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红枣行业现状分析 新疆贡献绝大部分产量 贸易顺差大幅上升

红枣产量

红枣,鼠李科枣属植物,成熟后变为红色。常晒干制成枣干。红枣产业是一条带动脱贫致富,开启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近年来,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大力扶持、种植技术和病虫防控手段不断加强的前提下,我国红枣产量呈现增长趋势。根据数据,2017-2020年我国红枣产量由721.26万吨增长至773.1万吨。

红枣,鼠李科枣属植物,成熟后变为红色。常晒干制成枣干。红枣产业是一条带动脱贫致富,开启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近年来,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大力扶持、种植技术和病虫防控手段不断加强的前提下,我国红枣产量呈现增长趋势。根据数据,2017-2020年我国红枣产量由721.26万吨增长至773.1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红枣主产区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红枣市场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2023-2030年)》显示,从产区看,历史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是传统的红枣生产强省,无论从种植规模还是红枣产量都遥遥领先。2000年,红枣被引入新疆,新疆丰富的光照、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使得产出的红枣果实比较饱满、皮薄肉厚、口感甘甜。由此新疆的红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后来居上,成为我国生产红枣的重要地区,目前红枣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红枣产量占全国红枣产量的比重为49.3%。2021年新疆红枣产量受极端天气影响有所减少,但仍贡献了绝大部分产量。

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红枣产量占全国红枣产量的比重为49.3%。2021年新疆红枣产量受极端天气影响有所减少,但仍贡献了绝大部分产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新疆红枣生产主要推动力为新疆建设兵团,2011年以来新疆建设兵团红枣产量及其占新疆红枣产量的比重逐渐上升。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建设兵团红枣产量为208.06万吨,增速为3.86%,占比54.57%。2021年,新疆建设兵团红枣产量为210.97万吨,增速为1.4%,占比61.08%。

新疆红枣生产主要推动力为新疆建设兵团,2011年以来新疆建设兵团红枣产量及其占新疆红枣产量的比重逐渐上升。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建设兵团红枣产量为208.06万吨,增速为3.86%,占比54.57%。2021年,新疆建设兵团红枣产量为210.97万吨,增速为1.4%,占比61.0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QQ图片2023031315231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红枣消费情况

红枣维生素含量高,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具有滋阴补阳的功效。红枣作为滋补佳品,素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可供药用,有养胃、健脾、益血、滋补、强身之效,枣仁和根均可入药,枣仁可以安神,为重要药品之一。

红枣保健作用深入人心,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红枣消费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需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次为华北地区。深加工产品方面,由于我国红枣的深加工产品种类较少,产品的推广范围较小,所以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主要分布在深加工产地以及江浙沪等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相比之下,红枣消费对于国外市场的拓展较小。随着近年来全球华人对于国内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以及互联网电商的出现,红枣国外市场需求有望快速增加。

、红枣进出口情况

从进出口数量看,近年来我国红枣行业总体呈现较大的贸易顺差,且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红枣进口量为1256.17吨,出口量为20433.8吨,进出口贸易顺差为19177.63万吨;2022年H1我国红枣进口量为124.80吨,出口量为11109.40吨,进出口贸易顺差为10984.60万吨。

从进出口数量看,近年来我国红枣行业总体呈现较大的贸易顺差,且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红枣进口量为1256.17吨,出口量为20433.8吨,进出口贸易顺差为19177.63万吨;2022年H1我国红枣进口量为124.80吨,出口量为11109.40吨,进出口贸易顺差为10984.60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主要出口目的地看,我国红枣出口至中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地区的数量较多,2021年出口量分别为3831.5吨、3812.2吨、2653.4吨、2498.8吨,分别占比18.75%、18.66%、12.99%、12.23%。

从主要出口目的地看,我国红枣出口至中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地区的数量较多,2021年出口量分别为3831.5吨、3812.2吨、2653.4吨、2498.8吨,分别占比18.75%、18.66%、12.99%、12.2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null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饮用纯净水行业新一轮营销战开启 短期内市场价格或将承压 一超多强格局稳固

我国饮用纯净水行业新一轮营销战开启 短期内市场价格或将承压 一超多强格局稳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水的重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约为1206亿元,同比增长4.7%。预计2028年我国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将达到1798亿元。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菊花茶市场小而美 行业正处快速成长阶段 华润饮料优势明显

我国菊花茶市场小而美 行业正处快速成长阶段 华润饮料优势明显

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消退叠加库存消化,产量有所下滑。但由于2024年9月以来,部分产地新货已经应市。因此近期产区正常来货,市场库存较为稳定,为菊花茶提供了稳定供应。根据中康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菊花产量为17872吨,较2022年同比下降了6.76%;而用量则为16306吨。可见目前,我国菊花生产供给基本能满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瓶装水行业:千亿市场下大战持续升温 布局优质水源地已成水饮企业共识

我国瓶装水行业:千亿市场下大战持续升温 布局优质水源地已成水饮企业共识

瓶装水是我国软饮行业第一大子赛道。按零售额计,2023年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达到9092亿元。其中,瓶装水是最大的品类,市场规模 2266 亿,占比23.6%,对应 19-23 年 CAGR 为 3.6%(高于软饮料行业整体的 2.9%)。根据预测分析,我国未来瓶装水市场将继续增长,但增速会放缓,预计到2027年,我国瓶

2025年03月31日
中国食用猪油行业重新迎来回暖 相关企业主要聚集于四川、河南等生猪养殖大省

中国食用猪油行业重新迎来回暖 相关企业主要聚集于四川、河南等生猪养殖大省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猪油重新被重视,不再一味追求植物油饮食习惯,人们重新审视动物油的价值,使得食用猪油行业重新迎来回暖,2024年食用猪油市场规模约为194.24亿元,维持平稳的规模。

2025年03月27日
从《“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中分析我国代餐行业市场机遇

从《“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中分析我国代餐行业市场机遇

肥胖隐藏着大量的健康和经济问题,每年导致的直接医疗支出规模超千亿,是社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国家也开始关注肥胖问题的核心原因。在此背景下,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而预防肥胖问题增加,是节省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在体重管理上每投入1元

2025年03月27日
先“苦”后“香”? 我国咖啡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 市场教育加速

先“苦”后“香”? 我国咖啡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 市场教育加速

近年来,虽然我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但是价格战却逐渐常态化,尤其是原材料咖啡豆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成本增加,推动着行业竞争升维。不过,咖啡市场的价格战虽然导致行业利润降低,但是也加速市场教育。随着越来越多跨界品牌入局咖啡赛道,我国咖啡行业虽然会有点“苦”,但从行业内外的实际行动来看,未来市场或将变“香”。

2025年03月20日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仍存显著提升潜力 但代工模式下食安问题频现 亟待规范发展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仍存显著提升潜力 但代工模式下食安问题频现 亟待规范发展

近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家长们对婴幼儿辅食的品质和营养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婴幼儿辅食市场的快速发展。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消费者使用婴幼儿辅食来源调查中,有超7成消费者选择购买婴幼儿辅食。具体来看,2024年,有32.55%消费者会选择购买辅食,24.76%消费者会选择自制辅食, 42.69%消费

2025年03月19日
我国果蔬罐头行业正朝着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市场地位仍旧稳定

我国果蔬罐头行业正朝着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市场地位仍旧稳定

我国水果栽培历史悠久,果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仅次于粮食和蔬菜。近年来我国水果产量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水果生产总量达到32744.28万吨,同比增长4.63%;人均水果占有量达232.28公斤。

2025年03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