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液化天然气行业:产量稳增 对外依存度下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液化天然气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开采和生产,中游的运输和储备、以及下游应用等多个环节。随着天然气开采增加、液化能力提升,我国液化天然气产量不断增长,2017-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同时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液化天然气总接收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从消费市场来看,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下游需求释放,液化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17-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77%。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液化天然气产量远不能满足下游市场需求,需要大量进口以补充国内市场。因此,我国液化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始终大于70%,但自2022年起持续下滑,2024年1-11月降至75.37%。

1.我国液化天然气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交通用气为下游第一大消费领域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液化天然气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液化天然气(LNG)是一种通过将天然气在超低温条件下液化后储存和运输的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是一种清洁能源,也被公认是地球上最干净的化石能源,具有排放清洁、环境污染少、价格廉美、使用安全等优点。我国液化天然气行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开采和生产,中游的运输和储备、以及下游应用等多个环节。

液化天然气(LNG)是一种通过将天然气在超低温条件下液化后储存和运输的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是一种清洁能源,也被公认是地球上最干净的化石能源,具有排放清洁、环境污染少、价格廉美、使用安全等优点。我国液化天然气行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开采和生产,中游的运输和储备、以及下游应用等多个环节。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液化天然气下游消费以交通用气(车、船用气)和工业用气为主,2023年两者合计占比超过70%。其中,交通用气为我国液化天然气下游第一大消费领域,占比超过40%。

目前,我国液化天然气下游消费以交通用气(车、船用气)和工业用气为主,2023年两者合计占比超过70%。其中,交通用气为我国液化天然气下游第一大消费领域,占比超过4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政策红利频出,推动液化天然气行业发展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双碳”战略目标推进,液化天然气行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推动液化天然气行业发展。从内容看,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聚焦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其储气能力。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统筹推进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二是推动液化天然气在车辆、船舶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甲醇、氢、氨等新型动力船舶的应用,推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的应用。

我国液化天然气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0年4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部门 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 突出规模效应,优先建设地下储气库、北方沿海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和重点地区规模化LNG储罐。鼓励现有LNG接收站扩大储罐规模,鼓励城市群合建共用储气设施,形成区域性储气调峰中心。发挥LNG储罐宜储宜运、调运灵活的特点,推进LNG罐箱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多措并举提高储气能力。
2021年10月 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等。
2021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 “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 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力度,加快内河船舶绿色升级,以饮用水水源地周边水域为重点,推动使用液化天然气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
2022年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统筹推进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鼓励重载卡车、船舶领域使用 LNG 等清洁燃料替代,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清洁能源供应保障。
2022年7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探索甲醇、氢、氨等新型动力船舶的应用,推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的应用。
2022年12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集约布局、有序推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车船液化天然气加注站规划建设。
2024年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加快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电池等动力形式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广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
2024年5月 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 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 加快液化天然气(LNG)、醇、氢、氨等燃料动力船型研发,强化高性能LNG、大功率醇燃料发动机、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动力电池等关键共性、前沿引领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新能源船舶装备供给能力。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液化天然气产量、总接收能力不断上升

随着天然气开采增加和液化能力提升,我国液化天然气产量不断增长,由2017年的829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2037.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17%。进入2024年,其产量继续上升,1-11月累计产量达到2274.6万吨,相较2023年1-11月同比增长23.73%。同时,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液化天然气总接收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达到1.2亿吨,同比增长12.15%。

随着天然气开采增加和液化能力提升,我国液化天然气产量不断增长,由2017年的829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2037.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17%。进入2024年,其产量继续上升,1-11月累计产量达到2274.6万吨,相较2023年1-11月同比增长23.73%。同时,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液化天然气总接收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达到1.2亿吨,同比增长12.1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我国液化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进口量自2023年起上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下游需求释放,液化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由2017年的4638.4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9041.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77%。2024年其表观消费量继续上升,1-11月累计达到9168.9万吨,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14.04%。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再加上液化天然气下游消费量庞大,这也使得液化天然气产量远不能满足下游市场需求,需要大量进口以补充国内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下游需求释放,液化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由2017年的4638.4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9041.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77%。2024年其表观消费量继续上升,1-11月累计达到9168.9万吨,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14.04%。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再加上液化天然气下游消费量庞大,这也使得液化天然气产量远不能满足下游市场需求,需要大量进口以补充国内市场。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进口来看, 2017-2021年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持续上升,由3809.4万吨增长至7878.9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92%。在2022年由于国内液化天然气下游消费有所减少,使得其进口量出现下滑,约为6336.3万吨。其后,随着下游需求增长,其进口量又呈现上升态势,2024年1-11月达到6961.2万吨,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10.68%。同时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呈现波动变化态势,2024年1-11月有所增长,达到2835.6亿元,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上升3.35%。

从进口来看, 2017-2021年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持续上升,由3809.4万吨增长至7878.9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92%。在2022年由于国内液化天然气下游消费有所减少,使得其进口量出现下滑,约为6336.3万吨。其后,随着下游需求增长,其进口量又呈现上升态势,2024年1-11月达到6961.2万吨,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10.68%。同时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呈现波动变化态势,2024年1-11月有所增长,达到2835.6亿元,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上升3.35%。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因此,我国液化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始终大于70%,但自2022年起持续下滑,2024年1-11月降至75.37%。

因此,我国液化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始终大于70%,但自2022年起持续下滑,2024年1-11月降至75.3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J)

注:液化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液化天然气产量)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国内大飞机扩产将推动航空复合材料行业国产化进程 eVTOL市场增长带来新增量

国内大飞机扩产将推动航空复合材料行业国产化进程 eVTOL市场增长带来新增量

从国内市场看,C919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比例达到 12%左右,C929宽体客机主体结构的复合材料应用占比将超过 50%。随着C919、C929扩产,叠加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航空复合材料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

2025年04月25日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对中国储能行业影响分析 国产企业该如何应对?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实施对中国储能行业影响分析 国产企业该如何应对?

截至目前,美国用了仅仅两个半月的时间,储能电池关税税率就从10.9%飙升至173%,翻了近16倍,对美国本土储能生产造成极大影响,短期内对中国储能出口影响较大。然而这次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对中国储能产业敲响警钟,国产企业必须尽早重新谋划全球化策略,以应对美国市场变化,并重构新的秩序。

2025年04月25日
水务行业:水资源形势严峻拉动水处理需求 水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数智化转型如火如荼

水务行业:水资源形势严峻拉动水处理需求 水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数智化转型如火如荼

水务是涵盖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网和排水系统建设、污水处理、生活供水等方面的综合性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趋于成熟,我国供水总量有所下降,增速有所放缓。随着政府积极倡导节能减排,采取节水措施,预计我国用水总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从市场结构看,我国供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源,用水则以农业用水为主。我国

2025年04月22日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多家企业积极布局 产业化进程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通道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多家企业积极布局 产业化进程有望迈入高速增长通道

与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循环使用寿命更长,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在长时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我国全钒液流电池行业已步入进入商业化运营初期,实现小批量出货。同时在广阔前景吸引下,近两年来多家企业积极布局全钒液流电池赛道,并加速相关产能布局。但全钒液流电池行业仍面临

2025年04月21日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现状: CVD制备硅碳材料渐成主流选择 国产话语权将持续增强

硅基负极理论比容量远高于石墨,具备较大发展前景,逐渐成为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热点。硅负极不同掺硅量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目前硅基负极材料已在手机等多个场景逐步开启规模级应用。从技术趋势看,硅氧和硅碳为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应用主要技术路线,其中新型 CVD 硅碳凭借在能量密度和膨胀控制方面的突出表现,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选择。

2025年04月17日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能遥遥领先 动力电池渐成市场焦点 国内回收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能遥遥领先 动力电池渐成市场焦点 国内回收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

全球现有设施的锂电池回收产能约为160万吨/年,就地区来看,亚洲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中国受益于政策支持推动,回收产能遥遥领先。国内锂电池退役量保持快速增长,将推动我国锂电池回收行业进一步发展。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电池铝箔行业:钠离子电池有望打开新增长曲线 鼎胜新材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我国电池铝箔行业:钠离子电池有望打开新增长曲线 鼎胜新材龙头地位愈发稳固

受市场需求上升驱动,近年来我国电池铝箔产量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技术进步,电池铝箔应用领域已拓展至钠离子电池领域。但受技术及成本等因素限制,目前钠离子电池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量产规模较小,对电池铝箔需求也未形成有效支撑。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产业链完善,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并逐步实现大规模量产,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BOPET薄膜行业新增产能居高不下 出口量显著增长 但结构性矛盾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我国BOPET薄膜行业新增产能居高不下 出口量显著增长 但结构性矛盾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同时受益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原料、运输端等成本优势,以及日韩逐渐退出普通BOPET薄膜市场,近年来我国 BOPET 薄膜出口量增长显著。但由于BOPET薄膜行业还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的挑战,BOPET薄膜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2025年04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