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丙酸行业:供需实现双向增长 防腐防霉剂为主要应用领域

1.丙酸行业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丙酸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丙酸又称初油酸,是一种短链饱和脂肪酸,属于弱电解质,其水溶液中呈弱酸性,但腐蚀性强,蒸汽对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常温常压下,其是无色澄清油状液体,有难闻的酸败刺鼻气味,能与水、乙醇、氯仿和乙醚混溶。丙酸主要用作食品防腐防霉剂,也可用作啤酒等中黏性物质抑制剂,硝酸纤维素溶剂和增塑剂,还可用于镀镍溶液的配制、食品香料的配制以及农药中间体等的制造。

2.丙酸市场供需实现双向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丙酸生产能力提高和下游需求持续释放,其产量和表观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丙酸产量增长至8.12万吨,同比增长12%;表观消费量则达到7.76万吨,同比增长4.02%。整体来看,我国丙酸市场供需实现双向增长,且2022年之前,丙酸表观需求量始终高于产量,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状态,但在2022年,其供需结构生变,产量增长超过表观需求量,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丙酸生产能力提高和下游需求持续释放,其产量和表观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丙酸产量增长至8.12万吨,同比增长12%;表观消费量则达到7.76万吨,同比增长4.02%。整体来看,我国丙酸市场供需实现双向增长,且2022年之前,丙酸表观需求量始终高于产量,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状态,但在2022年,其供需结构生变,产量增长超过表观需求量,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下游需求来看,防腐防霉剂是丙酸下游最大的需求领域,目前占比超过55%;其次是农药中间体,占比超过20%。

从下游需求来看,防腐防霉剂是丙酸下游最大的需求领域,目前占比超过55%;其次是农药中间体,占比超过2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由丙酸净进口国转变为丙酸净出口国

2017年-2020年,由于我国丙酸产能不足,供应无法满足国内丙酸市场需求,其进口量逐年递增,由2017年的1.91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61万吨;其后随着丙酸装置陆续投产,我国丙酸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其进口量逐渐减少,2023年降至1.46万吨,同比下降12.57%。出口量方面,自2020年,我国丙酸出口量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2.31万吨,同比增长13.79%。整体来看,2022年之前,我国丙酸进口量始终大于出口量,2022年之后,其出口量超过进口量,我国也由丙酸净进口国转变为丙酸净出口国。

2017年-2020年,由于我国丙酸产能不足,供应无法满足国内丙酸市场需求,其进口量逐年递增,由2017年的1.91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61万吨;其后随着丙酸装置陆续投产,我国丙酸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其进口量逐渐减少,2023年降至1.46万吨,同比下降12.57%。出口量方面,自2020年,我国丙酸出口量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2.31万吨,同比增长13.79%。整体来看,2022年之前,我国丙酸进口量始终大于出口量,2022年之后,其出口量超过进口量,我国也由丙酸净进口国转变为丙酸净出口国。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近年来我国丙酸进出口额则呈现波动变化的态势,2023年进口额达到0.59亿元,同比下降45.87%;出口额则达到1.48亿元,同比下降20%。

此外,近年来我国丙酸进出口额则呈现波动变化的态势,2023年进口额达到0.59亿元,同比下降45.87%;出口额则达到1.48亿元,同比下降2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扬子石化-巴斯夫领跑我国丙酸市场

由于丙酸生产技术难度大,投入资金多,这使得我国丙酸行业相关企业数量较少,行业集中度高。目前,我国丙酸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这两家大型化工企业主导。其中,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丙酸市场领军企业,目前其丙酸年产能达到6.9万吨;鲁西化工紧随其后,年产能达到4万吨。不过根据鲁西化工现有产能规划,未来其将新增19万吨/年丙酸产能,届时其产能将超过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仍至全球最大的丙酸供应商。

我国丙酸行业TOP2企业情况

企业名称

产能规划

竞争优势

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扬子石化-巴斯夫丙酸年产能6.9万吨。2022年,其启动一体化 2.8 期扩建项目,计划新建4 万吨/年丙酸(PA3)装置。

技术优势:公司采用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秉承“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来指导基地布局设置,将生产装置上下游之间、生产装置与公用工程之间相互联结,形成立体网络,实现对产品、副产品、三废以及能源的高效利用。

地理优势:公司位于南京市六合区,毗邻长江,傍依京沪线,通过南京长江二桥与宁沪高速公路相连,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并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和周边企业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背景优势:公司是由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石化和巴斯夫以5050的股比合作建立的合资公司,总投资约22亿元人民币,能依靠母公司资源,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鲁西化工丙酸年产能4万吨,正在推进位于山东省聊城市的19万吨/年丙酸项目。据悉,该项目将于20248月竣工。待其建成投产,鲁西化工丙酸产能将居全球及中国丙酸市场首位。

技术和人才优势:公司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三个子公司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审核,下设研究院、设计院和26个专业研究所,设计人员120余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工程师10名,高级工程师26名、工程师58名,硕士研究生32名。

产品优势:公司产品质量优越,出口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链优势:公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煤、盐、氟、硅和化工新材料”相互关联的产品链条,拥有生产装置70余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磷酸一铵行业发展现状:新增产能受限 工业级产量增长势头强劲

我国磷酸一铵行业发展现状:新增产能受限 工业级产量增长势头强劲

在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磷酸一铵新增产能有限,主要以装置淘汰与调整为主。同时随着产能调整,其产量整体呈现震荡上升态势。受上游磷矿资源禀赋影响,我国磷酸一铵生产区域高度集中,2023年湖北省和云南省的磷酸一铵产量合计占比超过60%。值得一提的是,受磷酸铁等下游产业需求拉动,工业级磷酸一铵产量增长势头强劲

2025年04月09日
我国己二酸行业供给集中 生产利润收窄 出口量和净出口量整体上升

我国己二酸行业供给集中 生产利润收窄 出口量和净出口量整体上升

近年来,我国己二酸产能和产量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同时其进口量整体下滑,出口量和净出口量则整体上升。目前我国己二酸行业供给集中,产能集中于华峰化学、平煤神马等少数企业手中。其中,华峰化学为我国己二酸行业领军企业,产能位居国内首位。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我国己二酸产品供应增速高于下游消费增速,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其价格承压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聚乙烯醇出口量创新高 行业将不断向高端化方向转型发展

我国聚乙烯醇出口量创新高 行业将不断向高端化方向转型发展

随着技术进步,我国聚乙烯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应用于聚合助剂、织物浆料、粘合剂、维纶纤维、PVA光学膜、PVA水溶膜等多个领域。从产能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聚乙烯醇行业去产能超30万吨,2022年产能回升至109.6万吨,其后保持稳定。目前皖维高新是我国聚乙烯醇行业领头羊,2024年产能占比接近30%,稳居行业龙头

2025年04月01日
季戊四醇需求增长 我国为全球最大生产国 湖北宜化产能居首 产品结构待优化

季戊四醇需求增长 我国为全球最大生产国 湖北宜化产能居首 产品结构待优化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国,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湖北宜化、中毅达、金禾实业、云天化等。季戊四醇主流生产工艺采用钠法,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绿色化学的兴起,混合碱催化法等其他生产工艺或迎来机遇。国内季戊四醇生产商大多只能生产低纯度季戊四醇,高纯度季戊四醇生产技术主要由湖北宜化、中毅达、云天化三家企业掌握,产品结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复合肥行业:施用量增速高于化肥 市场价格波动向上 供给区域特征显著

我国复合肥行业:施用量增速高于化肥 市场价格波动向上 供给区域特征显著

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推动包括复合肥料在内的化肥刚性需求。近年来,我国复合肥施用量增速已显著高于氮肥、磷肥以及化肥,复合化率平稳提高。氮磷钾三大基础肥料对复合肥产品成本及销售价格影响重大,2021年以来国内复合肥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2025年03月26日
全球有机颜料制造以亚洲地区为主 中国成第一大生产国但高端市场短板仍需补齐

全球有机颜料制造以亚洲地区为主 中国成第一大生产国但高端市场短板仍需补齐

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提高,全球有机颜料产业链逐渐向亚洲地区转移,目前亚洲已成为全球有机颜料最大生产地,其中中国是全球有机颜料主产国。有机颜料主要应用于油墨、涂料和塑料领域,经典有机颜料为消费市场主流,但随着环保要求提高,高性能有机颜料未来将拥有更大市场空间。经过多年竞争与整合,全球有机颜料市场集中度正不断提高。在

2025年03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