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无人机行业分析:技术发展推动“无人化” 需求场景不断丰富

一、行业基本概述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无人机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按用途分类,无人机一般可分为军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可进一步分为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无人机。由于军用无人机数据难以测算,本文相关数据图表均以民用无人机市场为主。

无人机分类及使用特点

分类 使用特点
军用无人机 根据不同的用途搭载各种专业的军事设备,如各类传感器、导弹、物资等,主要用于侦察、攻击、通信中继或者作为靶机等用
消费级无人机 搭载相机、摄像头等摄像设备,根据需要配有云台和图传电台,满足消费者的娱乐需求,强调飞行的便携性和易操作
工业无人机 搭载不同的专业载荷,如热红外相机、高光谱相机、激光雷达、光电吊舱等,满足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强调解决方案的整体性,一般需要根据应用需求定制化生产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按气动布局分类,无人机主要分为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由于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具有起降便捷、航时长等特点,具有应用优势,在工业无人机市场中的保有量逐渐增多,市场份额逐渐提高,已成为工业无人机的主要布局形式之一。

无人机种类及特点

<strong>无人机种类及特点</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无人机早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先后被用于靶机、侦查、情报探测、携弹打击等。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日本、中国纷纷探索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2008 年至 2014 年,受益于信息化、任务载荷、卫星导航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在军事领域及工业领域应用日益广泛。

2014 年至今,随着无人机产业链趋于成熟,飞控与导航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具备了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的条件,消费级无人机快速发展,工业无人机在巡检、安防监控、农林植保、测绘与地理信息等领域同时得以快速发展。

2014 年至今,随着无人机产业链趋于成熟,飞控与导航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具备了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的条件,消费级无人机快速发展,工业无人机在巡检、安防监控、农林植保、测绘与地理信息等领域同时得以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

受益于行业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民用无人机取得了高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无人机行业重要的板块之一。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409.13亿元增至2022年的1152.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9.56%。

受益于行业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民用无人机取得了高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无人机行业重要的板块之一。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409.13亿元增至2022年的1152.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9.56%。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其中我国消费无人机市场规模由2018年280.96亿元增至2022年513.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25%。

其中我国消费无人机市场规模由2018年280.96亿元增至2022年513.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25%。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由2018年128.17亿元增至2022年639.76亿元。

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由2018年128.17亿元增至2022年639.76亿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供应规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配套的产业链已经日趋成熟,同时由于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智能生活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这促使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的飞速发展,2021年中国民用无人机注册数量达83.2万架,较2020年增加了31.50万架,同比增长60.93%,2022年我国无人机注册数量约为126.8万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配套的产业链已经日趋成熟,同时由于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智能生活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这促使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的飞速发展,2021年中国民用无人机注册数量达83.2万架,较2020年增加了31.50万架,同比增长60.93%,2022年我国无人机注册数量约为126.8万架。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以大疆创新为代表的无人机企业引领着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的发展,而工业无人机在农林植保、巡检、测绘与地理信息、安防监控、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通过代替人工作业实现降本增效。

(1)供给端企业数量众多,行业竞争分化趋势日益显著

目前无人机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除大疆创新市场份额较高以外,其他无人机企业市场份额均较低。无人机细分场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行业解决方案日益成熟,无人机市场参与者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导致行业竞争分化趋势日益显著。

(2)供给端的技术发展推动无人机真正实现“无人化”

传统的无人机虽然在飞行器平台上无需驾驶人员,但在地面始终需要人为对无人机进行事先航线规划或实时任务控制,利用无人机开展任务作业始终离不开的人的操作控制。随着无人机精准起降控制、自主充/换电技术、自主任务设备更换、远程控制与管控、智能化指挥调度相关技术的发展,促进以“无人机+无人值守机库”的应用新模式得到发展,通过在应用场景中部署合适的无人值守作业系统,实现无人机自主定时或按需开展任务作业。2021年,无人值守机库的应用新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并在电力巡检、环境治理、智慧城市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未来具备全自主作业能力的无人机系统,预计将在各个行业得到批量化规模化的应用。

3、需求规模

近年来无人机已经成为最热的创业领域之一,越来越多的民用无人机出现在我们身边,民用无人机进入持证上岗时代,2021年中国民用无人机有效驾驶员执照数量达12.08万本,较2020年增加了3.18万本,同比增长35.74%,2022年我国民用无人机有效驾驶员执照数量约为17.91万本。

近年来无人机已经成为最热的创业领域之一,越来越多的民用无人机出现在我们身边,民用无人机进入持证上岗时代,2021年中国民用无人机有效驾驶员执照数量达12.08万本,较2020年增加了3.18万本,同比增长35.74%,2022年我国民用无人机有效驾驶员执照数量约为17.91万本。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随着民用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参与民航局民用无人机云交换系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时间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参与民航局无人机云交换系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时间达183万小时,较2019年增加了58万小时,同比增长46.40%,2021年较2020年有所下滑,但仍然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2021年中国参与民航局无人机云交换系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时间为143.6万小时,较2020年减少了39.40万小时,同比减少21.53%,2022年中国参与民航局无人机云交换系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时间约为197.18万小时。

随着民用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参与民航局民用无人机云交换系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时间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参与民航局无人机云交换系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时间达183万小时,较2019年增加了58万小时,同比增长46.40%,2021年较2020年有所下滑,但仍然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2021年中国参与民航局无人机云交换系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时间为143.6万小时,较2020年减少了39.40万小时,同比减少21.53%,2022年中国参与民航局无人机云交换系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时间约为197.18万小时。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下游应用领域中,农林植保占比最大达30.70%,其次为地理测绘领域占比达26.61%,巡检领域占比达18.76%,前三大应用领域占比共达72.07%。

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下游应用领域中,农林植保占比最大达30.70%,其次为地理测绘领域占比达26.61%,巡检领域占比达18.76%,前三大应用领域占比共达72.07%。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多任务载荷

无人机系统任务功能一般由任务载荷实现,如搭载的任务载荷较单一,则只能完成特定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无人机产业成熟化,工业无人机执行的任务呈多样化趋势,仅搭载普通小型摄像头等任务载荷无法满足其在测绘、巡检、农林植保的任务执行能力。其次,无人机的任务载荷重量更是影响续航时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将多种载荷与无人机更好地集成,以更经济的平台来执行任务是行业研究的主要方向。

2、任务载荷小型化

内部空间狭小是民用无人机的突出特点之一。但是随着无人机产业发展,为执行多样化任务,需要安装的载荷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导致了在无人机空间不变的情况下,载荷需要做到越来越小。未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任务载荷制造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提高,新型材料的不断推出,无人机任务载荷实现小型化将成为民用无人机领域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3、智能自主化

大型工业无人机常常应用于应急通信、气象探测等环境恶劣、复杂的工作场景,应用于包括海洋、山地、林地等多样化地形,人工操控稍有延迟可能发生撞机等危险事件。此外,国家对无人机的飞行安全等问题日益关注,因此对无人机的飞行动态,包括飞行轨迹、高度、速度等信息的追踪十分重要。自主智能化将提高无人机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无人机运行安全性能,是未来大型工业无人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4、管理规范化

目前,我国工业无人机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过程中,工信部、民航局等主管部门正逐步推出飞行标准管理、航空器适航审定管理、市场运营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制度等在内的探索性规范已初步建立。同时,参考有人机通航公司的模式,大型无人机的运营模式可能由目前无人机研制企业直接提供服务的纵向整合模式,转向由专业大型无人机运营公司提供服务,无人机研制企业为运营公司提供技术保障的产业链协作模式。未来,我国工业无人机管理体系必将向完善规范方向发展,通航等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模式亦将更加成熟。(WWT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光伏组件接线盒行业盈利承压 智能接线盒开辟未来新增长点

我国光伏组件接线盒行业盈利承压 智能接线盒开辟未来新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推进及《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不断攀升,为光伏组件及其上游接线盒行业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从48.2GW激增至277.17GW,累计装机容量从253.6GW跃升至886.6

2025年11月14日
中国通用发动机行业出口量全球领跑 东南亚非洲市场掘金提速 高端竞争短板待突破

中国通用发动机行业出口量全球领跑 东南亚非洲市场掘金提速 高端竞争短板待突破

受益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中国通用发动机市场显著增长。中国农机补贴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增长,从而拉动了通用发动机的配套需求。根据数据,2020-2024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05622.15万千瓦增长至116230.00万千瓦,预计202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8940.00万千瓦,同比增长2.3%。2

2025年11月13日
周期底部已现 需求驱动锂离子电池制造设备行业蓄力新增长 厂商迎出海新机遇

周期底部已现 需求驱动锂离子电池制造设备行业蓄力新增长 厂商迎出海新机遇

锂离子电池制造设备(锂电设备)是支撑电池生产的核心装备。当前,行业在经历短期调整后,正迎来明确的复苏信号。一方面,下游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普及与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为锂电池创造了持续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锂电池供应链的核心,其产能出海加速,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这些因素共同驱动电池厂商开启新一轮扩产,预计将带

2025年11月13日
算力爆发下的关键散热环节 我国AI液冷接头行业迎国产化发展机遇

算力爆发下的关键散热环节 我国AI液冷接头行业迎国产化发展机遇

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高功耗芯片的散热问题日益凸显,传统风冷技术已难以满足高效散热需求,液冷技术因此成为AI数据中心的核心解决方案。AI液冷接头作为液冷系统中的关键连接部件,承担着保障冷却液高效循环、确保系统零泄漏的重要职责,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散热系统的可靠性与能效。

2025年11月13日
下游应用市场驱动升级 我国环氧塑封料(EMC)行业迈向高端化与绿色化

下游应用市场驱动升级 我国环氧塑封料(EMC)行业迈向高端化与绿色化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在《中国制造2025》及国家“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中,半导体产业及其关键材料被明确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与“国产替代”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迫切任务。这一导向为国内EMC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窗口与产品验证机会,使其得以进入此前由国际巨头主

2025年11月11日
千亿规模可期!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等新兴领域为我国磁性元件行业带来可观需求

千亿规模可期!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等新兴领域为我国磁性元件行业带来可观需求

作为保障电子设备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基础元器件,磁性元件兼具多元应用与定制化属性。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及AI服务器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磁性元件行业带来了强劲需求与广阔的应用空间。2020-2024年我国磁性元件市场规模从780亿元增至970亿元,2025年有望破千亿元。此外,人形机器人风口将至,有望为行业开辟新增长

2025年11月11日
我国电接触产品行业链条完整 竞争结构趋于稳定

我国电接触产品行业链条完整 竞争结构趋于稳定

近年来,我国电接触产品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接触产品行业(含银基电接触产品、铜基电接触产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95.6亿元,2015-2023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0.98%。估计2024年,我国电接触产品行业(含银基电接触产品、铜基电接触产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05.16

2025年11月10日
我国钽电容行业分析:小众赛道迸发高端需求 多元驱动引领市场稳健增长

我国钽电容行业分析:小众赛道迸发高端需求 多元驱动引领市场稳健增长

在全球电容器市场中,尽管钽电容仅占据约12%的份额,但其凭借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体积效率等核心优势,在高端电子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前,在数字化转型、汽车电子化及国防现代化的多重浪潮驱动下,全球钽电容市场正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然而,这个规模约25亿美元的市场,呈现出极高的集中度,由国际巨头主导竞争格局,而中国本土企

2025年11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