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约占锂离子电池成本的10%左右。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规模不断扩大,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带来旺盛需求,带动其出货量不断攀升。目前,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中的主流产品,2024年上半年出货量占比达到83.3%。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能力和快充要求提高,市场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理论比容量的硅基负极材料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从竞争来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且随着“马太效应”凸显,其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未能被市场迅速吸收,过快的产能扩张也导致其供需失衡,加剧了市场竞争和内卷现象,导致其价格呈现下行态势,行业利润逐渐收窄。此外,随着锂电池海外建厂加速和国内负极材料市场竞争加剧,部分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也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加快“出海”步伐......
1.锂电池负极材料约占锂离子电池成本的10%,应用终端涉及新能源汽车、储能等行业
锂电池负极材料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约占锂离子电池成本的10%左右。锂电池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起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其晶体结构、粒度分布、元素含量、振实密度等指标直接决定了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首次效率、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性能。
从产业链看,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上游主要包括针状焦、石油焦、沥青、天然石墨矿、碳材料、硅材料等原材料,以及流化床、回转炉、球磨机等设备。中游为锂电池生产与供应,按所使用的活性材料的不同,其主要分为碳系材料和非碳系材料。前者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无序碳、石墨烯等负极材料;后者主要包括硅基、钛酸锂等负极材料。下游为应用领域,锂电池负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终端涉及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行业。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下游需求推动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不断攀升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规模不断扩大,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带来旺盛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214.6GWh,同比增长36.87%。
数据来源:EVTank、观研天下整理
在下游旺盛需求推动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不断上升,由2018年的20.3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71.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3.16%。进入2024年其出货量继续上升,1-9月累计达到149万吨,相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24%。同时,同时,其出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由2020年的78.87%上升至2023年的94.11%,在全球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数据来源:EVTank、GGII、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锂电池负极材料主流产品,硅基负极材料应用潜力大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凭借着技术及配套供应成熟、循环性能好、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中的主流产品,2024年上半年出货量占比达到83.3%;其次为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占比约为12.2%。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能力、快充要求的提高,对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更高理论比容量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已接近其上限(372mAh/g),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限制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增长。而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可达4200mAh/g,具有能量密度高、快充性能好、环境友好、资源丰富等优势,能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因此其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也最值得期待的下一代锂电负极材料。不过,受制于技术及配套工艺不成熟、成本高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硅基负极材料仍处在商业化应用初期阶段,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2023年其出货量占比仅有3.4%。
我国主要锂电池负极材料对比情况
对比项目 |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 | 硅基负极材料 |
理论比容量 | 340-370mAh/g左右 | 310-360mAh/g左右 | 400-4200mAh/g左右 |
首次效率 | >93% | >93% | >93% |
循环寿命 | 一般 | 较好 | 较差 |
安全性 | 较好 | 较好 | 一般 |
倍率性 | 一般 | 一般 | 较好 |
优点 | 技术及配套工艺成熟,成本低等 | 技术及配套供应成熟、循环性能好、安全性高等 | 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高、低脱嵌锂电位、环境友好、快充性能好、资源丰富等 |
缺点 | 电解液相容性较差,膨胀较大等 | 能量密度低、加工性能差、倍率性能一般等 | 技术及配套工艺不成熟,成本高,循环寿命差等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SPIR、观研天下整理
4.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提升
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且随着“马太效应”凸显,其市场份额逐渐向贝特瑞、上海杉杉等具有成本、规模、技术等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数据显示,其CR6由2022年的65%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78%。其中,贝特瑞市场份额常年位居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首位,2024年上半年约为25%。
数据来源:SMM、观研天下整理
5.锂电池负极材料价格走低,行业利润逐渐收窄,部分企业加快“出海”步伐
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高景气度驱动下,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迎来扩能潮,2023年产能达到256万吨。由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未能被市场迅速吸收,过快的产能扩张也导致其供需失衡,加剧了市场竞争和内卷现象,导致其价格呈现下行态势。据百川盈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13日,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的参考价格约为3.24万元/吨。相较于2023年初的5.3万元/吨,已跌近四成。
随着锂电池负极材料价格走低,行业利润逐渐收窄,多家上市企业业绩承压,行业整体处于薄利,甚至微亏状态,降本增效已成为业内共识。根据Wind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A股市场内主要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上市公司共有9家。其中6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归属净利润双双下滑,包括龙头企业贝特瑞。
2024年1-9月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上市企业业绩情况
企业简称 | 营业收入 | 同比增长 | 归属净利润 | 同比增长 |
贝特瑞 | 102.7亿元 | -49.44% | 6.713亿元 | -50.81% |
杉杉股份 | 132.8亿元 | -9.69% | 2321万元 | -98.07% |
翔丰华 | 10.46亿元 | -21.07% | 5641万元 | -37.19% |
璞泰来 | 98.40亿元 | -15.81% | 12.39亿元 | -23.97% |
中国宝安 | 146.4亿元 | -40.30% | 3.854亿元 | -43.20% |
信德新材 | 5.655亿元 | -19.40% | -1464万元 | -128.13% |
资料来源:各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锂电池海外建厂加速和国内负极材料市场竞争加剧,部分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加快“出海”步伐。据悉,2024年7月,印尼贝特瑞年产16万吨负极材料一期(年产8万吨)项目正式投产,这也是我国锂电负极材料行业在海外投产运营的首个基地。此外,中科电气、尚太科技等企业均有出海计划。
2024年我国部分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海外布局情况
企业简称 | 时间 | 海外布局情况 |
中科电气 | 2024年4月 | 中科电气公司拟通过控股子公司湖南中科星城在中国香港或其他海外地区新设全资子公司间接投资设立摩洛哥项目公司实施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
贝特瑞 | 2024年7月 | 印尼贝特瑞年产16万吨负极材料一期(年产8万吨)项目正式投产。 |
杉杉股份 | 2024年8月 | 杉杉股份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规划在芬兰建设10万吨负极产能,目前处于办理前期手续阶段。 |
贝特瑞 | 2024年8月 | 贝特瑞拟通过全资子公司贝特瑞地中海负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
尚太科技 | 2024年10月 | 尚太科技计划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在马来西亚设立全资孙公司,并投资建设一个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项目。 |
资料来源:各公司财报、观研天下整理(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