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16年8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编制《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时,在广泛征求行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建材的定义: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原料的选用、开采加工、产品制造、产品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废弃物,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资源可循环再利用的,不仅性能功能符合建筑物等配臵的要求,而且全生命期内与生态环境和谐,对人类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
依据住建部系列文件,目前我国将建筑门窗及配件等51种产品纳入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范围,按照《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方案》要求实施分级认证。绿色建材标识等级依据技术要求和评价结果,由低至高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3个等级。
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范围
序号 |
产品大类 |
产品种类 |
序号 |
产品大类 |
产品种类 |
1 |
一、围护结构及混凝土类 |
预制构件 |
26 |
三、防水密封及建筑涂料类 |
建筑密封胶 |
2 |
钢结构房屋用钢构件 |
27 |
防水涂料 |
||
3 |
现代木结构用材 |
28 |
墙面涂料 |
||
4 |
砌体材料 |
29 |
反射隔热涂料 |
||
5 |
保温系统材料 |
30 |
空气净化材料 |
||
6 |
预拌混凝土 |
31 |
树脂地坪材料 |
||
7 |
预拌砂浆 |
33 |
四、给排水及水处理设备类 |
建筑用阀门 |
|
8 |
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 |
34 |
塑料管材管件 |
||
9 |
二、门窗幕墙及装饰装修类 |
建筑门窗及配件 |
35 |
游泳池循环水处理设备 |
|
10 |
建筑幕墙 |
36 |
净水设备 |
||
11 |
建筑节能玻璃 |
37 |
软化设备 |
||
12 |
建筑遮阳产品 |
38 |
油脂分离器 |
||
13 |
门窗幕墙用型材 |
39 |
中水处理设备 |
||
14 |
钢质户门 |
40 |
雨水处理设备 |
||
15 |
金属复合装饰材料 |
41 |
五、暖通空调及太阳能利用与照明类 |
空气源热泵 |
|
16 |
建筑陶瓷 |
42 |
地源热泵系统 |
||
17 |
卫生洁具 |
43 |
新风净化系统 |
||
18 |
无机装饰板材 |
44 |
建筑用蓄能装臵 |
||
19 |
石膏装饰材料 |
45 |
光伏组件 |
||
20 |
石材 |
46 |
LED照明产品 |
||
21 |
镁质装饰材料 |
47 |
采光系统 |
||
22 |
吊顶系统 |
48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
23 |
集成墙面 |
49 |
六、其它设备类设备 |
隔振降噪装置 |
|
24 |
纸面石膏板 |
50 |
控制与计量设备 |
||
/ |
/ |
/ |
51 |
机械式停车设备 |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发展现状
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和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业主要有化工、交通等,建筑业也是其中之一,约40%-50%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来自该行业,并且其能耗占全球最终能耗的30%以上。而在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中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建筑建造的不同阶段,包括建材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建造、建筑运行以及建筑拆除回收等环节。
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的不同阶段及释义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绿色建材行业状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业能耗和碳排放总量大、占比高。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相关资料可知,2019年我国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能耗总量为22.33亿tce(吨标准煤当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比重为45.8%;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为50.6%。由此可见,我国建筑业节能减排空间巨大,绿色建筑行业市场潜力大。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具体来看,在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能耗方面,建材生产阶段能耗11.1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22.79%,钢铁生产能耗为5.06亿tce,铝材生产能耗为2.83亿tce,水泥生产能耗为2.37亿tce;建筑运行阶段能耗10.3亿tce,占比为21.15%;建筑施工阶段能耗0.9亿tce,占比为1.8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碳排放量方面,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27.7亿吨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8.0%,其中钢铁生产碳排放为13.34亿吨CO2,水泥生产碳排放为11.29亿吨CO2,铝材及其他生产碳排放为3.07亿吨CO2;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3亿吨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1.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现阶段的建材生产环节中,水泥、钢铁的碳排放已经接近峰值,例如水泥,2021年产量达到23.6亿吨,同比下降0.6%,但整体产量已基本达峰。不过,从长期来看,国内钢铁和水泥等产品的市场需求依旧持续增长,若以碳中和为中长期目标,建材生产工艺及排放设施仍然有较大改进空间,减排路径有以下方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自2012年以来,我国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出台相关支持鼓励推广政策,绿色建材行业将受益快速发展。例如,2022年10月22日,财政部、住建部和工信部发布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的通知,自2022年11月起,在北京市朝阳区等48个市(市辖区)实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纳入政策实施范围的项目包括医院、学校、办公楼、综合体、展览馆、会展中心、体育馆、保障房等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含适用招标投标法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各有关城市可选择部分项目先行实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到2025年实现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政策实施的全覆盖;鼓励将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纳入实施范围。因此,在政策持续推动、绿色建筑渗透目标持续提高的趋势下,我国绿色建材行业增长动力充足。
“十四五”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主要指标 |
十三五实现情况 |
十四五目标 |
备注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亿平方米) |
7.0 |
3.5 |
十三五既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分别为5.14/1.85亿平米 |
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亿平方米) |
0.1 |
0.5 |
|
城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 |
20.5% |
30% |
|
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亿千瓦) |
0.724 |
0.5 |
十三五期间分布式光伏合计装机72.4GW |
新增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亿平方米) |
-- |
1.0 |
截至2020年我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计13.9亿平米,较2015年增加9.0亿平米,能源局计划2025年较2020年增加50% |
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 |
6% |
8% |
|
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 |
49% |
55% |
十三五数据取自《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9)》 |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目前我国建筑业新建需求虽然趋于平稳,但整体来看每年建设体量依旧偏大,2021年实现总产值29.3万亿,占GDP的26%。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环保政策趋严、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及“双碳”目标逐步落实,粗放式的传统建筑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高质量市场增长的需求,建筑业面临着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局面。
现阶段,在政府引导及市场多变的背景下,建筑业也涌现了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机械化等转型升级方向,而绿色材料基本上在这些方向中均有所涉及。因此,在建筑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绿色建材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机遇。
三、发展前景
2017年,质检部、住建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底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40%;并且根据2020年《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以及住建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均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同时,根据住建部相关资料可知,居住项目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23元/平米、66元/平米、121元/平米,公建项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为44元/平米、102元/平米、161元/平米。
因此,假设2025年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约60%、传统建筑每平米均价为2000元,则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在成本端的增幅约5%,经过估算可知,2025年我国绿色建材行业市场规模将约为1.3万亿元,2020-2025年的年复合增速3%。
2020-2025年我国绿色建材行业市场规模预测情况
/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2024年E |
2025年E |
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
224433 |
198895 |
192928 |
187140 |
181526 |
176080 |
同比增速 |
-1% |
-11% |
-3% |
-3% |
-3% |
-3% |
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
40% |
45% |
50% |
55% |
58% |
60% |
传统单位造价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2000 |
建材占工程总费用比例 |
60% |
60% |
60% |
60% |
60% |
60% |
绿色建材价格增幅 |
5% |
5% |
5% |
5% |
5% |
5% |
绿色建材市场规模(亿元) |
11311 |
11277 |
12154 |
12969 |
13266 |
13312 |
复合增速 |
3.3% |
(根据绿色建材市场规模=当年房屋新开工面积*每平米均价*建材费用占比*绿色建材应用比例*(1+绿色建材增幅)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