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碳酸酯概述及产业链图解
聚碳酸酯(英文简称PC)又称PC塑料,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优异的抗冲击能力、耐蠕变性、尺寸稳定性、耐热性、低吸水率、无毒性、优良的介电性能以及良好的透明性,使得其成为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产品,同时也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4-2031年)》显示,从产业链看,聚碳酸酯上游为双酚A、光气、DMC(碳酸二甲酯)等原材料;中游为聚碳酸酯生产,其生产工艺包括界面光气缩聚法和酯交换缩聚法两大类;下游为应用领域,其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板材/片材/薄膜、汽车等行业。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聚碳酸酯供应市场情况
我国聚碳酸酯研发开始于1958年,并于196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但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在此后40年内,我国始终没有万吨级别的聚碳酸酯生产项目投产,仅有少数企业生产规模达到千吨级,行业发展较为缓慢;自2005年起,科思创、帝人等大型跨国企业陆续在我国投资建厂,使得国内聚碳酸酯产能得到较快增长,但自主产能较少。
2015年,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新建的10万吨/年生产装置投产,改写了国内无万吨级以上自主技术聚碳酸酯生产装置的历史;其后,鲁西化工等本土企业万吨级别的聚碳酸酯生产装置也相继建成投产,推动着聚碳酸酯行业进入产能扩张期,产能由2018年的120.5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348万吨,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光学级、医疗级等高端聚碳酸酯产能欠缺。同时,伴随着聚碳酸酯产能扩张,其产量也在不断增长,由2018年的74.5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214万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地区来看,目前我国聚碳酸酯产能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2023年占比超过60%;其次是华北地区,占比超过1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聚碳酸酯需求市场情况
从下游来看,电子电器为我国聚碳酸酯下游第一大需求领域,近年来占比超过30%,2023年达到34.88%;其次为板材/片材/薄膜,近年来占比在22%左右,2023年达到22.06%;第三大需求领域为汽车,2023年占比达到15%。在电子电器、汽车等下游市场推动下,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表观需求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由2018年的190.26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281.81万吨。当前,我国聚碳酸酯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国内供应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仍需要依靠进口补充。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未来,我国聚碳酸酯市场需求预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一是汽车轻量化利好车用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增长。随着我国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和汽车电动化的不断推进,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2025年、2030年整车质量比2015年分别减重10%、20%、35%。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抗冲击强度、易于模具加工,与传统材料如高速钢、铝合金、玻璃等相比,将大幅减少汽车重量。随着汽车轻量化目标不断推进,聚碳酸酯行业也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和市场需求。
二是随着3C电子产品向便携化、轻薄化、高性能、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对材料要求逐渐提高,需要更轻、更强、更耐高温的塑料材料。聚碳酸酯各方面性能优越,已成为3C电子产品首选材料之一。未来,随着3C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和升级,将持续为聚碳酸酯行业发展注入动力,带动其市场需求增长。三是相比传统塑料,聚碳酸酯可回收性和环境友好性较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聚碳酸酯将迎来更多替代需求。
四、聚碳酸酯进出口情况
2020年-2023年,随着聚碳酸酯产能产量不断增长,其市场供不应求现象已得到持续缓解,进口量和净进口量呈现逐年下滑态势,2023年分别下降至104.04万吨和67.81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4.94%和38.1%。进口额和贸易逆差额则自2021年起逐年下降,2023年分别下降至172.86亿元和111.0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5.15%和45.7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出口方面,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出口规模远小于出口规模,且出口量始终维持在20万吨以上,2023年达到36.23万吨,同比增长24.67%;出口额则达到61.79亿元,同比下降0.1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