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信息安全芯片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以“云-管-端”领域为例

一、概述

安全芯片就是可信任平台模块,是一个可独立进行密钥生成、加解密的装置,内部拥有独立的处理器和存储单元,可存储密钥和特征数据,为电脑提供加密和安全认证服务。用安全芯片进行加密,密钥被存储在硬件中,被窃的数据无法解密,从而保护商业隐私和数据安全。目前,“云-管-端”的安全已成为信息安全芯片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国芯科技为例,该公司提供的自主芯片产品主要以信息安全类产品为主,聚焦于云端安全和终端安全领域,应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存储、工业控制和金融电子等关键领域及服务器、汽车和智能终端等重要产品。

二、发展现状

1、“云”安全市场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信息安全芯片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投资调研报告(2022-2029年)》显示,随着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互联网巨头们开启云计算领域布局之路,我国云计算行业渗透率大幅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呈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3229亿元,同比增长54.4%。

随着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互联网巨头们开启云计算领域布局之路,我国云计算行业渗透率大幅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呈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3229亿元,同比增长54.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因此,随着云计算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其应用领域覆盖面也不断拓宽,但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比如DDoS、入侵、病毒、虚拟机逃逸、资源滥用等,还有一些人凭借着云服务便捷性高、成本低、扩展性好的优势,且加以利用云服务或资源去攻击其他目标。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相关资料可知,在各类型的网络安全事件中,云平台上的DDoS攻击次数、被植入后门的网络数量、被篡改的网站数量占比均超过50%,已成为发生网络攻击的重灾区。

由此可见,安全自主可控成为关键领域用户上云重要考量之一,“云”安全市场需求庞大,利好上游信息安全芯片行业市场发展。根据数据,2019年,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44.73%,预计2021年将达到115亿元,2016-2021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91%。

由此可见,安全自主可控成为关键领域用户上云重要考量之一,“云”安全市场需求庞大,利好上游信息安全芯片行业市场发展。根据数据,2019年,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44.73%,预计2021年将达到115亿元,2016-2021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9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端”安全市场

近年来,随着5G商业化进程加快、政府利好政策及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9232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约34757亿元。

近年来,随着5G商业化进程加快、政府利好政策及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9232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约34757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不过,随着物联网市场规模扩大及渗透,终端设备接入网络的量也随之增加,设备暴露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断显现。根据中国信通院相关资料,我国物联网设备中暴露互联网的设备占全球12.42%,路由器、视频监控设备等设备中暴露互联网的设备占全球的比例基本超过10%以上,并且这些设备的安全能力普遍较弱,是物联网市场整体安全的薄弱环节。而物联网“云-端”架构下的暴露比例高将使得整个体系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

不过,随着物联网市场规模扩大及渗透,终端设备接入网络的量也随之增加,设备暴露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断显现。根据中国信通院相关资料,我国物联网设备中暴露互联网的设备占全球12.42%,路由器、视频监控设备等设备中暴露互联网的设备占全球的比例基本超过10%以上,并且这些设备的安全能力普遍较弱,是物联网市场整体安全的薄弱环节。而物联网“云-端”架构下的暴露比例高将使得整个体系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综上,安全需求已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最基础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提升该产业对各类终端设备的安全可信要求。物联网信息安全芯片可以有效解决物联网终端的安全威胁,保障行业市场发展安全。同时,由于物联网应用范围广泛,如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表、智能门锁等领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展望未来,随着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端”信息安全芯片行业将迎来重要发展契机,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AI游戏行业分析:政策助力叠加新品释放利好市场发展 各游戏厂商加速布局

我国AI游戏行业分析:政策助力叠加新品释放利好市场发展 各游戏厂商加速布局

2024年新发放游戏版号1416个,同比增长32%,2025年3月,129款国产游戏和5款进口游戏过审,版号发放数量和频率保持稳定,为AI游戏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与此同时,杭州、上海等地出台游戏行业支持政策,如北京鼓励游戏企业开展AI技术研发与应用,设立相关产业基金;上海打造AI游戏产业园区,提供政策优惠和技术支持,吸

2025年04月14日
AI落地为SiP模组行业带来新增量 市场寡头垄断 OSAT稳坐头把交椅 中国企业正成长

AI落地为SiP模组行业带来新增量 市场寡头垄断 OSAT稳坐头把交椅 中国企业正成长

SiP模组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无线通讯、汽车电子等领域。目前消费电子是 SiP 最大下游市场;电信与基础设施受益 5G及后续技术演进与数据中心建设,有望成为 SiP 模组增速最快的下游市场;此外,汽车、工业领域有望凭借 15%、14%的 CAGR 实现高速增长。长远来看,AI落地终端将为SiP 模块带来新增量。

2025年04月05日
我国金融IT行业蓬勃发展 银行IT较受资本关注 竞争多元化、差异化 “AI+”大势所趋

我国金融IT行业蓬勃发展 银行IT较受资本关注 竞争多元化、差异化 “AI+”大势所趋

我国金融IT行业蓬勃发展,至2023年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金融IT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全部IT应用,其中银行IT较成熟,深受资本市场关注。我国金融IT行业参与者众多,各金融 IT 基于核心资源优势抢占市场,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特点。金融IT行业对技术创新有着极高的要求。随着云计

2025年04月04日
我国红人经济竞争加剧 MCN机构出海寻求新流量 创作内容多元化 “AI+”将成重点

我国红人经济竞争加剧 MCN机构出海寻求新流量 创作内容多元化 “AI+”将成重点

我国红人经济产业链较为成熟和完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MCN机构数量不断增多,一方面,红人经济产业竞争加剧,MCN机构出海寻求新流量;另一方面,红人供给稳定增长,创作内容趋向多元化。

2025年03月28日
全球智能计量行业正扩容 智能电表为核心推动力 市场将向产品优势突出企业倾斜

全球智能计量行业正扩容 智能电表为核心推动力 市场将向产品优势突出企业倾斜

近年来智能电网等概念深入之下全球智能计量行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智能电表安装是实现智能计量的重要环节,随着智能电表持续升级及渗透,智能电表成智能计量行业核心推动力。智能计量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行业较分散。由于智能计量产品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是行业竞争焦点,预计具备产品优势的企业未来或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2025年03月21日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我国具身智能行业迎来投资热潮 科技巨头、车企纷纷入局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我国具身智能行业迎来投资热潮 科技巨头、车企纷纷入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是具身智能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而随着具身智能在资本圈突然爆火,吸引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涌入。同时、特斯拉、谷歌、宇树科技、智元、小米、优必选、华为、科大讯飞等多家知名企业均在具身智能领域积极布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游戏交易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交易猫等平台保障规则逐渐完善

我国游戏交易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交易猫等平台保障规则逐渐完善

随着游戏产业快速发展,以虚拟物品交易平台为基础的游戏交易市场快速扩张,形成以游戏账号、装备、货币为核心的细分领域。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虚拟物品(游戏)交易市场总规模达742.5亿元。从细分种类来看,2023年,游戏装备、货币、消耗品、账号、代练交易市场规模达248.7亿元、253.9亿元、190.1亿元、5.

2025年03月12日
新老玩家竞速!我国运动相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创新与性价比成未来发展焦点

新老玩家竞速!我国运动相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创新与性价比成未来发展焦点

全球运动相机行业市场规模及出货量持续上升,为国产厂商们开启一座金矿。GoPro老玩家与大疆、影石等新玩家赛马竞速,并形成影石、大疆和GoPro三巨头。在新技术不断更新、市场规模扩容的背景下,我国运动相机行业竞速赛远未到终点。未来,谁能在创新与性价比中找到最优解,谁就将定义运动相机行业的未来。

2025年03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