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和测定的活动。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标的监测、化学指标的监测和生态系统的监测。
环境监测,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的核心目标是提供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评价当前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务。
一、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行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艰难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成长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后的改革创新,取得辉煌成就,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宝”与“利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1、镜像反映环境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2012年)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问题逐渐暴露,比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人类逐渐认识到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这一对深刻矛盾,《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环境保护相关著作相继出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逐渐传播。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当时发展和保护的矛盾还没有那么突出,由于受到西方环境保护思潮的影响,我国也开始意识到国内的环境问题。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起步,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也随之孕育发展。
2、支撑考核评估阶段(2012—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力度前所未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又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相关文件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更好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态环境监测发展之路。
3、智慧监测阶段(2020年至今)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环境监测不能只是简单地出具监测数据,而是要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测管一体化、应用智能化、服务社会化。智慧监测要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和网络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效智能感知生态环境,通过提升数据挖掘和应用水平,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等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和监测业务的深度融合,更加精准、智能地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
二、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环境监测设备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和提升相关部门环境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全面启动,监测机构的完善、监测项目的完备和监测要求的提高带动了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行业发展进入快速通道。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年销售收入总额从2017年的525.1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67.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5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环保政策的推动。
近年来,国务院及环保部颁布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重大环保政策文件。其中,《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2018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2018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提出要创新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强化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不断完善“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大力推进监测新技术发展,加快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顶梁柱”作用。
新时期形式下,为全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重点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职能,统筹实施地下水、水功能区、入河(海)排污口、海洋、农业面源和温室气体监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绿色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和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释放了法治红利、政策红利和技术红利,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2、供应情况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大力投入,使得我国环境监测行业企业注册数量快速增加。根据企查查数据,我国环境监测行业企业注册数量从2017年的2.38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11.19万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6.29%。
数据来源:企查查,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我国环境监测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数量较少,其中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以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代表的泛珠三角地区环境监测产业链企业较多。环境监测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中国环境监测行业竞争派系主要分为国内本土企业和国外企业两大派系,国外水质监测企业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产品成熟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国内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相比于国外同行企业依旧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环境监测行业代表企业有艾默生、赛默飞、岛津、哈希等;国内水质监测行业代表有聚光科技、先河环保、力合科技、雪迪龙、理工环科、怡文环境等。
3、需求情况
随着我国环保工作的推动,近年来我国财政对环保支出比例与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对我国生态环保建设的推动效应不断彰显。截至2021年,我国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为6512亿元。充足的财政投入,表明了各地生态环境质量向好的决心,也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数据来源:财政部,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行业市场竞争情况
中国环境监测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行业技术门槛偏高,专利技术掌握在少数龙头企业手中,市场垄断格局初现。中国环境监测毛利率较高,吸引众多海内外环境监测企业入局,行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包括海外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厂商、中国本土环境监测设备厂商、环境监测运营服务商。
在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中,一些国际知名的环境监测设备制造商通过在我国建立分支机构,或与国内企业成立中外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并依托技术优势占据了我国高端环境监测仪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代表企业为美国赛默飞世尔、哈希,德国 WTW、西门子,瑞典ABB,日本岛津等。
而国内企业方面,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五家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较高,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品线,能够基本覆盖各类客户的产品需求,基本具备了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其余本土小型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
目前在环境监测行业中我国国产品牌市占率较低。选取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皖仪科技以及力合科技五家国产环境监测企业,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测算,上述五家较有代表性的国产环境监测企业合计市场占比不足5%。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行业发展趋势
1、环境监测产品向天地一体化全面拓展
监测设备的发展趋势将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对环境全方位监测的要求。环境监测网络将全面覆盖;监测领域将从空气、水向土壤倾斜;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指标将不断增加;监测空间不断扩大,从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监测指标向组分监测、前体物监测方向倾斜,从而更能说清污染物来源、成因与形成机理。
2、环境监测服务模式逐渐向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价值的方向发展
(1)随着政府购买服务逐渐在环境监测领域推广,环境监测领域数据资源将整合其他信息,并进一步开发和共享,从而为企业或政府的环境管理提供数据协同和挖掘服务,同时结合环境模型、评价方法等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2)随着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在全国的逐步推广,对于排污企业来说,同样也需要各种环境管理数据,从而管理好自身的各项环境交易指标。随着政府及排污企业对环境监测数据需求的变化,环境监测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监测企业正在沿着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运营服务商、数据服务提供商的路径进化。未来,环境监测企业提供的不仅是设备或运营服务,更多的是数据价值。
3、现代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将成为重点
下一步,国家将重点进行地下水监测、海洋监测、农村监测、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全国统一的大气和水环境自动监测数据联网,环境监测超级站、组分站、边界站、背景站、区域站和卫星遥感等特征性监测数据将联网,构建统一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持续推进环境遥感与地面生态环境监测已成为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重点。未来将建立基本覆盖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地面监测站点,加强环境专用卫星与无人机的监测能力建设,逐步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4、 “双碳”目标下的温室气体监测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和愿景已经明确,为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环境监测行业带来新的技术要求及市场需求。结合连续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手段,依托现有大气监测城市站点或区域站点,逐步增加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指标,探索开展城市和区域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污染源温室气体和环境空气温室气体浓度关联性监测,并纳入常规监测系统中。(WWTQ)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