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光纤激光器行业分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激光焊接领域发展潜力大

1、光纤激光器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光纤激光器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光纤激光器指用掺稀土元素玻璃光纤作为增益介质的激光器,与其它类型的激光器一样,光纤激光器由激光工作物质(增益光纤)、泵浦系统和光学谐振腔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泵浦源发出的泵浦光通过一面反射镜耦合进入增益介质中,通过增益介质转换为高功率高亮度的信号激光,形成稳定的激光输出。

光纤激光器一般使用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泵浦源,但其激光束质量大大优于半导体激光器,且具有电光转换效率高、光束质量好、散热性好、性能稳定、结构紧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加工、科学研究等领域,已成为激光技术发展主流方向和激光产业应用主力军。

2、我国光纤激光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4年将超过140亿

随着国内光纤激光器企业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国产光纤激光器功率和性能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由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替代进口、再到出口的转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135.9亿元,预计2024年将会增长到145.3亿元,同比增长6.9%。

随着国内光纤激光器企业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国产光纤激光器功率和性能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由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替代进口、再到出口的转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135.9亿元,预计2024年将会增长到145.3亿元,同比增长6.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光纤激光器应用领域众多,其中激光焊接发展潜力大

我国光纤激光器应用领域众多,其中激光切割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占比35.2%,其次是激光焊接,应用占比17.5%,并且随着光纤激光器在高反材料焊接方面的技术革新和制造成本的降低,光纤激光器在激光焊接领域发展潜力大。

我国光纤激光器应用领域众多,其中激光切割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占比35.2%,其次是激光焊接,应用占比17.5%,并且随着光纤激光器在高反材料焊接方面的技术革新和制造成本的降低,光纤激光器在激光焊接领域发展潜力大。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具体从焊接领域来看,随着国内激光应用技术持续进步,汽车、家电、机械等终端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对激光焊接设备的需求也随之上升,而光纤激光器能解决一些高反材料的焊接难点,在激光焊接领域应用逐渐增多。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焊接用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为21.8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45.9亿元,2022-2027年的复合增长率16.1%。

具体从焊接领域来看,随着国内激光应用技术持续进步,汽车、家电、机械等终端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对激光焊接设备的需求也随之上升,而光纤激光器能解决一些高反材料的焊接难点,在激光焊接领域应用逐渐增多。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焊接用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为21.8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45.9亿元,2022-2027年的复合增长率16.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激光焊接相比传统焊接的优势

焊接方式

热影响

热变形

焊缝质量

是否需要焊料

焊接环境

激光焊接

较小

较小

较好

无需求

电阻焊

较大

较大

一般

电极钎焊

一般

一般

一般

整体加温

氩弧焊

较大

较大

一般

需电极

等离子焊

一般

一般

一般

需电极

超声波焊接

较大

较大

一般

无需求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光纤激光焊接在汽车制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新兴应用领域渗透率持续提升。例如,在汽车领域,由于光纤激光焊接具有优质的外观和良好的密封性,焊接强度和在潮湿环境下的使用寿命显著提升。在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光纤激光焊接的应用不断增加,包括车身底板、侧围车架、车顶、车门及车身总成,以及大型车身覆盖件的焊装等。在动力电池领域,可利用光纤激光进行焊接的部位众多,包括极耳、连接片、封口、汇流排、PACK模组、防爆阀等。因此,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高速发展为光纤激光器带来增长机遇。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387.7GWh,同比增长31.6%。

同时,光纤激光焊接在汽车制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新兴应用领域渗透率持续提升。例如,在汽车领域,由于光纤激光焊接具有优质的外观和良好的密封性,焊接强度和在潮湿环境下的使用寿命显著提升。在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光纤激光焊接的应用不断增加,包括车身底板、侧围车架、车顶、车门及车身总成,以及大型车身覆盖件的焊装等。在动力电池领域,可利用光纤激光进行焊接的部位众多,包括极耳、连接片、封口、汇流排、PACK模组、防爆阀等。因此,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高速发展为光纤激光器带来增长机遇。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387.7GWh,同比增长31.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类似,二者技术和应用逐渐交叉融合,储能电池也成为光纤激光焊接应用快速扩张的领域之一。新型储能作为实现工商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数据显示,2020-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由3.3GW增长至13.1GW;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末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

并且,各省陆续出台“十四五”规划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的应用,旨在推动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同时助推储能行业高速发展。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截至2023年12.31日,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型储能装机规划同为6GW,其中山西省、甘肃省和青海省新能源装机占比普遍高于40%。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带动光纤激光器市场需求持续提升。(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技术演进 全球航空电子市场迸发活力 中国表现突出 逐渐打破海外垄断

技术演进 全球航空电子市场迸发活力 中国表现突出 逐渐打破海外垄断

中国作为航空工业主要市场之一,航空电子系统市场表现突出,其中光电系统占比较大。随着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及C919航电系统国产化率提升,中国正逐渐打破海外垄断,未来全球航空电子竞争格局或发生变化。

2025年04月06日
全球IGBT行业:中国IGBT产量增多但国产市占率仍较低 海外厂商主导地位突出

全球IGBT行业:中国IGBT产量增多但国产市占率仍较低 海外厂商主导地位突出

在技术进步及市场需求推动下,全球IGBT市场持续扩大。从国内市场看,近年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IGBT产量快速提升,但整体自给率水平仍相对较低。新能源汽车 IGBT 的价值分布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其成本与车型定位、系统功率需求深度绑定。

2025年04月06日
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起步晚、发展快 下游智能化需求+端侧AI提速带来巨大增长潜力

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起步晚、发展快 下游智能化需求+端侧AI提速带来巨大增长潜力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浪潮兴起,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智能控制器作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物件,开始渗透进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推动市场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约3.42万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估计2024年,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将在3.87万亿元。

2025年04月04日
我国射频 SoC 芯片行业应用终端需求强劲 未来市场增量大 低功耗与高性能要求不断提升

我国射频 SoC 芯片行业应用终端需求强劲 未来市场增量大 低功耗与高性能要求不断提升

随着AI、5G连接和边缘计算时代逐渐来临,SoC继续演变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处理要求。AI技术成为SoC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边缘设备提供了更强大的智能处理能力。当下AI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工具,正与各行各业深度结合,赋能产业发展,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新兴行业中,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是行业智能化的重要推手。而

2025年04月0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分析功率半导体行业需求现状 中低端车型提振市场需求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分析功率半导体行业需求现状 中低端车型提振市场需求

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为IGBT市场带来广阔的应用空间。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产量和销量不断上升,2024年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分别34.4%和35.5%。另外一方面,随着新能源电动智能化趋势不断加深,IGBT作为汽车电控气筒的核心部件,将随着新能源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射频前端芯片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整体扩大 5G卫星手机等带来新增量机遇

我国射频前端芯片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整体扩大 5G卫星手机等带来新增量机遇

随着通信制式不断演进,智能手机需同时兼容2G、3G、4G和5G,手机需要支持的通信频段增多,可同时通信的信道增多,带宽变大,手机射频器件用量大幅提升。根据数据,2022年,全球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规模177亿美元,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到247亿美元,2022-2028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7%。

2025年03月3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