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政策及技术驱动我国楼宇智能化行业快速发展 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

楼宇智能化简介

楼宇智能化是指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营造建筑物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安全保卫自动化、消防自动化的楼宇环境。

楼宇智能化相关政策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楼宇智能化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显示,楼宇智能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楼宇的安全性、管理效率和收益,近年来其发展逐渐受到国家关注。我国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利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楼宇智能化改造。如《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建筑方面的应用,《“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建筑的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等。在政策驱动下,楼宇市场信息需求由传统“有网络”向“智能化、数字化”演进。

我国楼宇智能化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 相关内容
2021.12 《“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提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升级,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积极融入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
2021.11 《关于开展数字孪生建设楼宇经济领域试点工作的通知》 为推进数字李生建设、打造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标志性成果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数字孪生体系建设,经研究,现进行试点工作。试点拟解决城市|楼宇内的空间资源配置不均、产业结构布局无序化、涉企惠企服务不精准、企业风险难监管等问题。
2021.10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鼓励建设绿色农房。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水耗,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
2021.10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建立绿色建造标准,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标准,建立覆盖各类绿色生活设施的绿色社区、村庄建设标准;推动智能建造标准化,完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施工现场监控等标准,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健全智慧城市标准,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021.09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提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建筑方面的应用。
2021.0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 对新建全装修住宅,明确户内设置楼宇对讲、入侵报警、火灾自动报警等基本智能产品要求;鼓励设置健康、舒适、节能类智能家居产品;鼓励预留居家异常行为监控、紧急呼叫、健康管理等适老化智能产品的设置条件;鼓励既有住宅参照新建住宅设置智能产品,并对门窗、遮阳、照明等传统家居建材产品进行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
2021.03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 明确提出推进建筑的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
2020.09 《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 研究推动将5G基站纳入商业楼宇、居民住宅建设规范。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0.08 《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I明确提出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
2020.01 《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增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功能,率先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把宜居、绿色、便利等理念体现到规划建设的各个细节,创造体现品质和文化底蕴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9.02 《粵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粤港澳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楼宇智能化相关技术及市场规模

我国楼宇智能化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行业起步较晚,但随着技术进步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由5300亿元左右增长至7238.2亿元。楼宇智能化在低碳、节能方面优势突出,随着“双碳”的推进,预计我国楼宇智能化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6年有望达万亿级。

楼宇智能化相关技术

技术 简介
5G+楼宇 提供高可靠、高安全的通信网络,便于智能设备随时随地接入,提高楼宇管理效率,为楼内企业和员工提供便利
物联网+楼宇 通过生物识别、人证比对、车牌识别、视频质量诊断等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楼宇安全防范等级
云计算+楼宇 云计算为采用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海量数据的计算与存储问题奠定了基础,成为推动智慧建筑应用更加智能化的核心动力
大数据+楼宇 将各个环节数据汇聚,实现实时监控、远程/自动控制、数据统计、能耗分析等高效的楼宇管理工作
AI+楼宇 可实现楼宇人脸无感开门、人脸考勤等应用,满足智能检测、智能识别、智能告警等需求,驱动楼宇整体的智能化转型,降低楼宇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楼宇智能化细分市场

楼宇的细分市场主要包括大企业楼宇、商务楼宇、酒店、商场、住宅等。基于国家对于发展数字家庭的需求,住宅智能化升级大势所趋,住宅智能化成为楼宇智能化的主要内容,其市场规模及占比远高于公共建筑智能化和工业建设智能化。

楼宇的细分市场主要包括大企业楼宇、商务楼宇、酒店、商场、住宅等。基于国家对于发展数字家庭的需求,住宅智能化升级大势所趋,住宅智能化成为楼宇智能化的主要内容,其市场规模及占比远高于公共建筑智能化和工业建设智能化。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楼宇智能化主要参与者

楼宇智能化需要多方参与,主要包括楼宇自控系统集成商、房地产企业、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运营商。楼宇智能化市场参与者依托各自优势积极布局,但多数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集中度较低。

我国楼宇智能化参与者分类及基本情况

类别 基本情况
楼宇自控系统集成商 传统楼宇自控系统集成商,尤其是国外大型科技制造类企业,其兼具管理系统研发及设备制造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是行业中的主要龙头企业。 国外楼宇大型科技制造类企业,主要提供智慧集成方案,包含楼宇自控系统、消防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安防视频监控、门禁,以及空气净化系统、节能系统、人员管理系统等。提供定制化的软件以及楼宇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助力智慧建筑的平稳运营、能效提升与可持续发展,面向商业楼宇、机场、地铁、医院、数据中心、酒店、学校等,为业主和用户提供设施健康、安全、节能及高效的产品和服务。
房地产企业 国内头部房地产企业,借助物业管理优势,通过技术手段赋能物业服务,将技术成果输出给外部的物业公司。由传统的房地产/物业服务商向“空间科技服务”运营商转型,搭建覆盖智能温控、智能照明、智能会议系统等全面的智慧空间解决方案,提供基于智慧楼宇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服务,为商办物业资产方提供从企业总部寻址、园区/楼宇敏捷FM设施管理、智能能耗控制、到企业行政支持服务、空间成本管理等的全新全生命周期资产运维解决方案。
家电企业 国内家电龙头企业,以研发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为主,是在智慧家居基础上的边界延伸,将智慧家电、中央空调等纳入管理系统联动范围,在家电智能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楼宇智能化。主要是以智慧方案的业务模式,提供楼宇自控、暖通、电梯等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智慧楼控业务是暖通和电梯硬件设备市场的业务纽带,将整体业务衔接为一揽子、价值最大化的智慧解决方案。面向楼宇、园区、办公园区、酒店等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出行业智慧建筑物联云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物联技术,全面集成各种传感器、楼宇设备,让暖通空调、消防、电梯、变配电等因智慧融合提高能效。
互联网企业 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依托公司的技术能力优势提供科技产品,在楼宇智能化和数字化平台方面进行布局,通过合作的形式为地产企业和设备企业提供数字化支持。其目标并不在于智慧楼宇业务本身,而在于通过用户数据、楼宇数据的收集分析,实现B端业务数字化能力的提升。 提供智慧楼宇整体方案,包括智能安防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智能会议室、智慧停车场、能效管理等。结合互联网基础能力优势,积极在智慧建筑赛道战略布局,深度融合工程建造领域的业务数据、IoT数据和空间数据,为工程建造提供数据共建共用、模型共建共享、应用共建共生的一站式建造产业互联网平台。面向楼内企业提供智能办公应用,包括财务系统、ERP系统、移动办公平台、远程会议、企业管理平台等,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安全等服务,致力于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重构数字化客户服务、构建数字化营销体系、建立数字化运营机制。
运营商 运营商作为楼宇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拥有提前布局的总领优势,智慧楼宇平台作为业务纽带,衔系“网络+应用”整体方案,满足2B和 2C 的客户需求。目前三家运营商均把楼宇市场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把商务楼宇作为首要的市场拓展目标。从三家运营商楼宇商企市场规划和产品策略来看:中联通开展楼宇商企深耕行动,面向中小企业坚持“云+网+X”融合营销,带动云网业一体化规模发展,打造智慧楼宇平台,面向商务楼宇提供免费物业管理软件,带动 2B2C 协同发展。中电信在楼宇市场提出5G数字化智慧楼宇,包括虚拟化办公、远程办公、室内导航等,主打拎包入住,主推打包“双千兆宽带+定制终端+公有云桌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整体信息化服务。中移动聚焦楼宇、酒店、商铺场景,集中专项资源优先覆盖楼宇客户,以企业宽带为基础,面向聚类市场分类推广“网+云+应用”营销包,打造“套餐+权益+信息化”融合产品体系,在楼宇市场整合 ToB 及 ToC 需求,进行CHB 融合拓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数据量增速超过全球 AI Agent行业前景广阔 B端应用为主流 C端增长空间大

中国数据量增速超过全球 AI Agent行业前景广阔 B端应用为主流 C端增长空间大

全球数据量高速增长,为AI Agent发展提供数据资源。2022年,全球数据规模已达到103ZB,预计2027年,全球数据规模可达到284.3ZB,2023-2027年CAGR可达到22%。

2024年12月02日
DRAM行业现状分析:全球AI浪潮推动存储需求爆发 中国是目前最大市场

DRAM行业现状分析:全球AI浪潮推动存储需求爆发 中国是目前最大市场

目前在存储芯片市场中,国内存储厂商参与生产的存储芯片产业主要分为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NAND Flash(闪存存储器)两大类产品。这两种存储技术各自占据了市场的重要份额,共同构成了存储芯片行业的基石。其中还DRAM作为市场规模的佼佼者,其市场占比高达约55.9%。

2024年11月28日
我国工业软件行业整体环境利好 销售额稳增 研发设计类国产化空间大

我国工业软件行业整体环境利好 销售额稳增 研发设计类国产化空间大

目前,我国工业软件整体面临“经营管理类软件强、研发设计类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等问题。具体来看,在所有工业软件类别中,经营管理类软件国产化率最高,2023年内资厂商市场份额达到70%,但在高端工业软件市场仍存在一定国产替代空间

2024年11月27日
AI发展带动HBM收入增长 高代际产品占比提升下出货均价提高 三家企业垄断市场

AI发展带动HBM收入增长 高代际产品占比提升下出货均价提高 三家企业垄断市场

随着AI的快速发展,HBM的用量大幅提升,整体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根据数据,2023年全球AI芯片所需要的HBM达19.2亿Gb,预计2024年全球AI芯片所需要的HBM达63.7亿Gb,增幅高达232%,2025年增速预计仍将超过100%。

2024年11月25日
在线旅游平台(OTA)交易规模已超万亿元 交通住宿为主要营收 同程用户数稳居第一

在线旅游平台(OTA)交易规模已超万亿元 交通住宿为主要营收 同程用户数稳居第一

结构上,交通、住宿为在线旅游平台营收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体来看,2023年我国在线交通交易规模达7753亿元,占比70%;在线住宿交易规模达2568亿元,占比23%;在线度假交易规模达792亿元,占比7%。

2024年11月18日
运动相机行业规模扩大且中国市场增长快于全球 市场竞争格局或将改变

运动相机行业规模扩大且中国市场增长快于全球 市场竞争格局或将改变

随着全球户外运动爱好者人数持续上升和短视频用户规模扩大,全球运动相机市场规模和出货量持续上升,预计到2027年将分别达到513.5亿元和6907.3万台。

2024年11月18日
数据产量快增推动我国分布式存储行业迅速发展 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数据产量快增推动我国分布式存储行业迅速发展 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近年来,随着数据产量不断增长和利好政策持续推动,我国分布式存储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年有望突破200亿元。同时,分布式文件存储优势地位逐渐凸显,市场规模占比逐年递增,2023年达到44.82%。

2024年11月14日
我国CAE软件行业分析:渗透率较低 增长空间广阔 国产化率有望不断提升

我国CAE软件行业分析:渗透率较低 增长空间广阔 国产化率有望不断提升

外企处于我国CAE 软件头部地位。2022 年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分别为Ansys(17%)、西门子(15%)和达索系统(8%),均为国外厂商。

2024年11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