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铁矿石行业:自主供给能力初见成效 但市场进口依赖度仍较高

一、行业基本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铁矿石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铁矿石是指含有铁单质或者铁化合物的矿石,是钢铁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材料。工业上对铁矿石的认定标准,是指平均含铁量在25%以上的矿石,天然铁矿石原矿经过破碎、磨碎、磁选、浮选、重选等程序逐渐选出符合冶炼要求的铁精矿。

根据铁矿石含有不同铁矿物的性质,可用于采选加工业的铁矿石原矿主要可分为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菱铁矿、镜铁矿等五种类型,这五类矿石也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比较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铁矿石。

二、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铁矿石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的国家。根据《中国矿产资源报告( 2021)》显示,截至 2020 年末,我国铁矿已证实及可信储量合计为108.78 亿吨。但值得注意的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短缺,需求仍较为依赖进口。总体来看,我国的铁矿石资源总体呈现以下特征:一是铁矿石资源品位较低,截至2021年底,国产铁矿石平均品位为34.50%,远低于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也低于世界铁矿石品位平均水平;二是贫矿多,富矿少,贫矿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80%;三是中小型矿多,大型、特大型矿少;四是矿石类型复杂,难利用的铁矿多。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凸显,产能利用率不断创低位,随后国家颁发了多项政策,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1年我国提高铁矿石自主供给能力初见成效。

具体来看2014年以来,受钢铁行业下行的影响,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持续下滑。2018年,国内部分铁矿石开采企业在全国环保体系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进行整治清理,当年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下降至76,337.40万吨,同比下降37.91%。2019年之后,随着铁矿采选企业逐渐完成生态环境治理整改,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企稳回升,2020年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达到86,671.70万吨。

虽然2021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呈现下滑态势,但受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以及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等政策影响,2021-2022年上半年,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达到98,052.80万吨和50,121.10万吨,同比增长13.13%和2.12%。由此可见,2021年我国提高铁矿石自主供给能力初见成效。

2022年河北、辽宁等铁矿石主产地受疫情影响,叠加需求端钢铁行业延续弱势运行状态,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呈下跌走势。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铁矿石累计产量达到96787.3万吨,累计下降1%。2023年1-6月我国铁矿石累计产量达到47675.9万吨,累计增长5.7%。

2022年河北、辽宁等铁矿石主产地受疫情影响,叠加需求端钢铁行业延续弱势运行状态,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呈下跌走势。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铁矿石累计产量达到96787.3万吨,累计下降1%。2023年1-6月我国铁矿石累计产量达到47675.9万吨,累计增长5.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虽然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较大,但由于原矿品位较低,自给率较低,国内铁精粉的产量无法满足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直接导致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存在较高的依赖。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24亿吨,202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07万吨。

而虽然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较大,但由于原矿品位较低,自给率较低,国内铁精粉的产量无法满足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直接导致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存在较高的依赖。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24亿吨,202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1.07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行业消费情况

自 1996 年以来,我国钢铁产量已连续 25 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生铁产量从 2005 年 3.44 亿吨上升到 2020 年的 8.88 亿吨,复合增长率 6.53%;粗钢产量从 2005 年的 3.53 亿吨上升到 2020 年的 10.65 亿吨,复合增长率 7.63%;钢材产量从 2005 年 3.78 亿吨上升到 2020 年的 13.25 亿吨,复合增长率 8.73%。

但近两年,由于房地产业低迷及地铁投资放缓、汽车轻量化趋势,对钢铁产业需求下降。2021年,随着国内“双碳”、“双控”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我国钢铁产业综合水平自2015年以来首次呈现下降态势,其中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69亿吨、10.33亿吨和13.37亿吨,同比变动为-2.14%、-3.00%和0.91%。

2022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进一步放缓,生铁产量为86382.8万吨,同比下降0.6%;粗钢产量为101795.9万吨,同比下降1.7%;钢材产量为134033.5万吨,同比增长0.3%,

2022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进一步放缓,生铁产量为86382.8万吨,同比下降0.6%;粗钢产量为101795.9万吨,同比下降1.7%;钢材产量为134033.5万吨,同比增长0.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生铁、粗钢、钢材等产品产量的增长,我国的铁矿石需求也急剧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铁矿石行业需求量18.99亿吨,同比2018年的18.17亿吨,增长了4.51%,2020年国内铁矿石需求为20.21亿吨,2021年需求为20.81亿吨。

随着生铁、粗钢、钢材等产品产量的增长,我国的铁矿石需求也急剧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铁矿石行业需求量18.99亿吨,同比2018年的18.17亿吨,增长了4.51%,2020年国内铁矿石需求为20.21亿吨,2021年需求为20.81亿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行业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 进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铁矿石资源虽总量丰富,但普遍存在品位低、贫矿多、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导致实际可利用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长期超80%,且行业已形成“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的供应格局。在“基石计划”及其他政策推动下,一方面,鞍钢集团、河钢集团等企业加大对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力度,铁矿石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中国宝武、力拓集团等企业

2025年04月03日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动力电池装车量猛增推动导电剂市场扩大 新型导电剂占比及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受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提升带动,进而推进锂离子电池导电剂市场。传统导电剂应用已相当成熟,其中炭黑2020 年占比约 72%。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将凭借更好的导电性能开始逐步渗透,预计2025年新型导电剂占比将达50%。导电剂开启国产化趋势,国产化率将不断提升。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我国煤炭行业供给端分析:产量及进口量保持增长 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

自2020年起,我国煤炭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周期,煤炭价格上涨,截止2024年原煤产量47.6亿吨,并且动力煤产量维持增长态势,炼焦煤增速下降。区域分布来看,晋蒙陕疆原煤产量占比持续提升,我国煤炭生产区域集中度提升。此外,我国煤炭行业进口量大幅增加,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最主要增量国。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我国稀土磁材行业应用分析:下游需求规模增长 人形机器人市场打开新成长曲线

稀土磁材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新兴产业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工业节能电机、变频空调等领域稀土磁性材料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应用领域发展为稀土需求打开新的成长曲线。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我国碳纤维行业分析:产能、产量持续扩张 实际消费量恢复正增长

近几年,在下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路资本和企业大量涌入碳纤维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产能大幅度提升。我国碳纤维产能从2019年的2.67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3.55万吨,复合增速达到38%,产能利用率在2024年回落至44%。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大 多家厂商纷纷入局生产

我国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大 多家厂商纷纷入局生产

由于固态电池有潜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相同大小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能量,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此外,由于固态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导率,因此它们可能支持更快的充电速度,提高用户的充电效率。凭借诸多优势,近年来我国固态电池市场快速增长,且展现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达10亿元,预计

2025年03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