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酸乙烯酯下游消费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应用终端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行业。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我国碳酸乙烯酯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产能产量也大幅上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碳酸乙烯酯消费国和生产国。此外,我国碳酸乙烯酯产能分布较为集中,2022年CR6接近80%,其中浙江石化以26.06%的占比位居国内第一。
1.碳酸乙烯酯概述及产业链图解
碳酸乙烯酯(E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溶剂和合成中间体,对多种气体和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且离子迁移阻力低,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能,此外还具有高沸点、低毒性、无臭等优点。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碳酸乙烯酯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碳酸乙烯酯生产工艺多样,主要有光气法、酯交换法、卤代醇法,环氧乙烷、乙烯与二氧化碳加成法和尿素醇解法等。因此其上游原材料种类较多,包括乙二醇、光气、碳酸二乙酯、氯乙醇、碳酸氢钠、环氧乙烷、乙烯、尿素等。从下游来看,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碳酸乙烯酯主要用作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和添加剂;在润滑油(脂)领域,其可用作生产润滑油(脂)的活性中间体;此外,其还可用作合成呋喃唑酮的原料、水玻璃系浆料、纤维整理剂、DMC(碳酸二甲酯)等。从应用终端来看,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储能、医药、农机、工业等行业。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蓬勃发展为碳酸乙烯酯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数据显示,2022年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在我国碳酸乙烯酯下游消费中占比约53%,DMC(主要下游消费端是聚碳酸酯和电解液)和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等其他用途占比约47%。由此可见,我国碳酸乙烯酯下游消费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应用终端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行业。
数据来源:化工智库、观研天下整理
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政策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产量和销量不断攀升,2023年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3%和37.87%。另一方面,在政策、技术与资本的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储能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以电化学储能为例,近年来我国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达到19.7GW,同比增长超过200%。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90%。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观研天下整理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我国锂离子电池和电解液企业加速扩产,出货规模不断扩大,对于碳酸乙烯酯的需求也在持续上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和电解液出货量分别达到887.4GWh和113.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29%和27.72%。
数据来源:EVTank、观研天下整理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蓬勃发展为碳酸乙烯酯市场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据悉,2022年我国碳酸乙烯酯表观消费量上升至45万吨,预计到2027年增长至18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GAGR)达到32.96%。此外,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碳酸乙烯酯消费市场,2022年其表观消费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达到80%。
数据来源:化工智库、观研天下整理
3.碳酸乙烯产能产量大幅增长,浙江石化产能占比最大
受益于下游的高景气度,近年来我国碳酸乙烯酯生产企业积极扩能扩产,行业产能大幅增长,由2018年的10.4万吨上升至2022年的76.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4.79%。同时,其产量也在上升,由2018年的7.4万吨上升至2022年的5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1.23%。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碳酸乙烯酯生产国,产能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占比达到91.31%。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双轮驱动下,预计我国碳酸乙烯酯产能和产量还将继续上升。据“化工智库”不完全统计,预计到2027年其产能和产量分别有望达到330万吨和21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3.89%和33.24%。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化工智库、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我国碳酸乙烯酯产能分布较为集中,2022年前六大企业产能合计占比接近80%。其中,浙江石化的碳酸乙烯酯产能位居国内首位,达到20万吨,占比26.06%;其次是胜华新材料和山东海科,分别达到16.6万吨和11.5万吨,分别占比21.64%和14.99%。
数据来源:化工智库、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