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利好政策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持续推进、企业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及技术助力等因素推动下,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细分市场来看,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主要可以分为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等。其中水质监测为我国环境监测行业第一大细分市场,其市场规模在环境监测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空气监测为第二大细分市场,随着“双碳”战略推进,温室气体监测需求将大幅增加,为空气监测带来新的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
一、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属于环保行业,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和测定的活动,目的是通过监测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标的监测、化学指标的监测和生态系统的监测。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环境监测主要可以分为空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等。
环境监测分类情况
分类 | 详情 |
空气监测 | 分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空气监测时常需测定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参数。 |
水质监测 | 分为水环境质量监测和废水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项目包括理化污染指标和有关生物指标,还包括流速、流量等水文参数。 |
土壤监测 | 重点监测项目是影响土壤生态平衡的重金属元素、有害非金属元素和残留的有机农药等。 |
固体废物监测 | 包括工业废物、卫生保健机构废物、农业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主要监测项目是固体废弃物的危险特性和生活垃圾特性,也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的组成含量测定和毒理学实验。 |
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 | 前者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后者则是利用各种检测手段对生物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主要为重金属元素、有害非金属元素、农药残留和其他有毒化合物。 |
生态监测 | 观测和评价生态系统对自然及人为变化所作出的反应,是对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时空格局的度量,着重于生物群落和种群的变化。 |
物理污染监测 | 指对造成环境污染的物理因子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等进行监测。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首先,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作为环境保护基础工作的环境监测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相继发布,利好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20年6月 | 生态环境部 |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 | 到2025年,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建成,统一监测评估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监测新格局基本形成,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实现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提供支撑。 |
2021年3月 |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 到2025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化肥农药减量化稳步推进,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试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重点区域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显著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和监管制度全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
2021年12月 | 生态环境部 |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 | 到 2025 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得到有效保证,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
2022年5月 | 国务院办公厅 | 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 | 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制定实施新污染物专项环境调查监测工作方案。依托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典型工业园区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探索建立地下水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及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方法。2025年年底前,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 |
2023年11月 | 国务院 |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生产和使用、VOCs污染治理、超低排放、环境和大气成分监测等领域支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完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县城全覆盖,加强数据联网共享。完善沙尘调查监测体系,强化沙源区及沙尘路径区气象、空气质量等监测网络建设。重点区域城市加强机场、港口、铁路货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公路等大气环境监测。 |
2024年3月 | 生态环境部 |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 | 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监测数据质量持续改善,应用支撑更加高效,先行示范取得实效,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监测基础能力全面加强,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监测数据质量持续改善,应用支撑更加高效,先行示范取得实效,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监测基础能力全面加强,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2024年7月 | 中共中央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 |
2024年11月 | 生态环境部 |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 | 优化自行监测制度联动。建立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自行监测监督管理机制,开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帮扶指导。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放口编码管理,推进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执法监管平台排放口编码统一,推动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享监测信息。完善排污单位自行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标准,加强自行监测过程管理。 |
2024年11月 | 生态环境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 | 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 | 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管理,加强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保护。完善全国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并定期开展监测。开展卫星遥感常态化监测和综合分析研判。2026年底前,启动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2027 年底前,启动第二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其次,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技术手段较为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日益健全,推动了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与2018年相比,2022年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主要指标显著提升,为环境监测行业带来更多需求。同时,随着环保要求提高和各地环保检查力度加大,工业等领域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治理,确保企业生产排放稳定达标,这也进一步助力了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
2018与2022年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主要指标对比情况
指标 | 2018年 | 2022年 |
全国监测用房总面积(万平方米) | 317.1 | 411.2 |
监测业务经费(亿元) | 199.7 | 211.2 |
全国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个) | 8688 | 15143 |
酸雨监测点位(个) | 1436 | 1767 |
沙尘天气影响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个) | 143 | 280 |
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个) | 10743 | 35129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位(个) | 5613 | 19419 |
开展环境噪声监测的监测点位(个) | 79736 | 309536 |
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重点企业(家) | 40272 | 74833 |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观研天下整理
最后,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类型不断丰富,出现了环境颗粒物采样器、环境大气采样器、氟化物采样器、氮吹仪、悬浮颗粒物监测仪等诸多设备,以满足下游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环境监测效率,降低了监测成本,推动环境监测行业朝着数字化、自动化和智慧化方向迈进。
三、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起步,环境监测行业也随之孕育发展;1983年,《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发布,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奠定了行业的基础框架和监管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已形成较为完全的产业链条。具体来看,其产业链上游为硬件、监测系统软件、检测试剂等;中游为环境监测设备和系统等;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水污染治疗、大气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噪声治理等领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环境监测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近年来,在利好政策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持续推进、企业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及技术助力等因素推动下,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达到867.3亿元,同比增长10.73%。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持久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预计随着环境监管力度持续强化、环保与污染治理等政策持续推进和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未来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将不断发展壮大,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四、环境监测细分市场情况
水质监测:
从细分市场来看,水质监测是我国环境监测行业第一大细分市场,主要包括环境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水利水务监测、供水管网监测、海洋监测及水质应急监测等领域。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我国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近年来,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我国相继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政策,明确要求加强水质监测。政策推动下,各地加快水质监测体系建设,使其需求快速增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2017年的214.22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439.0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65%,高于整体环境监测市场(13.58%)。同时,其市场规模在环境监测市场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由2017年的41.11%上升至2021年的50.6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空气监测:
空气监测为我国环境监测行业第二大细分市场,分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 监测的项目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浮尘等。2020年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并积极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随着“双碳”战略推进,温室气体监测需求将大幅增加,为空气监测带来新的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数据显示,近年来在下游需求推动下,我国空气监测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容,由2017年的63.54 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112.3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3%,也高于整体环境监测市场(13.58%)。此外,其市场规模在环境监测市场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由2017年的12.19%上升至2021年的12.9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