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硅胶行业产业链分析:中游产品以有机硅胶为主 下游拥有巨大需求潜力

硅胶又被称为硅酸凝胶,是一种高活性吸附材料,属非晶态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化学性质稳定,不燃烧。硅胶具有高弹性、优异的抗疲劳强度、电绝缘性、耐磨耗性和耐热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船舶、航空、机械、化工、矿山等领域。硅胶按其性质及组分可分为有机硅胶和无机硅胶两大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硅胶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硅胶产业链上游为二氧化硅、有机硅单体、金属硅、氯甲烷、有机硅中间体等硅胶原料,以及炼胶机、裁料机、喷砂机、油压机、空压机等。产业链中游为硅胶产品生产制造行业。产业链的下游为硅胶产品应用领域,包括建筑工程、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机械、化工、矿山、医疗、新能源等领域。

硅胶产业链上游为二氧化硅、有机硅单体、金属硅、氯甲烷、有机硅中间体等硅胶原料,以及炼胶机、裁料机、喷砂机、油压机、空压机等。产业链中游为硅胶产品生产制造行业。产业链的下游为硅胶产品应用领域,包括建筑工程、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机械、化工、矿山、医疗、新能源等领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一、行业上游情况

1金属硅

金属硅又称工业硅,是由硅矿石和碳质还原剂在矿热炉内冶炼成的产品,主要成分为硅元素。近年来,受益于工业硅下游行业发展向好,我国工业硅企业积极扩产,带动工业硅产能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其产能已超过700万吨,同比增长8.51%。据不完全统计,甘肃河西硅业、宁夏宝丰、天合光能、甘肃新玉等多家企业在2024年均有投产计划。如若顺利投产,至2024年底,我国工业硅产能预计突破850万吨,同比增长23.61%。

金属硅又称工业硅,是由硅矿石和碳质还原剂在矿热炉内冶炼成的产品,主要成分为硅元素。近年来,受益于工业硅下游行业发展向好,我国工业硅企业积极扩产,带动工业硅产能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其产能已超过700万吨,同比增长8.51%。据不完全统计,甘肃河西硅业、宁夏宝丰、天合光能、甘肃新玉等多家企业在2024年均有投产计划。如若顺利投产,至2024年底,我国工业硅产能预计突破850万吨,同比增长23.6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工业硅下游市场需求持续释放,近年来,我国工业硅市场供需双旺,产量和需求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硅产量达到375.47万吨,同比增长14.54%;需求量达到360.42万吨,同比增长21.8%。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工业硅下游市场需求持续释放,近年来,我国工业硅市场供需双旺,产量和需求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硅产量达到375.47万吨,同比增长14.54%;需求量达到360.42万吨,同比增长21.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有机硅单体

有机硅单体是制备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以及硅烷偶联剂的原料,由几种基本单体可生产出成千种有机硅产品。有机硅单体主要包括甲基氯硅烷(简称甲基单体)、苯基氯硅烷(简称苯基单体)、甲基乙烯基氯硅烷、乙基三 氯硅烷、丙基三氯硅烷、乙烯基三氯硅烷、γ-氯丙基三氯硅烷和氟硅单体等。其中甲基氯硅烷最重要,其用量占整个单体总量的90%以上,其次是苯基氯硅烷。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内新材料产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机硅单体及应用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

从生产方面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有机硅材料的广泛应用,有机硅国际巨头将中国市场作为必争之地,陶氏杜邦、德国瓦克、美国迈图集团等巨头纷纷将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且在2015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产量和消费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0%,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和消费国。2023年我国有机硅单体产量达到了190.5万吨。

从生产方面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有机硅材料的广泛应用,有机硅国际巨头将中国市场作为必争之地,陶氏杜邦、德国瓦克、美国迈图集团等巨头纷纷将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且在2015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产量和消费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0%,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和消费国。2023年我国有机硅单体产量达到了190.5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行业中游情况

我国硅胶工业起步相对较晚,于1951年才开始相关的研究和工业生产,并到20世纪50年代末初步掌握搅拌床合成甲基单体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国硅胶工业在继续完善搅拌床工艺的同时开展流化床工艺的研发。

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完善工艺、增建和扩建装置,生产形势不断向好。同时,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硅胶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我国硅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目前我国硅胶行业相对成熟,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征表现为行业产品追求更高的质量以及支持基础技术工艺发展,政策聚焦规范生产过程和市场运行。

近年随着需求增长,国内持续扩产,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硅胶产地。有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硅胶产能占全球硅胶产能的比重接近60%,远超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

近年随着需求增长,国内持续扩产,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硅胶产地。有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硅胶产能占全球硅胶产能的比重接近60%,远超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在我国硅胶市场中,产品以有机硅胶为主,占硅胶产量比重约83%;无机硅胶占比仅有17%。其中在有机硅胶产品中,硅橡胶占比最大,占整个硅胶市场比重约56%。

目前在我国硅胶市场中,产品以有机硅胶为主,占硅胶产量比重约83%;无机硅胶占比仅有17%。其中在有机硅胶产品中,硅橡胶占比最大,占整个硅胶市场比重约5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近年来我国有机硅胶产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有机硅胶产量为139万吨,同比增长6.9%。

近年来我国有机硅胶产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有机硅胶产量为139万吨,同比增长6.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行业下游情况

硅胶应用广泛,是现代工业及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高性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纺织、电子电器、交通运输、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新能源、医疗、机械、造纸、日化和个人护理品等领域,几乎所有工业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

目前在硅胶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仍将是硅胶的主要应用领域,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建设、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新兴领域将是有机硅材料未来的市场增长点和突破点之一。未来,受益于硅胶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巨大需求潜力,我国硅胶需求量持续增长。根据预测分析,预计到2029年我国硅胶市场规模为1482亿元,年复合增速约为6%。如下将以建筑业、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为例:

1、建筑业

建筑业指国民经济中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对原有建筑物进行维修活动的物质生产部门。

建筑业是基础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整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总产值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315912亿元,同比增长5.8%。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整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总产值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315912亿元,同比增长5.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智能穿戴设备

智能穿戴设备是指综合运用各类识别、连接、传感和云服务等交互及储存技术,以代替手持设备或其他器械,实现用户互动交互、生活娱乐、人体监测等功能的新型日常穿戴移动智能终端。根据穿戴部位的不同,可将智能穿戴设备分为智能手表类、智能手环类、智能眼镜头盔类、智能服装类和智能鞋类等。

近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的性能和功能不断提升,以及政府对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智能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数据显示,2017-2022年我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由212.6亿元增长至812.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5.0%。估计2023年我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在934.7亿元左右。

近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的性能和功能不断提升,以及政府对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智能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数据显示,2017-2022年我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由212.6亿元增长至812.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5.0%。估计2023年我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在934.7亿元左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022年由于局部疫情反复、消费情绪回落以及行业升级瓶颈等多方面原因,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3亿台。估计2023年我国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将缓增至1.5亿台。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2022年由于局部疫情反复、消费情绪回落以及行业升级瓶颈等多方面原因,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3亿台。估计2023年我国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将缓增至1.5亿台。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3D打印

3D打印(3DP)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又称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3D打印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2年已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52.42%。3D打印设备产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达到278.9万台,增长36.2%;2024年第一季度,其产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40.6%,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我国3D打印行业渗透率仍然较低,不足1%,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未来,随着3D打印行业渗透率提高和应用领域拓展,其市场规模或将持续扩大,到2025年有望突破600亿元,行业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3D打印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2年已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52.42%。3D打印设备产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达到278.9万台,增长36.2%;2024年第一季度,其产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40.6%,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我国3D打印行业渗透率仍然较低,不足1%,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未来,随着3D打印行业渗透率提高和应用领域拓展,其市场规模或将持续扩大,到2025年有望突破600亿元,行业发展潜力大。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碳酸二甲酯产能快速扩张 价格整体呈现低位震荡态势

我国碳酸二甲酯产能快速扩张 价格整体呈现低位震荡态势

目前,我国碳酸二甲酯下游消费以电解液溶剂和聚碳酸酯为主,2023年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以及聚碳酸酯产能产量上升,我国碳酸二甲酯产能快速扩张,2019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9.72%。同时其产量也在不断上升,2019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51%。

2025年01月02日
润滑油添加剂行业现状分析:美国为最大市场 中国供需向好前景广阔

润滑油添加剂行业现状分析:美国为最大市场 中国供需向好前景广阔

从供给端看,目前国产润滑油添加剂产能 与外企在华产能已基本持平,随着润滑油产业链向亚太市场转移,国内润滑油添加剂企业获得更多成长空间:我国润滑油添加剂逐渐打破垄断,国产替代进程加快,甚至在出口市场也不断进取。

2025年01月02日
我国丁辛醇市场供需两旺 行业产能持续扩张 产量与消费量整体不断增长

我国丁辛醇市场供需两旺 行业产能持续扩张 产量与消费量整体不断增长

近年来,我国丁辛醇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格局。从供给端来看,受益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原料丙烯供应较为充足,叠加前期辛醇行业景气度较高,高盈利以及高进口依存度的影响,我国丁辛醇产能呈现扩张状态,产量总体上也呈增长趋势。从需求端来看,2019-2023年我国丁辛醇的实际消费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2025年01月02日
受需求端负反馈等影响我国增塑剂市场价格小幅下跌 DOTP、DOP是当前主流产品

受需求端负反馈等影响我国增塑剂市场价格小幅下跌 DOTP、DOP是当前主流产品

增塑剂是世界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塑料助剂之一。进入2022年,受需求端负反馈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增塑剂市场规模呈现小幅下滑态势,市场价格出现下滑态势。目前在市场上,以DOTP、DOP为主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使用最普遍的增塑剂,占比为88%左右。

2025年01月02日
我国涂料行业出口量增长且对外贸易呈现逆差状态 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涂料行业出口量增长且对外贸易呈现逆差状态 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涂料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格局分散,且行业头部格局依然为外资所把持。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涂料行业CR10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由2019年的15.22%增长至2023年的21.58%,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但集中度提升空间仍然大。从企业来看,2023年我国涂料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的企业均为外资企业,分别是立邦(

2024年12月31日
我国氰化物行业市场需求总体增长 但供应商相对较少 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我国氰化物行业市场需求总体增长 但供应商相对较少 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但是由于氰化物属于剧毒化学品,行业准入门槛高,监管非常严格,扩建新产线受到较多限制,我国生产厂商供应商相对较少,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按照氰化钠 100%折算产能在 5 万吨/年以上的企业共 5 家,其中仅河北诚信集团有限公司与安徽曙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固体氰化钠产能达到 5 万吨/年。

2024年12月3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