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异质结电池行业:尚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应用 增长空间广阔 头部厂商掀扩产潮

、异质结电池分为单接触、双接触、柔性三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异质结电池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异质结电池是一种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技术,通过在不同半导体材料之间形成异质结,优化了光吸收和载流子分离效率,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按材料组合和结构设计,异质结电池分为单接触异质结电池、双接触异质结电池、柔性异质结电池三类。

异质结电池分类

类型 简介
单接触HJT ( SingleContactHJT ) 单接触HJT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层在表面形成异质结,其中一种材料作为光吸收层,另一种材料用于电子传输。这种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双接触HJT ( DoubleContactHJT ) 双接触HJT使用四层材料形成两个不同的异质结,其中两个层用于光吸收,在两个接触层上形成两个反向偏置的p-n结。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光吸收和载流子分离效率。
柔性HJT ( FlexibleHJT ) 柔性HJT太阳能电池采用柔性基底,使其适应于曲面和可弯曲的应用场景。通过使用柔性材料和合适的制程工艺,可以生产出轻薄灵活的太阳能电池。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异质结电池尚未形成大规模商业应用

在电池片细分市场中,PERC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较大份额,2023年市场占比为73%。其次是TOPCon电池片,市场占比23%。与PERC、TOPCon相比,异质结电池片市场表现则显得较为逊色,占比仅为2.6%,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在电池片细分市场中,PERC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较大份额,2023年市场占比为73%。其次是TOPCon电池片,市场占比23%。与PERC、TOPCon相比,异质结电池片市场表现则显得较为逊色,占比仅为2.6%,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异质结电池市场竞争力有望提高

异质结电池具备转换效率高、工艺流程短、温度系数低等独特优势,随着对HJT技术的研发不断深入,相关设备和工艺技术也在逐步改善,HJT电池市场竞争力有望提高,预计2025年HJT异质结的市场份额将增长至18%。

异质结电池具备转换效率高、工艺流程短、温度系数低等独特优势,随着对HJT技术的研发不断深入,相关设备和工艺技术也在逐步改善,HJT电池市场竞争力有望提高,预计2025年HJT异质结的市场份额将增长至1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1.转换效率高

得益于N型硅衬底以及非晶硅对基底表面缺陷的双重钝化作用目前量产效率普遍在24%左右,25%以上的技术路线已经非常明确,即在前后表面使用掺杂纳米晶硅、掺杂微晶硅、掺杂微晶氧化硅、掺杂微晶碳化硅取代现有的掺杂;HJT未来叠加IBC和钙钛矿转换效率或可提升至30%以上。

得益于N型硅衬底以及非晶硅对基底表面缺陷的双重钝化作用目前量产效率普遍在24%左右,25%以上的技术路线已经非常明确,即在前后表面使用掺杂纳米晶硅、掺杂微晶硅、掺杂微晶氧化硅、掺杂微晶碳化硅取代现有的掺杂;HJT未来叠加IBC和钙钛矿转换效率或可提升至30%以上。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工艺流程短

异质结电池的生产工序是光伏行业中较为先进的技术之一,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制绒、非晶硅沉积、TCO沉积、丝网印刷4个环节;远少于PERC(10个)和TOPcon(12-13个)。

3.薄硅片应用

薄片化是HJT特有的降本项,HJT采用低温工艺和板式镀膜设备,结合链式吸杂等工艺,使HJT目前的硅片厚度显著薄于PERC和TOPcon,且具有更大的减薄潜力。具体来看,PERC硅片理论极限是150μm,TOPCon为130μm,HJT量产片厚度逐步切换至120μm,理论极限为80μm。

4温度系数低

HJT电池的温度稳定性好,与单晶硅电池-0.42%/℃的温度系数相比,HIT 电池的温度系数可达到-0.25%/℃,使得电池即使在光照升温情况下仍有好的输出。

5双面率高

HIT电池为正反面对称结构,且背面无金属背场阻挡光线进入,因此其天然具备双面发电能力,且双面率可超过 95%,可在扩展应用范围(沙地、雪地、水面等)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发电量。

、异质结电池厂商积极扩产,其中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竞争优势明显

由于早期异质结产线大量依赖进口设备,投资成本总体偏高(高达8-10亿元/GW),致使行业玩家偏少。随着国内厂商的技术研发持续深入,国产设备逐渐崭露头角,异质结产线的设备成本得以显著下降(下降至3亿元/GW)。在此背景下,异质结多个产线陆续建成投产,规模效应日益凸显,吸引了更多头部设备企业入局,代表包括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宝馨科技、爱康科技、国晟能源、金刚光伏等,其中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2023年HJT投产产能均达15GW,竞争优势明显。

由于早期异质结产线大量依赖进口设备,投资成本总体偏高(高达8-10亿元/GW),致使行业玩家偏少。随着国内厂商的技术研发持续深入,国产设备逐渐崭露头角,异质结产线的设备成本得以显著下降(下降至3亿元/GW)。在此背景下,异质结多个产线陆续建成投产,规模效应日益凸显,吸引了更多头部设备企业入局,代表包括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宝馨科技、爱康科技、国晟能源、金刚光伏等,其中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2023年HJT投产产能均达15GW,竞争优势明显。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支持+项目放量 我国构网型储能行业装机量将持续上升 2025年或将达9GW

政策支持+项目放量 我国构网型储能行业装机量将持续上升 2025年或将达9GW

在项目建设方面,2023-2024年6月,我国构网型储能项目累计实现招标总量2.3GW/7.6GWh。其中,2023年全年招标总量1.3GW/4.6GWh,2024年1-6月累计实现招标1GW/3.1GWh。

2024年07月02日
我国光伏电池片行业:N型电池片发展空间更大 市场份额正向头部企业集中

我国光伏电池片行业:N型电池片发展空间更大 市场份额正向头部企业集中

数据显示,P型电池片市场份额近年来逐渐被N型电池片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下滑,由2021年的91%下降至2023年的71%;而N型电池片市场份额逐年上升,2023年达到25.6%。未来,随着N型电池片制造工艺逐渐成熟和生产成本降低,其市场份额有望超过P型电池片,成为我国光伏电池片市场的主流产品。

2024年07月02日
我国消费电池行业现状分析:出货量大幅增长 新技术与市场带来需求新增点

我国消费电池行业现状分析:出货量大幅增长 新技术与市场带来需求新增点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电动工具、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电子烟、ETC、VR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我国消费电池出货量大幅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消费锂电池出货量113GWh;中国消费电池行业出货量为49GWh,占全球出货量比为43.4%,2023年需求略有回暖,预计2024出货量将达到66GWh。

2024年07月01日
政策破局成本困境 我国绿氢行业规模化应用加速 2024年多项目或迎开工潮

政策破局成本困境 我国绿氢行业规模化应用加速 2024年多项目或迎开工潮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已有337个绿氢项目,其中2023年共新增186个氢能项目;从项目状态上看,除去已废止项目,当前共332个项目处于运行、在建或规划规划状态,其已披露的绿氢产能总量达489万吨/年,产能集中在内蒙古、河北、新疆、甘肃等地;

2024年06月27日
我国生物柴油行业:产能产量持续增长 国内需求不足 但出口需求旺盛

我国生物柴油行业:产能产量持续增长 国内需求不足 但出口需求旺盛

近年来,我国生物柴油出口需求则持续旺盛,出口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由2018年的31.45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195万吨;净出口量也在逐年增长,由82.17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169.88万吨。

2024年06月26日
高端领域应用增加 全球氦气需求增多 中国供给不足 进口依赖度极高

高端领域应用增加 全球氦气需求增多 中国供给不足 进口依赖度极高

近年来全球氦气需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7-2023年全球氦气需求量由1.33亿平方米增长至1.79亿平方米,预计2026年全球氦气需求量达2.06亿立方米。

2024年06月24日
全球功能性硅烷消费量呈增长态势 产业链已向中国转移 供应格局相对集中

全球功能性硅烷消费量呈增长态势 产业链已向中国转移 供应格局相对集中

由于下游应用分散,功能性硅烷的消费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消费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带动和新兴工业应用领域的开发。2018-2023年全球功能性硅烷消费量由41.6万吨增长至53.8万吨,CAGR为5.3%。

2024年06月20日
价格表现低迷 我国碳纤维行业迎来扩产爆发期 未来市场该如何推演?

价格表现低迷 我国碳纤维行业迎来扩产爆发期 未来市场该如何推演?

尤其是,在下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路资本和企业大量涌入碳纤维产业,投资热度持续高涨,产能大幅度提升。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碳纤维供应量达4.5万吨,同比增长55.17%;截至2023年6月,国内碳纤维生产商总产能达到11.7万吨,较2021年末大幅增加。

2024年06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