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下,深远海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正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受益于政策驱动,我国深远海养殖加速推进,深海网箱养殖面积与养殖产量增长快速,养殖设备迭代升级,养殖模式多元发展。但目前,我国使用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普遍存在“深而不远”的现象,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产业链的整合度还有待提高。
一、行业相关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深远海养殖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深远海养殖是指以重力式网箱、养殖工船等大型渔业装备为主体,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在深远海进行规模化高效水产养殖的方式。相较于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拥有水质清洁污染少、海域空间广阔、可以有效减少对海岸线和近海生态环境的压力等诸多优势。近年来,随着水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的近海养殖模式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诸多瓶颈。在此背景下,深远海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正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对于深远海养殖种类的选择,需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抵抗较强的洋流;二是具有不停游泳的习性,能充分利用大的养殖空间;三是能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实现大规模海上养殖;四是养殖品种要具有适合加工的特性,以便储藏和流通。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涵盖的范围广泛,涉及众多关联行业,且依赖于上下游配套产业。该产业链不但包含基础生产环节,例如种苗培育、饲料供应、疫苗研发、专用设备制造等,而且与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相关联,部分休闲渔业行业延伸至旅游业和餐饮服务业等领域,全面贯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形成了一条闭合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二、政策助力,未来我国深远海养殖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深远海养殖行业的发展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组成部分,其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创造高品质海产品供应,并且有效促进海洋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深远海养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扶持措施。2024年2月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要支持深远海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深远海养殖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 相关部门 | 政策文件 | 主要内容 |
2023年6月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 | 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 | 积极满足规模化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远洋渔业资源开发等领域信贷需求,加快现代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 |
2023年6月 | 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 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 |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依托国家科研计划等项目,加大对深远海养殖科技研发支持,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以良种选育、科学防病、高效投饲等核心养殖技术,抗风浪养殖装备、高强度防附着网衣、水下清洗机器人、自动精准投喂、机械化聚鱼收获、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等关键设施装备为重点,推动先进养殖技术和装备研发。 |
2023年12月 |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 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 | 推动近海养殖提档升级,鼓励发展多层次综合养殖,充分利用海水立体空间,积极推进生态环保网箱、浮球应用替代,减少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加快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渔场建造应用,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
2024年1月 | 农业农村部 | 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 | 推进现代渔业发展。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制定全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稳定养殖水面空间。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行动,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积极发展贝藻类养殖。拓展渔业发展空间。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做优做强远洋渔业产业链供应链。 |
2024年8月 | 海南省海洋厅 | 《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明确提出,要推进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产业的提质增效,拓展深远海养殖领域,优化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布局,积极发展大型桁架类装备养殖,并鼓励养殖工船的投资建设。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深远海养殖装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
2024年9月 |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 | 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科学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加强深远海养殖关键设施装备研发,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稳妥推进大型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建造,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加快培育深远海养殖当家品种,配套发展加工流通业,全产业链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制定实施全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稳定基本养殖面积。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有序发展近海养殖和捕捞,稳妥推进远洋渔业新渔场新资源绿色可持续开发。建设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发展沿海渔港经济区。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三、深远海养殖加速推进,深海网箱养殖面积与养殖产量增长快速
近两年,受益于政策驱动,我国深远海养殖加速推进,深海网箱养殖面积与养殖产量增长快速。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深水网箱养殖面积为4398.13万㎡,相比2021年绝对量增长了432.81万㎡,同比增长10.91%。养殖产量为39.33万t,相比2021年绝对量增长了5.61万t,同比增幅上涨了16.64%。
从地区划分方式来看,浙江、福建、山东、广西、江苏等发展了深水网箱的养殖模式。其中福建、广东、广西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主要地区,合计总产量达到了27.52万t,占全国深水网箱养殖总产量的69.96%。而在这其中,福建的深水网箱养殖产量11.09万t,占3省深水网箱总产量的40.29%,可以说是深水网箱养殖大省。广东、广西养殖产量分别为9.85万t、6.58万t。
发展到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例如中国船舶集团、中远海运重工等。这些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同时,一些新兴的科技型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深远海养殖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深水网箱的养殖方式发展速度快,但是目前深水网箱的养殖产量还只占到了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2.5%,整体规模较小,在全国海域范围内依然没有做到全面普及。
目前深远海养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养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环境监测和管理难度较大,自然灾害风险也更高。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产业链的整合度还有待提高,融资渠道也相对有限。此外,深远海养殖的环境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风险管理,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深远海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养殖设备迭代升级,但“深而不远”
深远海养殖装备是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自2017年以来,我国深远海养殖设备的技术研发领域出现了显著提升,研发并设计制造了10余种深远海养殖设施(如重力式深水网箱、大型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等),开发了数个规模化平台,集中部署于山东、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
例如山东省已在黄海、烟台、日照设置排布3个深远海养殖渔场,建成全国首座桁架网箱“深蓝1号”,以及“海洋渔场1号”“长鲸一号”等多个海洋智慧渔业培育设施工程。天津德赛集团公司万吨级半潜船形渔场“德海1号”目前被投放于珠海海域,在水下20~100m的深度范围内能够正常工作,经过实验,该渔场能够防御17级海上台风。其中福建省连江县目前打造的桁架类深远海养殖网箱产业集群,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深远海网箱养殖的产业集群,推动了我国深远海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群化
目前,我国沿海各地已建成重力式网箱2万余口、桁架类网箱40个、养殖工船4艘,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3.3和2.4倍。截至2023年,我国已建成海洋牧场300余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海洋牧场已形成规模效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有世界最大的深远海全潜式网箱“深蓝一号”、世界最大的深远海全潜式网箱“深蓝一号”、全球首个深水坐底式养殖大网箱和首个实现自动提网功能的大网箱 “长鲸一号”、万吨级半潜船形渔场“德海1号”、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第一艘养殖工船“鲁岚渔养61699”等。其中“国信1号”自2022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已实现全年持续稳定的工业化产出。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部分装备情况
装备名称 | 相关介绍 |
“深蓝一号” | 世界最大的深远海全潜式网箱,整个养殖水体约5万立方,设计年养鱼产量1,500t,可同时养殖三文鱼30万尾。 |
“耕海1号” | 其是一个养殖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平台,总养殖水体体积达到27,000m3。平台还设置60个休闲垂钓位,能够接待300人进行观光游览。 |
“德海1号” | 其在外形上酷似一艘带艉浮箱的船,但本质是养殖网箱。该船主体框架面积约2,100m2,养殖水体可达3万m3。 |
“长鲸一号” | 全球首个深水坐底式养殖大网箱和首个实现自动提网功能的大网箱。养殖水体达到60,000m3,预计每年能养1,000t鱼,相当于100个普通的HDPE网箱。该装置集成了网衣自动提升、自动投饵、水下监测等自动化装备,日常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
“单柱半潜式深海渔场” | 其养殖有效水体达150,000m3,配备网衣、电力系统、压载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相关设施设备,采用7点钢制悬链系泊系统。该渔场在风暴环境下,通过下潜躲避危险海况,满足50年一遇的海况条件要求。 |
“国信1号” | 其养殖工船船长249.9m,排水量13万t,载重量10万t,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m3,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名优养殖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t。在这艘工船上,从鱼苗的入舱、日常投喂养殖、到最后的起捕加工,所有流程都能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智慧渔业的先进性与高效性。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虽然近年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不断迭代升级。但目前使用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普遍存在“深而不远”的现象。大部分桁架类网箱多位于外部存在海岛、岬角部分遮挡的海域,或离岸海岛周边海域。与普通的重力式深水网箱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距离。大部分桁架类网箱多位于外部存在海岛、岬角部分遮挡的海域,或离岸海岛周边海域。与普通的重力式深水网箱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距离。
部分深远海养殖装备设置海域及离岸距离
省份 |
设施名称 |
装备类型 |
养殖海域 |
离岸距离(km) |
深度(m) |
山东 |
国信1号 |
养殖工船 |
山东到广东沿海领海范围内 |
小于20 |
- |
深蓝1号 |
全潜式 |
南黄海专属经济区 |
约200 |
35 |
|
经海 001号 |
底座式 |
烟台市南隍城海域传统养殖区外侧 |
9 |
32.5 |
|
经海603号 |
浮式 |
烟台市南隍城海域传统养殖区外侧 |
3 |
15 |
|
福建 |
振渔1号 |
浮式 |
连江县定海湾传统养殖区外侧 |
3 |
13 |
定海湾1号 |
浮式 |
连江县定海湾传统养殖区外侧 |
3 |
17 |
|
泰渔1号 |
浮式 |
连江县定海湾传统养殖区外侧 |
7 |
13 |
|
乾动1号 |
浮式 |
连江县定海湾传统养殖区外侧 |
4 |
17 |
|
闽投1号 |
半潜式 |
连江县定海湾传统养殖区外侧 |
5 |
15 |
|
广东 |
澎湖号 |
半潜式 |
珠海市桂山岛传统养殖区外侧 |
5 |
12 |
德海1号 |
半潜式 |
珠海市桂山岛传统养殖区外侧 |
5 |
6.5 |
|
海威1号 |
半潜式 |
雷州流沙港外侧海域 |
12 |
14 |
注:表中的离岸距离系指养殖装备所在海域位置与最近的大陆或有居民海岛(镇级以上行政建制,有渔港等配套设施)之间的最短距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五、养殖模式多元发展,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当地发展模式
深远海与陆地距离相隔遥远,海域环境内部差异明显,使得养殖的鱼虾蟹等种类生活习性千差万别,因此我国的深远海养殖模式应以多元化发展为主,以适应不同的海域环境和养殖品种。各个地区要依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经济状况、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
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联合企业设计建造了深远海养殖渔场“德海智能化养殖渔场”,该渔场可在水深20~100m的开放水域使用,可以抵抗17级台风,是我国第一个万吨级的智能养殖渔场,渔场构建了以养殖为中心、捕捞为重点、加工为抓手三位一体的深远海产业链发展模式。
海南省率先在陵水县启动了海洋牧场与5G的融合项目,构建了以5G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海洋渔业养殖新模式。
广东省凭借紧邻粤港澳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开拓出“桁架类深远海网箱+重力式深水网箱”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深远海养殖的经济收益。同时在经营模式上放弃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管理方式,而是由相关部门牵头,积极引导渔民创办深水网箱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与龙头企业积极合作,形成“公司+合作社十农户”和“公司+保价收购+农户”的合作模式。相关数据显示,该模式下渔民收入显著增加,比未参加合作社的渔民高了20%。
海南省乐东县设计打造了“普盛海洋牧场”系列网箱,将海洋牧场和大型桁架式养殖平台深度融合,以国家级现代休闲海洋牧场标准修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共赢。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养殖模式主要有岸海一体分级养殖模式、岛礁外海生态养殖模式、围栏野化增值养殖模式、网箱平台游弋养殖模式、节拍循环精益养殖模式、捕加融合远海养殖模式、全潜漂浮水下养殖模式、金鲳鱼岸海一体分级养殖方案等。
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 | 基本情况 |
岸海一体分级养殖模式 | 在陆上进行育苗繁育和驯化,近岸进行鱼苗培育,近海标苗/成鱼养殖,远海深水成鱼养殖,合理布局海洋空间,解决养殖鱼种安全越冬和快速生长的问题。 |
岛礁外海生态养殖模式 | 在岛礁外海开敞海域,布置防鲨网,种植海带等大型藻类植物,提供鱼虾等天然饵料和庇护所,创建天然的人工生态环境,利用深水智能网箱进行成鱼的人工养殖和野化增值养殖。野化增值期间,以天然饵料为主,不投喂人工饵料。 |
围栏野化增值养殖模式 | 在外海深水区域利用深水智能网箱进行成鱼的人工养殖,在岛礁沿岸区域利用大面积的围网野化基地进行野化增值养殖,野化增值期间,以天然饵料为主,不投喂人工饵料。 |
网箱平台游弋养殖模式 | 利用柱稳式网箱与船舶功能的深度融合,通过船舶航行功能模拟养殖鱼类的洄游特性,利用外海海水的自然流动实现水体交换,消除季节周期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
节拍循环精益养殖模式 | 利用游弋式养殖方式模拟养殖鱼类的洄游特性,消除季节周期对养殖生产的影响。利用开式可控循环创建最佳适渔环境,通过分级分舱节拍式的精益养殖方法,实现连续稳定规模化的生产。 |
捕加融合远海养殖模式 | 利用游弋式养殖平台,融合饲料与成鱼加工功能,形成深远海养殖基地。以成鱼养殖为中心,利用海上捕捞船舶捕捞低值海洋生物,提供饵料加工原料,降低养殖成本。 |
全潜漂浮水下养殖模式 | 利用自然能源漂浮式动力定位与深层海水利用技术,建立水下人工的养殖生态环境,实现深水高价值鱼类的智能化养殖。 |
金鲳鱼岸海一体分级养殖方案 | 陆上工厂+近海HDPE网箱+集群式养殖网箱,形成岸海一体养殖方案。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