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是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新能源等行业。相比于传统的工业设备,工业机器人有众多的优势,比如机器人具有易用性、智能化水平高、生产效率及安全性高、易于管理且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使得它们可以在高危环境下进行作业。
一、工业机器人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1.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
我国自2001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整体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15年的80091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76863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2016年的54338元上升至2022年的86933元。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不足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下,倒逼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催生了对工业机器人的大量需求。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2.政策推动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4-2031年)》显示,为了加快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应用,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如《“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面向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21年12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 |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 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研发智能立/卧式五轴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精度数控磨床等工作母机;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半导体(洁净)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 |
2021年12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五部门 |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 面向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
2023年1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 |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 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
2023年1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加强面向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和应用,主要包括适应新能源需求的电力电子、柔性电子、传感物联、智慧能源信息系统及有关的先进计算、工业软件、传输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适配性技术及产品。 |
2023年8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七部门 | 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 |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重大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农机装备、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等“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制药装备、工业机器人等的需求。 |
2024年1月 | 交通运输部 | 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 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迭代升级,推进智能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群组应用,发布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技术和设备典型案例。 |
2024年3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 | 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 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制造业升级和技术带动
一方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迈进。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一环,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也将带动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不断进步,其与工业机器人的融合不断深入,使得工业机器人更加智能、便捷和好用。同时,伴随着这些技术不断升级,工业机器人可应用的场景也将越来越多。此外,随着新能源行业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也拓展至光伏、储能、锂电等新兴领域,随着“双碳”战略不断推进,也将给工业机器人行业带来更多市场需求。
二、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全球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于1959年,而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探索和研发;1982年,时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的蒋新松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其后,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相继被研制出来,并逐渐实现商业化应用;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升级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从2018年开始,其产量一直稳居全球第一;至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达到53.6%,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
具体来看,2016年-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逐年增长,2022年达到44.31万台,同比增长21.1%;2022年其产量出现些许下滑,达到42.95万台,同比下降3.1%;但到了2024年上半年,其产量又恢复增长,达到28.32万台,较2022年同期同比增长27.5%,呈现出良好的回升势头。销量方面,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整体保持增长增长态势,2023年达到31.6万台,同比增长4.2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GGII、观研天下整理
三、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情况
由于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早期,其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ABB(瑞士)、库卡(德国)、发那科(日本)和安川电机(日本)等外资企业垄断,2013年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不足25%。但在利好政策推动下,随着国产替代的进行,埃斯顿、汇川技术、新松机器人、景业智能、亿嘉和等本土品牌逐渐崛起,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和创新实力,国产工业机器人竞争力显著提升,至2023年其市场份额已经上升至52.45%,在销量上首次超越外资企业。其中协作机器人已基本实现国产化,2023年国产市场份额达到89.04%。
数据来源:GGII、观研天下整理
按照业务规模,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呈现梯队化竞争格局。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企业是ABB、库卡、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四大家族”,其入局时间早,技术相对成熟,且产品品类相对较多;位于第二梯队的企业是埃斯顿、汇川技术、新松机器人等,具备较强综合实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位于第三梯队的企业以广州数控、景业智能、凯尔达等为代表,成长潜力较强。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