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盐化工主要产品产量整体上升 行业逐步向绿色低碳、精细化方向转型

盐化工产业是我国四大化工产业之一,产业链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环节。原盐是盐化工的源头,包括井矿盐、海盐和湖盐。我国盐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原盐生产国,具有分布范围广、种类较多等优势,为盐化工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其中纯碱和烧碱是我国盐化工核心产品之一,近年来产量均呈现整体上升态势。同时,我国盐化工行业正逐渐向绿色低碳、精细化方向转型,以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

1.盐化工行业概述

盐化工是指利用盐或盐卤资源,通过一系列化学方法加工成多种含钠化学品及其他氯加工产品的过程‌。盐化工行业产业链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环节,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制盐业、无机碱(两碱)工业和以氯、溴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包括烧碱、纯碱、氯气、氢气、氯化铵等。其中,制盐业是盐化工的基础,氯碱工业和纯碱工业是盐化工的主体,而精细化工则是盐化工的发展方向。

盐化工是指利用盐或盐卤资源,通过一系列化学方法加工成多种含钠化学品及其他氯加工产品的过程‌。盐化工行业产业链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环节,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制盐业、无机碱(两碱)工业和以氯、溴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包括烧碱、纯碱、氯气、氢气、氯化铵等。其中,制盐业是盐化工的基础,氯碱工业和纯碱工业是盐化工的主体,而精细化工则是盐化工的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原盐产能产量整体上升为盐化工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原盐是盐化工产业的核心原料,也是盐化工的源头,是指只经过初步晒制或熬制的盐,包括井矿盐、海盐和湖盐。我国盐资源丰富,目前探明的盐矿储量3824亿吨,资源量在6.2万亿吨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原盐生产国,具有分布范围广、种类较多等优势。近年来,我国原盐产能和产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分别达到12425万吨和1033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01%和5.68%,为盐化工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原盐是盐化工产业的核心原料,也是盐化工的源头,是指只经过初步晒制或熬制的盐,包括井矿盐、海盐和湖盐。我国盐资源丰富,目前探明的盐矿储量3824亿吨,资源量在6.2万亿吨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原盐生产国,具有分布范围广、种类较多等优势。近年来,我国原盐产能和产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分别达到12425万吨和1033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01%和5.68%,为盐化工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据来源:中国盐业年鉴2021、中国盐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盐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总体上升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其中,纯碱和烧碱同为“三酸两碱”中的两碱,是我国盐化工核心产品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化工原材料,应用终端涉及基建、地产、交通运输、电力、冶金、食品、纺织、国防、医药等国民经济众多领域。

纯碱:

纯碱被誉为“工业之母,主要用于生产玻璃(浮法玻璃、光伏玻璃、日用玻璃等)、小苏打、硅酸盐及碳酸锂等产品。在“双碳”战略目标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锂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为纯碱行业带来更多需求和机遇,也推动着盐化工行业产业链条延伸到新能源领域。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纯碱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其产量呈现整体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3262.4万吨,同比增长11.72%。

纯碱被誉为“工业之母,主要用于生产玻璃(浮法玻璃、光伏玻璃、日用玻璃等)、小苏打、硅酸盐及碳酸锂等产品。在“双碳”战略目标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锂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为纯碱行业带来更多需求和机遇,也推动着盐化工行业产业链条延伸到新能源领域。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纯碱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其产量呈现整体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3262.4万吨,同比增长11.7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烧碱:

烧碱即氢氧化钠,也称为苛性钠、火碱,可以用作酸中和剂、配合掩蔽剂、沉淀剂、显色剂、皂化剂、去皮剂、洗涤剂等使用,被广泛应用于‌氧化铝、化工、造纸、印染/化纤、水处理、锂电等领域。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烧碱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在氧化铝、造纸、锂电等下游市场带动下,我国烧碱(折100%)产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达到4101.4万吨,同比增长3.04%。

烧碱即氢氧化钠,也称为苛性钠、火碱,可以用作酸中和剂、配合掩蔽剂、沉淀剂、显色剂、皂化剂、去皮剂、洗涤剂等使用,被广泛应用于‌氧化铝、化工、造纸、印染/化纤、水处理、锂电等领域。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烧碱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在氧化铝、造纸、锂电等下游市场带动下,我国烧碱(折100%)产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达到4101.4万吨,同比增长3.0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4.盐化工行业逐渐向绿色低碳、精细化方向发展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盐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盐化工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对水、电等能源消耗量较大,同时化工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下,盐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同时,我国相继发布《“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推动盐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提出到 2025 年,烧碱和纯碱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分别达到40%和50%,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我国盐化工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1年10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 “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 到 2025 年,清洁生产推行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全面推行;工业能效、水效较 2020 年大幅提升,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6000 万亩。
2021年11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推动重化工业减量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项目应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2022年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 发布《烧碱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和《纯碱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提出到 2025 年,烧碱和纯碱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分别达到40%和50%,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2022年3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 “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进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加大含盐、高氨氮等废水治理力度,推进氨碱法生产纯碱废渣、废液的环保整治,提升废催化剂、废酸、废盐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推进(聚)氯乙烯生产无汞化。
2022年7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2023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发布《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的通知 对拟建、在建项目,应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对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的存量项目,鼓励加强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应用,引导企业应改尽改、应提尽提,带动全行业加大节能降碳改造力度,提升整体能效水平。烧碱、纯碱、电石、平板玻璃等25个领域,原则上应在2025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2023年8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 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污染物排放限额标准,瞄准能效标杆和环保绩效分级A级水平,推进炼油、乙烯、对二甲苯、甲醇、合成氨、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纯碱、聚氯乙烯、精对苯二甲酸等行业加大节能、减污、降碳改造力度。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双碳”战略目标和政策推动以及下游市场需求变化,我国盐化工产业链正在步入一个新的调整和发展期,逐渐向下游安全环保、高附加值、低耗能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以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据悉,目前我国纯碱工业主要精细化工产品包括硼砂(四硼酸钠)、三聚磷酸钠等;氯碱工业则包括光气系列产品(光气、双光气、三光气)、甲烷氯化物(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合氯中间体((氯苯和硝基氯苯、氯乙酸、氯化苄、氯乙酰氯、氯化亚砜)等;其他精细化工产品还包括溴化钠、溴化钾等。

此外,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发布《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在“产业延链工程”中明确提出石化、煤化工、盐(矿)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方向。其中在盐(矿)化工行业重点加强氟、硅、磷等矿产资源的高值利用,发展超净高纯氢氟酸,特种含氟单体,第四代含氟制冷剂等含氟化学品,高品质氟树脂、高性能氟橡胶等含氟新材料;新型有机硅单体以及高性能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先进硅材料;磷系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含磷阻燃剂、增塑剂、净水剂、医药农药中间体、黑磷基材料等高附加值含磷化学品。该政策的发布为盐化工行业未来3年向精细化工产品方向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有利于推动盐化工行业加速向精细化工延伸。(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电解液添加剂出货量排全球第一 VC、FEC等成膜类应用量大 新型产品需求将增多

我国电解液添加剂出货量排全球第一 VC、FEC等成膜类应用量大 新型产品需求将增多

随着锂电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下游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锂电池对安全性、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高电压、长循环等性能要求持续提升,对电解液添加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成膜、导电、阻燃、过充保护、改善低温性能方面的添加剂的需求量将会逐步增加。

2024年12月26日
我国白油行业发展现状:产能稳增且以工业级为主 高端白油发展潜力较大

我国白油行业发展现状:产能稳增且以工业级为主 高端白油发展潜力较大

2020-2023年我国白油产能持续上升,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47%。其中,工业级白油产能占比超过80%,而高端白油占比较小。从产量来看,受消费税、下游需求不足和原油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2024年1-10月我国工业白油产量下滑,但高端白油产量却呈现上升态势。供需方面,目前我国白油市场存在结构性供需问题,主要表现为工

2024年12月25日
智能制造趋势下我国物料自动化处理将迎黄金期 锂电池、精细化工是重要应用领域

智能制造趋势下我国物料自动化处理将迎黄金期 锂电池、精细化工是重要应用领域

当下,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制造业对于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这一趋势不仅为物料自动化处理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其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而在下游智能制造需求激增与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物料自动化处理行业有望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024年12月25日
我国无机阻燃剂行业:下游市场空间大具有较好成长性 超细氢氧化铝是主流种类

我国无机阻燃剂行业:下游市场空间大具有较好成长性 超细氢氧化铝是主流种类

无机阻燃剂作为阻燃剂的一种,具有低毒或无毒、低腐蚀性或无腐蚀性、低腐蚀等特点,基本符合环保发展要求,未来或将成为市场主要追求。当前,无机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各类电线电缆、高端保温材料、覆铜板等领域。这些下游市场空间较大且均具有较好的成长性。目前超细氢氧化铝阻燃剂是市场中的典型代表和主流种类……

2024年12月24日
白炭黑行业:轮胎需求增多及生产绿色化带来增长机遇 产能提升但仍以低端为主

白炭黑行业:轮胎需求增多及生产绿色化带来增长机遇 产能提升但仍以低端为主

白炭黑即沉淀法二氧化硅,其成本较低,生产流程易于控制,价格优势明显,在国内二氧化硅市场占据主导,市场占比达90%以上。白炭黑广泛应用于轮胎、鞋类、硅橡胶、饲料、涂料、口腔护理、医药等行业,其中轮胎为最大下游市场,2022年占比达35.14%。

2024年12月23日
终端需求疲弱下我国陶瓷墨水领先厂商出海寻求新突破 国瓷材料占绝对主导地位

终端需求疲弱下我国陶瓷墨水领先厂商出海寻求新突破 国瓷材料占绝对主导地位

受终端地产需求疲弱拖累,近几年陶瓷墨水在我国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在此背景下,为寻求市场发展新机遇,我国陶瓷墨水领先厂商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我国陶瓷墨水已基本完成国产替代,且形成了瓷康立泰和道氏技术寡头竞争格局。其中国瓷材料又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2018年在我国陶瓷墨水市场上,国瓷康立泰占比最大,达到42%。

2024年12月23日
我国重晶石行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精深加工发展潜力大 净出口量整体下滑

我国重晶石行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精深加工发展潜力大 净出口量整体下滑

我国重晶石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贵州省、甘肃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浙江省五个地区,2022年储量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贵州省的重晶石储量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达到4293.25万吨,占比39.99%

2024年12月19日
价格下探 白卡纸行业盈利触底 限塑令将带来新增长点 未来市场向头部倾斜

价格下探 白卡纸行业盈利触底 限塑令将带来新增长点 未来市场向头部倾斜

当前,我国白卡纸行业集中度高,2023 年 CR4 接近 80%。自2020 年APP收购博汇后我国白卡纸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我国白卡纸未来新增产能集中于大厂,市场进一步向头部倾斜。

2024年12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