年煤化工产品产能情况
传统煤化工 |
|||||
类型 |
产能 |
产量 |
类型 |
产能 |
产量 |
煤制油 |
823万吨 |
679.5万吨 |
焦炭 |
6.3亿吨 |
4.6亿吨 |
煤制天然气 |
61.25亿立方米 |
44.53亿立方米 |
电石 |
3800万吨 |
2900万吨 |
煤制烯烃 |
1672万吨 |
1575.2万吨 |
煤制合成氨 |
5190万吨 |
4727万吨 |
煤制乙二醇 |
803万吨 |
322.8万吨 |
- |
- |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目前我国煤化工行业供给特点如下:
(1)煤化工供应已形成较大规模,其未来“十四五”期间产能将继续扩张
根据前文煤化工产品相关产能情况,可以看到我国煤化工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大规模,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稳定的供给保障。
未来,根据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现代煤化工“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我国煤化工行业的产能将进一步扩张:“十四五”期间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建成煤制气产能150亿立方米,煤制油产能12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150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800万吨,完成百万吨级煤制芳烃、煤制乙醇、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千万吨级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示范,建成3000万吨长焰煤热解分质分级清洁利用产能规模。
(2)供给端区域分布不均衡,依靠煤炭资源发展外延产业
根据目前我国煤化工项目所在区域分析,内蒙古、陕西、新疆和山西是我国的煤化工产业项目落地较多的区域。这些地区的煤矿资源丰富、有较多煤矿采选企业和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其中内蒙古落地的煤化工项目最多,份额达24%;其次为陕西,份额达到18%。
(3)供给端企业以国企为主、民营为辅
煤化工行业属于煤炭行业的延伸,作为原材料的煤炭在供给端主要由国内中大型国企掌握。从自身资源利用的角度看,随着煤炭消耗重头的燃煤发电在国内受到限制,煤炭企业发展自身的煤化工业务才复合自身需求。因此我国的煤化工行业主要以央企和地方国企为主,它们手中握有上游原材料,可以根据下游需求和煤炭价格的变化灵活调整煤化工业务发展。而民营企业手握煤炭资源有限,业务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大多需要外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根据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企业“五小”技术创新成果获奖名单,其中煤化工获奖企业包括神华集团旗下数家子公司以及同煤集团下属公司。
2、需求情况
(1)传统煤化工
2021年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表观消费量
表观消费量 |
|
焦炭 |
4.21亿吨 |
电石 |
2814万吨 |
煤制合成氨 |
4789万吨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现代煤化工
煤制烯烃
从下游需求来看,2016年以来我国乙烯消费量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由2016年的不足2000万吨增至2021年的近3000万吨,乙烯消费主要依赖自产,且近年来伴随着煤制烯烃产能的快速扩张,进口依赖度由2018年的12.3%降至2021年的6.8%。但乙烯主要下游PE的进口依赖度却保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后续国内煤制烯烃扩产空间仍然较大。
煤制乙二醇
从下游需求来看,2016年以来我国乙二醇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由2016年的1318万吨增至2021年的超2000万吨,尽管伴随着国内政策放松煤制乙二醇产能持续增长,但受制于进口乙二醇价格明显优于国内价格,导致乙二醇产能利用率一直不高,煤制乙二醇产能利用率也基本保持在60%左右,乙二醇进口依赖度较高。
煤制天然气
下游需求旺盛,但发展受制于管道工程制约。煤制天然气生产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法,由煤直接生产富甲烷气体;间接法,煤炭合成气进行甲烷反应后生产天然气。我国天然气资源较为稀缺,依赖进口,且随着近年来天然气需求旺盛,进口依赖度持续上升,管道天然气及液态天然气进口总量占比超40%。发展煤制天然气必要性较高,但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与天然气需求存在地理位臵上的错配,煤制天然气输送需提前完成输送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受制于管道工程制约。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煤化工行业需求特点如下:
(1)需求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呈现一定周期性
我国煤化工行业的需求与宏观经济呈现相关性,受宏观经济影响较为明显。以焦炭行业为例,焦炭属于大宗商品,其受宏观经济、钢铁行业景气度和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例如:2011年末至2015年末,钢铁行业下游需求乏力,利润率低,钢铁企业不断压低原料采购价格,致使焦炭行业经历了一轮弱势行情;2016年以来,随着钢铁价格的回升,焦炭价格有所反弹。
(2)需求来源广泛,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领域
煤化工行业中,焦煤、煤制油以及煤制天然气的下游为能源燃料行业;合成氨的下游为化肥、农业;聚烯烃下游对接汽车、家电、包装和建材等行业。煤化工行业的产品作为各种工业的基础原料和能源燃料,其需求来自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3、供需平衡分析
从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煤化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部分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表明我国煤化工行业的供给能力完全能够满足下游需求,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能源及原材料的基础保障。
2021年我国煤化工行业产能利用率情况统计
现代煤化工 |
传统煤化工 |
||
类型 |
产能利用率 |
类型 |
产能利用率 |
煤制油 |
82.56% |
焦炭 |
73.02% |
煤制天然气 |
72.70% |
电石 |
76.32% |
煤制烯烃 |
94.21% |
合成氨 |
91.08% |
煤制乙二醇 |
40.20% |
- |
-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WWTQ)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