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痤疮的主要诱发因素居高不下,国内痤疮患者数达亿级规模
雄激素可诱导毛囊口过度角化变窄,过量的皮脂及脱落的角质细胞淤积在毛囊口内,形成白头粉刺;被氧化的皮脂混合皮肤表面的污垢,则形成黑头粉刺。皮脂大量聚集,为毛囊皮脂腺的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等提供了丰富营养,促进微生物繁殖,细菌产生的酶将甘油三酯分解成大量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刺激真皮浅层毛囊产生炎症,形成丘疹、脓疱。
不断加重的炎症诱发毛囊壁破裂,脂质、微生物等进入真皮深层,引起毛囊及毛囊周围炎,形成囊肿、结节。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肥胖、高糖、高脂或乳制品饮食,不正确皮肤护理、彩妆、日晒、不良情绪和熬夜等均是寻常痤疮的主要诱发因素。
痤疮常见病因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 8.1%,但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而且,痤疮大部分发生在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中/重度比例约三成。根据《Prevalence ofAcne Vulgari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Adults: A Community-based Study of 17,345 Subjects in Six Cities》文献数据,10-14、15-19、20-24、25-29、30-34岁年龄段中,痤疮的患病率分别为10.5%、38.0%、36.0%、15.8%、8.3%,高于整体患病率8.1%;在成年人迟发型痤疮、成年人持续型痤疮、青少年痤疮中,中度及重度占比分别为21.1%及1.8%、28.4%及6.7%、25.6%及5.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中多有安全性相关的注意事项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痤疮药物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在《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中,推荐的痤疮治疗药物多有安全性相关的注意事项,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依从性,如外用维A酸类的皮肤刺激反应、抗生素的耐药性等。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的推荐用药作用机制及注意事项
类别 |
常用药物 |
作用机制 |
注意事项 |
外用维A酸类 |
第一代全反式维A酸和异维A酸及第三代维A酸药物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 |
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等,能增加皮肤渗透性,在联合治疗中可以增加外用抗菌及抗炎药的疗效 |
药物使用部位常会出现轻度皮肤刺激反应如局部红斑、脱屑,出现紧绷和烧灼感;存在光分解现象(主要是一代维A酸)并可能增加皮肤敏感性,部分患者在开始使用2~4周内会出现短期皮损加重现象 |
外用抗菌类 |
过氧化苯甲酰 |
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及轻度溶解粉刺作用 |
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轻度刺激反应,释放的氧自由基可导致全反式维A酸失活,二者联合使用时建议分时段外用 |
外用抗生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霉素、氯霉素、氯洁霉素及夫西地酸) |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包括痤疮丙酸杆菌在内的厌氧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抑制效果,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杀死丙酸杆菌、减少皮脂腺脂肪酸的浓度 |
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故不推荐作为抗菌药物的首选,不推荐单独或长期使用口服抗菌药物 |
|
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四环素类不耐受或有禁忌证时考虑)、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 |
针对痤疮丙酸杆菌及炎症反应选择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 |
关注耐药性的产生,不良反应较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药疹、肝损害、光敏反应、色素沉着和菌群失调等,特别是四环素类药物,少数患者在口服米诺环素时可出现前庭受累(如头晕、眩晕),罕见狼疮样综合征和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如头痛等),发生后应及时停药。四环素类药物不宜与口服维A酸类药物联用,以免诱发或加重良性颅内压增高。四环素类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此时可考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
口服维A酸类 |
口服异维A酸和维胺酯 |
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改善毛囊厌氧环境从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作用 |
异维A酸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黏膜干燥,建议配合皮肤屏障修复剂使用,口唇干燥在皮肤黏膜反应中最为常见,较少见反应包括肌肉骨骼疼痛、血脂升高、肝酶异常及眼睛干燥等,通常发生在治疗最初2个月,肥胖、血脂异常和肝病患者应慎用。青春期前长期使用有可能引起骨骺过早闭合、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故12岁以下儿童尽量不用。异维A酸有明确的致畸作用,育龄期女性患者应在治疗前1个月、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严格避孕。异维A酸与抑郁或自杀倾向之间的关联性尚不明确,已经存在明显抑郁症状或有抑郁症的患者谨用。维胺酯不良反应类似于异维A酸,但相对较轻 |
口服激素 |
抗雄激素治疗(雌激素与孕激素、螺内酯、胰岛素增敏剂) |
雄激素是痤疮发生中最重要的内源性因素,抗雄激素药物可以通过抑制雄激素前体生成或作用于皮肤内雄激素代谢酶和雄激素受体,进而减少或拮抗雄激素活性作用而减少皮脂腺分泌脂质和改善痤疮 |
雌激素与孕激素不良反应:少量子宫不规律出血、乳房胀痛、恶心、体重增加、静脉和动脉血栓、出现黄褐斑等。螺内酯不良反应:高钾血症、月经不调、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厌食和腹泻,嗜睡、疲劳、头晕、头痛。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胰岛素增敏剂针对伴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的痤疮患者 |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 |
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反馈性抑制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前体分泌;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 |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发生相关不良反应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国内企业在研新药紧跟指南,向国际前沿方向出发
而在新药研发方面,我国企业痤疮新药研发方向紧跟指南,并且积极跟进国外最新痤疮药物研发方向,如固定剂量复方药物(阿达帕林克林霉素凝胶、他扎克林乳膏等)、作用机制创新的ASC40片等。
我国在研痤疮新药进度情况
药物名称 |
公司 |
适应症 |
活性成分 |
阶段 |
使用方式 |
具体进展 |
阿达帕林过氧苯甲酰凝胶 |
高德美 |
寻常痤疮 |
阿达帕林、过氧化苯甲酰 |
NDA |
外用,每日一次 |
2023.1受理 |
阿达帕林克林霉素凝胶 |
兆科药业 |
中度寻常性痤疮 |
阿达帕林、克林霉素 |
NDA |
外用,每晚一次 |
2021.2受理 |
盐酸米诺环素泡沫剂 |
科笛 |
中/重度寻常性痤疮 |
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 |
NDA |
外用,每日一次,共给药12周 |
2023.9受理 |
盐酸沙瑞环素片 |
Almirall |
中/重度寻常性痤疮 |
窄谱四环素衍生抗生素 |
NDA |
口服,每天一次,每次一片,用药时程12周 |
2023.12受理 |
克拉考特酮乳膏 |
三生制药 |
12岁及以上寻常痤疮 |
雄激素受体抑制剂 |
桥接试验 |
外用,早晚各一次,12周一疗程 |
2023H2批准IND |
ASC40片 |
歌礼 |
中/重度寻常性痤疮 |
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 |
III期 |
口服,每日一次,服用12周 |
2024.1首例给药 |
他扎克林乳膏 |
江苏知原 |
中度寻常性痤疮 |
他扎罗汀、克林霉素磷酸酯 |
III期 |
外用,每晚用药一次,4周为一个用药周期,共用药3个周期 |
2023.8首例入组 |
盐酸氨酮戊酸外用散 |
复旦张江 |
中/重度寻常性痤疮 |
第2代光敏剂 |
II期 |
外用,局部外敷于患处,避光封包1.5h,封包完成后去除药物,LED光动力治疗仪治疗,最多4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10(±4)天 |
2022.1首例入组 |
KX826 |
开拓 |
轻中度寻常性痤疮 |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 |
I期 |
外用 |
2023H2完成 |
GT20029 |
开拓 |
秃发、痤疮 |
雄激素受体蛋白降解嵌合体化合物 |
I期 |
外用 |
2022H2完成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新药放量,我国痤疮药物市场规模或将迅速扩大
因此,随着企业新药逐渐放量,再加上潜在需求体量庞大,我国痤疮药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参考《玫瑰痤疮真实世界诊疗现状调查分析》中“轻症患者系统用药率达72.2%”,假设成人痤疮轻/中/重度患者治疗率分别为10%、40%、70%,根据治疗指南推荐的疗法,假设轻/中/重度患者治疗费用分别为20元、100元、1000元,假设青少年痤疮轻/中/重度患者治疗率分别为5%/20%/50%(支付能力和社交需求较低),治疗费用分别为20元、50元、800元,测算我国痤疮治疗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2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81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