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榨菜行业现状分析:产品包装化率及价值量提升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清晰

近年来,我国榨菜行业需求量增速有所放缓,但产品包装化率持续提升,其市场价值量也随之上升。在竞争方面,我国榨菜行业竞争格局较为清晰,一超多强格局稳定,涪陵榨菜稳居龙头地位。

1、我国榨菜行业需求量增速放缓,但包装化率持续提升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榨菜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24-2031年)》显示,榨菜以青菜头为原料,经过脱水、加盐腌制后再经后熟而成的一种半干态并伴有轻微乳酸发酵的腌制蔬菜制品。榨菜1898年起源于涪陵城西邱寿安家,因其爽脆鲜香、用途多样、营养丰富及方便烹调等特点,成为广大民众重要的佐餐食品。

榨菜主要应用于下饭/馒头、煲汤/做菜、休闲零食等主食场景,近年在烹饪、休闲零食等场景持续渗透。根据数据显示,下饭/就馒头在榨菜行业应用份额占比65.1%。

榨菜主要应用于下饭/馒头、煲汤/做菜、休闲零食等主食场景,近年在烹饪、休闲零食等场景持续渗透。根据数据显示,下饭/就馒头在榨菜行业应用份额占比65.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近年来,我国榨菜行业需求量稳定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榨菜行业销量约85.9万吨,2019-2023年CAGR约1.18%。与此同时,伴随着需求升级、场景拓宽驱动榨菜包装化率持续提升,从2008年58%提升至2019年的2/3,对应同期销量CAGR约6.27%。

近年来,我国榨菜行业需求量稳定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榨菜行业销量约85.9万吨,2019-2023年CAGR约1.18%。与此同时,伴随着需求升级、场景拓宽驱动榨菜包装化率持续提升,从2008年58%提升至2019年的2/3,对应同期销量CAGR约6.2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榨菜市场价值量提升

而随着需求量持续上升,基于榨菜行业价值提升,近几年经历了多次提价。以涪陵榨菜为例,平均1-2年对榨菜品类进行一轮调价,平时通过调规格、配额间接提吨价,原料价格高位期则直接提价。

涪陵榨菜提价历程

价格

年份

月份

提价方式

具体内容

提价幅度

1

2008

直提&升规格提价

同规格提价(0.350.5/70g)后,推出新规格产品1/100g

40%

2009

直接提价

出厂价格提升10%

10%

2010

直接提价

出厂价格提升8%

8%

2012

缩规格提价

产品规格从100g缩减为80g

25%

2013

Q1

缩规格提价

产品规格从80g缩减为70g

14%

2014

缩规格提价

产品规格从70g缩减为60g

17%

1.5

2015

升规格提价

广东市场试验,主力产品价格由1/60g1.5/88g

2%

2016

升规格提价

全国跟进,1/60g1.5/88g

2%

7

直接提价

商超渠道中11个单品到各城市口岸价格提升

8%-12%

2

2017

2

直接提价

非商超渠道中80/88g榨菜9个主力单品到各城市口岸价格提升至2

15-17%

11

缩规格提价

单价不变,将88g脆口榨菜产品缩减为80g,175g装缩减为150g

10-16.7%

2018

10

直接提价

80g鲜脆菜丝等7个单品到各城市口岸价格提升10%

10%

2020

6

缩规格提价

流通渠道主力产品规格由80g调整为70g

14%

H2

缩规格提价

脆口产品由150g缩减为130g,商超产品直接提价

15%

2.5

2021

11

直接提价

各品类上调幅度为3%-19%不等;推出888/900g五年沉香礼盒装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榨菜行业竞争格局清晰,一超多强格局稳定

在市场竞争方面,由于进入门槛低,我国榨菜行业内小型企业居多,但竞争格局清晰,一超多强格局稳定,涪陵榨菜占据超50%以上份额。

我国榨菜行业主要企业及产品简介

公司

成立时间

产地

主要品牌

产品定位

主销区域

竞争优势/经营特点

榨菜份额变化

涪陵榨菜

1989

重庆涪陵为主眉山为辅

乌江

高端

面向全国

唯一上市榨企,产能规模、品牌力、全渠道运作、产品定位、产区优势等遥遥领先

200821.28%201936.41%2010年华南市占率90%+

鱼泉榨菜

1988

重庆万州

鱼泉

中端&性价比

川渝&北京

产区优势、品牌认知度高、渠道粘性强;深耕榨菜等农副产品,精品产能5+万吨;经营稳定,扩张意愿不高

20089.56%201911.5%

六必居

/

北京

六必居

中端

北京&周边区城

历史悠久,品牌认知度高,产品以特色酱菜为主

20086.19%20199.58%

饭扫光(原名高福记)

2000

四川郫县成都

饭扫光等

中端&性价比

四川&周边区城

四川市场品牌势能高,主品类系菌菇、笋类等下饭菜、拌饭酱,榨菜为产品矩阵补充,持续向全国扩张

20084.4%20199%

味聚特

2004

四川眉山

味聚特

中端&高端

四川&周边区域

产区优势,产品品质高(低盐少添加),经营相对稳定

20084.72%20195.75%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榨菜行业现状分析:产品包装化率及价值量提升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清晰

我国榨菜行业现状分析:产品包装化率及价值量提升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清晰

榨菜主要应用于下饭/馒头、煲汤/做菜、休闲零食等主食场景,近年在烹饪、休闲零食等场景持续渗透。根据数据显示,下饭/就馒头在榨菜行业应用份额占比65.1%。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燕窝行业现状:溯源燕窝市场占比提升且消费规模扩容 企业竞争或愈发激烈

我国燕窝行业现状:溯源燕窝市场占比提升且消费规模扩容 企业竞争或愈发激烈

具体从消费规模来看,按零售额计,我国溯源燕窝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人民币25亿元增长至2022年178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536亿元,2022-2027年CAGR将达到24.7%;非溯源燕窝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252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385亿元。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调味酱产销量稳定增长 行业区域化、单品天花板特征显著 市场整体高度分散

我国调味酱产销量稳定增长 行业区域化、单品天花板特征显著 市场整体高度分散

调味酱作为日常烹饪的必需品,其市场需求量及产量表现出高度稳定性。2015-2023年,我国调味酱产量由361.49万吨增长至444.38万吨,我国调味酱需求量由225万吨增长至313.35万吨。

2024年11月14日
多重利好下我国西式糕点行业市场规模及消费额均稳增 企业则多元化竞争

多重利好下我国西式糕点行业市场规模及消费额均稳增 企业则多元化竞争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西式糕点消费场景不断拓展,已从最初的节日庆典专属,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再加上“她经济”消费潜力释放、电商平台、物流等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等利好因素推动下,我国西式糕点市场规模不断扩容,人均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额持续增长。从竞争来看,我国西式糕点行业细分市场较

2024年11月13日
消费韧性强大 我国酸辣粉正处于风口阶段 竞争逐渐激烈但头部品牌尚未完全掌控市场

消费韧性强大 我国酸辣粉正处于风口阶段 竞争逐渐激烈但头部品牌尚未完全掌控市场

酸辣粉作为一种小吃,在我国大行其道,并显示出强大的消费韧性。数据显示,2015-2022年我国酸辣粉行业市场规模从2.31亿元增长至15.83亿元。估计2023年我国酸辣粉行业市场规模在19.06亿元左右。

2024年11月09日
我国酱油行业分析:市场处于供过于求局面 厂商掘金产品创新、多元化

我国酱油行业分析:市场处于供过于求局面 厂商掘金产品创新、多元化

虽然受疫情影响,对餐饮端酱油需求产生一定冲击,但由于酱油具有高频、刚需、大基数等特点,行业市场规模稳中有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达5133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5925亿元。

2024年11月07日
“减盐”等因素影响下我国食用盐需求增长乏力 贸易顺差额则呈扩大态势

“减盐”等因素影响下我国食用盐需求增长乏力 贸易顺差额则呈扩大态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均提出到2030年,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则提出到2025年,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克)下降15%。

2024年11月01日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现状分析:品类多元化发展 竞争加剧下企业“多条腿”谋发展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现状分析:品类多元化发展 竞争加剧下企业“多条腿”谋发展

目前我国速冻食品整个行业已迈入发展高速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至2022年底,我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已强势突破1688亿元大关。而这一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攀升,至2025年有望达到2131亿元,充分印证了行业的高增长潜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

2024年10月3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