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吻合器行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竞争情况 海外品牌仍占主要份额 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一、行业基本概述

吻合器是世界上首例缝合器,主要用于胃肠手术。吻合器是医学上使用的替代传统手工缝合的设备,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制作技术的改进,临床上使用的吻合器质量可靠,使用方便,严密、松紧合适,尤其是其缝合快速、操作简便及很少有副作用和手术并发症等优点,还使得过去无法切除的肿瘤手术得以病灶切除。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吻合器行业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根据结构和功能差异,吻合器可以分为管型吻合器、荷包吻合器、线型切割吻合器、线型缝合吻合器和腔镜吻合器(大部分微创手术配合硬镜使用)等。其中腔镜吻合器由于对局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得到快速普及。

根据结构和功能差异,吻合器可以分为管型吻合器、荷包吻合器、线型切割吻合器、线型缝合吻合器和腔镜吻合器(大部分微创手术配合硬镜使用)等。其中腔镜吻合器由于对局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得到快速普及。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初期吻合器主要用于胃肠手术,直到后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扩展。目前吻合器广泛用于心胸外科、胃肠外科、肝胆脾胰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手术领域。

二、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吻合器应用需求持续增长,市场规模随之攀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吻合器市场规模达到了88亿元亿元左右。而预计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加速,微创化治疗需求和腔镜吻合器使用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我国吻合器市场规模将突破150亿元,达到152.1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吻合器应用需求持续增长,市场规模随之攀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吻合器市场规模达到了88亿元亿元左右。而预计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加速,微创化治疗需求和腔镜吻合器使用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我国吻合器市场规模将突破150亿元,达到152.1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其中腔镜吻合器自2016年以来其市场规模就最大。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腔镜吻合器市场规模约为49.92亿元左右,占比达到63%左右。而预计未来腔镜吻合器市场仍将是最大的市场,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3.87亿元左右,占比达到48.57%。

其中腔镜吻合器自2016年以来其市场规模就最大。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腔镜吻合器市场规模约为49.92亿元左右,占比达到63%左右。而预计未来腔镜吻合器市场仍将是最大的市场,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3.87亿元左右,占比达到48.5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其次是开放吻合器。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开放吻合器市场规模约为17.31%,占比为21%左右。而预计未来开放吻合器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1亿元左右。

其次是开放吻合器。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开放吻合器市场规模约为17.31%,占比为21%左右。而预计未来开放吻合器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1亿元左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智能吻合器目前市场需求相对较低,未来有着较大发展空间广阔。2021年我国智能吻合器市场规模只有约15.65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4.1亿元左右。

智能吻合器目前市场需求相对较低,未来有着较大发展空间广阔。2021年我国智能吻合器市场规模只有约15.65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4.1亿元左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市场需求情况

吻合器主要应用在外科微创手术中。随着近几年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微创手术渗透率增长,外科吻合器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对比国外来看,微创外科手术在国内渗透率相对较低,未来存在巨大提升空间,也利好外科吻合器行业发展。

目前国内住院2亿多人次,其中手术微创率不足15%,中国每百万人口接受微创外科手术的数量及微创外科手术的渗透率分别为8514台及38.1%,而美国则分别为16877台及80.1%,可看出中国微创手术市场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有相关资料显示,微创手术量预计2024年将达2600万次。由此随着微创外科手术量持续增加将带动腔镜吻合器需求持续增长。

目前国内住院2亿多人次,其中手术微创率不足15%,中国每百万人口接受微创外科手术的数量及微创外科手术的渗透率分别为8514台及38.1%,而美国则分别为16877台及80.1%,可看出中国微创手术市场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有相关资料显示,微创手术量预计2024年将达2600万次。由此随着微创外科手术量持续增加将带动腔镜吻合器需求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四、市场竞争情况

我国布局在外科吻合器领域的企业众多,但大多不具备研发能力,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而以强生和美敦力为代表的海外品牌,拥有技术领先,在国内占比较高。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外科吻合器生产企业有瑞奇、威客医疗、天臣医疗等。有数据显示,2020年强生、美敦力等进口厂商在腔镜吻合器市场份额高达70%,而国产腔镜吻合器市场份额不足30%。由此可见,我国腔镜吻合器市场仍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我国布局在外科吻合器领域的企业众多,但大多不具备研发能力,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较弱。而以强生和美敦力为代表的海外品牌,拥有技术领先,在国内占比较高。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外科吻合器生产企业有瑞奇、威客医疗、天臣医疗等。有数据显示,2020年强生、美敦力等进口厂商在腔镜吻合器市场份额高达70%,而国产腔镜吻合器市场份额不足30%。由此可见,我国腔镜吻合器市场仍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半导体检测设备行业: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国产厂商有望进一步崛起

我国半导体检测设备行业: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国产厂商有望进一步崛起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半导体设备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2023年期间,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总体呈增长态势,由968亿元增长到2190亿元。在此背景下,作为半导体产业重要的设备之一,受益于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半导体检测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024年11月25日
我国DCS行业现状分析:市场规模和国产化率稳增 中控技术龙头地位稳固

我国DCS行业现状分析:市场规模和国产化率稳增 中控技术龙头地位稳固

随着自主研发水平提升和中控技术、和利时等本土企业崛起,我国DCS国产化率逐步提升,目前已超过50%。其中中控技术的市场份额连续十余年蝉联国内第一,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2024年11月25日
我国半导体检测行业发展迎产业国产化机遇 高精度与可靠性将是未来方向

我国半导体检测行业发展迎产业国产化机遇 高精度与可靠性将是未来方向

数据显示,2015-202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从3588.7亿美元增长到了5197.2亿美元,其间复合增速为4.74%。而未来若保持8%的增速,意味着未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从而也将助推半导体检测分析需求爆发。

2024年11月23日
我国空心杯电机行业现状分析:政策助力国产化加快 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空心杯电机行业现状分析:政策助力国产化加快 市场竞争激烈

近年来,我国空心杯电机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2-2023年中国空心杯电机市场规模由2.6亿美元增长至2.9亿美元,占全球空心杯电机市场规模的比重由34.67%提升至35.80%;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4.7亿美元,占全球空心杯电机市场规模的比重为39.50%。

2024年11月22日
我国PLC行业现状分析:市场规模整体扩大 欧美品牌占据较大份额

我国PLC行业现状分析:市场规模整体扩大 欧美品牌占据较大份额

我国PLC国产化率低,市场竞争格局主要被西门子、三菱、欧姆龙等外资品牌垄断。数据显示,2023年欧美和日系品牌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5%和24%,主导我国PLC市场。

2024年11月22日
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趋势下 我国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行业迎发展机遇

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趋势下 我国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行业迎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1552亿美元,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分析市场规模达80亿元。预计到 2024 年,我国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分析市场规模将超过 100 亿元。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电子测量测试仪器行业分析:新机遇下市场规模扩容 国产替代化加速

我国电子测量测试仪器行业分析:新机遇下市场规模扩容 国产替代化加速

由于半导体工艺、单功能模块技术、系统架构技术等限制,国际巨头凭借着技术优势及经验积累,占据我国电子测量测试仪器市场前四的份额。其中,头部企业德科技市占率达25.9%,稳居行业第一。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薄膜电容器行业增长空间大 政策鼓励下国产企业积极投入研发 相关专利数增多

我国薄膜电容器行业增长空间大 政策鼓励下国产企业积极投入研发 相关专利数增多

与陶瓷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相比,薄膜电容器市场占比较小,行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数据,陶瓷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占比分别达54.12%、31.93%,薄膜电容器仅占比8.15%。

2024年11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