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复合铜箔产业链分析 处于产业化量产前夕 2026年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

复合铜箔产业链上游

复合铜箔是传统电解铜箔的良好替代材料。复合铜箔是以厚度 4-6μm的超薄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高分子材料作为基材,先采用真空沉积铜的方式制作一层约50-80nm的金属层,将薄膜金属化,然后采用水介质电镀的方式将铜层加厚到1μm。

复合铜箔是传统电解铜箔的良好替代材料。复合铜箔是以厚度 4-6μm的超薄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高分子材料作为基材,先采用真空沉积铜的方式制作一层约50-80nm的金属层,将薄膜金属化,然后采用水介质电镀的方式将铜层加厚到1μm。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复合铜箔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和设备厂商。复合铜箔生产设备包括磁控溅射、真空蒸镀、水电镀、焊接以及一体机,为复合铜箔生产过程中的最大成本,占比达50%。目前复合铜箔生产设备行业正处于进口替代阶段,代表企业有腾胜科技、汇成真空、东威科技、骄成超声等。

复合铜箔生产设备代表企业

公司 主业 布局 产能规划
东威科技 PCB电镀设备 国内能够量产水电镀设备的唯一企业,已与双星新材、日本TDK签订销售合同。首台真空磁控溅射双面镀铜设备已正式出货。 2022年8月投资10亿建设昆山东威新能源设备项目。
骄成超声 超声波焊接设备 公司超声波滚焊设备已于80n/min以上,目前已应用到宁德时代新型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工序中。2017年通过客户验证,焊接速度可达 拟投资,建设周期2.38亿建设智能超声波设备制造基地24个月。
腾胜科技 真空应用设备 2022年推出2.5代真空镀膜设备,线速度达20m/nin。 真空磁控溅射设备2022年底产能35台,2023年年底60台。
汇成真空 真空应用设备 研发出一步法PVD磁控溅射卷绕镀膜设备,线速度0.5-30n/min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复合铜箔原材料成本占比31%,排名第二位。复合铜箔原材料包括铜靶材、镀铜化学品、基膜,其中,铜靶材市场为世界巨头垄断,国内企业处于国产替代初期,成长迅速,代表企业包括阿石创、江丰电子等;镀铜化学品市场中光华科技为电镀液龙头,三孚新科专注化学镀铜化学品开发;基膜中PET基膜企业以双星新材、康辉为代表,东材科技和沃格光电则分别布局PP基膜与PI基膜。

复合铜箔原材料代表企业

公司 主业 布局 产能规划
双星新材 光学材料(PET) 在已开发4. .5μm基材基础上正开发3.5μm及以下基材。目前强化复合材料已经批量供应客户。复合铜箔首条线已经完成安装调试产品开发对接市场,一期设备合同已落实签订。 -
康辉新材 BOPET 多条产线具备量产2.5-8μmPET复合集流体用聚酯基膜能力。已通过下游电池工厂验证,并成功与下游多家大型集流体生产商取得合作 -
东材科技 PET、PP 最薄BOPP膜可达2. 5微米,研发生产能力覆盖4 um的PP基材。 -
沃格光电 PI 目前基于特种PI材料的复合铜箔降本技术路径已基本确认,基膜性能符合电池厂要求规格,后续将进-步推进打样和送样进度。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复合铜箔产业链中游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复合铜箔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4-2031年)》显示,复合铜箔产业链中游为复合铜箔生产制造商。作为传统铜箔的良好替代,近年来复合铜箔产业化趋势十分明确,宝明科技、诺德股份、嘉元科技、万顺新材、重庆金美、璞泰来等众多企业争先布局,行业处于产业化量产前夕。

复合铜箔代表生产制造商

公司 主业 布局 产能规划
宝明科技 LED背光源 PET铜箔生产良率达80%,已送样多家客户,部分客户下达小批量订单。 总投资60亿元建设复合铜箔生产基地,一期项目11.5亿达产后年产约1.4-1. 8亿平米锂电复合铜箔。
诺德股份 锂电铜箔 与下游客户保持密切的技术交流,已经建立复合铜箔/铝箔试验线,目前处于产品送样测试阶段。 -
嘉元科技 锂电铜箔 已完成中试设备的市场调研、技术交流、工艺参数论证、中试生产线订购等工作,后期将会送样下游客户。 -
万顺新材 铝箔 复合铜箔已送样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进入客户验证阶段。 -
重庆金美 复合集流体 最早布局复合集流体,8μm复合铝箔2022年11月已实现量产。 复合铜箔、铝箔项目-期总投资15亿元,满产后复合铜箔、铝箔可分别达到0.48亿与2. 95亿平米,年产值17. 5亿元
璞泰来 负极材料 复合集流体有5年研发历史,自主开发生产设备,有多项复合集流体专利,自有基膜产线,目前复合铜箔、铝箔样品已送样客户。 在江苏溧阳投资20亿建设复合集流体研发生产基地,规划年产1. 6万吨复合铜箔,预计在6-12月内建成投产。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复合铜箔产业链下游

复合铜箔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分为动力类、储能用锂电池以及消费类,出货分别占比71%、17%、12%。

复合铜箔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分为动力类、储能用锂电池以及消费类,出货分别占比71%、17%、1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复合铜箔整体的厚度在 5~8μm 之间,导电性可≤20mΩ,使得薄膜两面均具备导电性,来代替传统的电解铜箔。下游行业向好,带动复合铜箔需求逐渐增长,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数据,2012-2022年我国复合铜箔市场规模为14.7亿元,预计2026年我国复合铜箔市场规模将达332.24亿元。

复合铜箔整体的厚度在 5~8μm 之间,导电性可≤20mΩ,使得薄膜两面均具备导电性,来代替传统的电解铜箔。下游行业向好,带动复合铜箔需求逐渐增长,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数据,2012-2022年我国复合铜箔市场规模为14.7亿元,预计2026年我国复合铜箔市场规模将达332.24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钛材行业发展现状:消费量逐年递增但增长放缓 市场双寡头竞争格局稳固

我国钛材行业发展现状:消费量逐年递增但增长放缓 市场双寡头竞争格局稳固

我国钛材行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正处于发展调整阶段,不断向高端方向转型发展。近年来,我国钛材消费量逐年递增,但自2021年起其增长速度增速逐渐放缓。同时我国钛材产量持续增长,生产主要集中在陕西、江浙、珠三角等地区。从竞争来看,我国钛材行业集中度较低,且市场呈现以宝钛股份为领头羊的"一超多强"格局。值得注意的是,

2025年04月10日
钨行业:供给压力推动价格高位运行 国内进口量及再生利用量增多以保障消费

钨行业:供给压力推动价格高位运行 国内进口量及再生利用量增多以保障消费

全球钨资源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中国为最大钨储藏国。中国钨矿储量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江西、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由于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全球钨供给面临压力;我国受钨精矿总量控制指标影响,钨产量增长乏力。钨矿供应紧张,推动钨价持续高位运行。钨应用广泛,消费结构稳定,为满足市场需求,近年国内钨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激增,且钨

2025年04月09日
国内不锈钢焊管行业供需双弱 出口量持续增长 友发集团为龙头企业

国内不锈钢焊管行业供需双弱 出口量持续增长 友发集团为龙头企业

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重大项目开工延后,房屋新开工和施工均疲软影响,我国不锈钢焊管需求量及价格均呈现下降趋势。需求端表现不及预期,钢厂有所亏损,生产积极性下降,不锈钢焊管产量也明显下降。国内不锈钢焊管供需两弱,国外购买力较强,推动不锈钢焊管出口步伐加快。国内不锈钢焊管生产企业日益增多,但大型企业较少,目前友发集团

2025年03月27日
我国电解铝行业供应弹性有限 消费量将保持增长 产能向清洁能源地区转移

我国电解铝行业供应弹性有限 消费量将保持增长 产能向清洁能源地区转移

我国电解铝产能扩张速度超过需求扩张速度,产能过剩现象严峻。在国家政策调控下,我国电解铝逐渐形成产能天花板,供应弹性有限。电解铝下游以建筑、交通、电力为主,受益于房地产回暖及光伏、汽车产业发展,我国电解铝总消费量将持续增长。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取向电工钢行业:动态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上升 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取向电工钢行业:动态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上升 出口需求持续旺盛

我国取向电工钢下游需求结构较为单一,以变压器为主,2020年占比在88%左右。近年来,我国取向电工钢动态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从产品结构来看,磁感取向电工钢是我国取向电工钢市场中的主流产品,近年来其产量不断攀升,2024年同比增长28.11%。此外,我国取向电工钢行业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同时还有部分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不锈钢行业供需矛盾突出 出口市场持续走强 大型企业凭借广泛布局占据主导

我国不锈钢行业供需矛盾突出 出口市场持续走强 大型企业凭借广泛布局占据主导

我国不锈钢产量增速已高于国内粗钢,在国际供给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300系不锈钢产量占比超50%,为我国不锈钢最大细分品类。不锈钢环保、性能优势突出,应用由建筑、汽车、家电拓展至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表观消费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整体来看,我国不锈钢行业运行呈现强供给、弱需求的特点,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出口持续走强。

2025年03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