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海洋(包括海岸带)现实或潜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各种保护措施。其内容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司法、规划、经济、宣传教育等方面。广义的理解还应包括海洋生态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研究。
一、行业市场规模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1%,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调节器和能源储备库。海洋资源保护与海洋资源开发密不可分,随着海洋开发空间的不断拓展,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和压力也在日渐显现,海洋正面临着生境丧失、海水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衰退等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危机。2024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市场规模约27.01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海洋资源看,作为未来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需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在此背景下,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作为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应按照生态环境信息化“四统一、五集中”要求,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打造统一的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底座”,以支撑实现国家与地方平台数据对接和业务协同,以数字技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智慧监管水平。依托数字化转型,以构建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为核心,以提升智慧感知能力和大数据治理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谋划重大信息化工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保障,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落地见效。
二、行业上下游情况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业上游主要为海洋环境监测设备、相关软件开发、海水检测试剂以及红树林保护修复等;行业下游为海洋生态保护部门、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海洋产业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1、上游产业发展现状
(1)海洋环境监测设备
传感器技术是智慧监测的核心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传感器产品少,产业化规模小,产品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市场竞争力低。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力度不够,自主创新力不强,研、产、用联合机制尚未形成。传感器关键材料、器件支撑配套能力不足,微加工工艺水平不高。监测设备集成度、能源供给、数据传输、组网运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目前,国内对先进技术手段转化应用不足。一是浮标、岸基站等在线监测技术手段的应用不足,指标要素主要为水文气象及常规要素,氮、磷等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测的精度和稳定性较差,且与传统手工法监测数据难以协调共用。二是航空、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不足,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大尺度、定量化观测和立体监测能力欠缺,尤其是遥感技术在生态监测领域的重要作用尚未体现。三是缺乏快速分析设备和相应技术储备,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的应急快速响应能力不足,影响了应急时效。四是监测体系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统一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常态化的大数据应用和预警预测信息产品的能力欠缺,对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和应急决策支撑不足。
(2)红树林修复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但红树林总面积偏小、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保护和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
红树林具有修复海岸带一级生态的作用,2020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对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现有红树林实施全面保护。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完成自然保护地内的养殖塘等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的清退,恢复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在适宜恢复区域营造红树林,在退化区域实施抚育和提质改造,扩大红树林面积,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00公顷,其中,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
2、下游产业发展现状
2023年我国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9%,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内部结构看,2023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为40711亿元,同比增长7.9%;海洋科研教育6345亿元,同比增长2.1%;海洋公共管理服务16606亿元,同比增长3.3%;海洋上游相关产业14101亿元,同比增长6.1%;海洋下游相关产业21334亿元,同比增长5.8%。
三、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1、海洋环境监测领域
海洋监测行业是指专门致力于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管理的行业,涵盖了利用各类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对海洋水体、海底沉积物、海洋生物及其栖息地等自然环境要素进行持续、系统、全面的观察和测量。海洋监测可以帮助了解海洋生态状况,2024年上半年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约6.05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保护修复领域
海洋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的辅助作用下,使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或与接近原来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即通过减少环境压力、移除侵入种或重建人工生境,让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恢复。目前大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分散在岸线保护、滨海湿地保护、围填海管控和修复方面,2024年上半年海洋保护修复领域市场规模为18.13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行业竞争格局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环保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等。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来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环保企业则提供具体的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服务;科研机构则负责技术研发和创新,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非政府组织则通过倡导、监督等方式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的市场份额尚未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可以从环保企业的业务布局和竞争力来推测。该行业的竞争梯队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梯队,包括光大环境、首创环保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中国环保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而且其环保业务也广泛涉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他们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资金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第二梯队,包括一些中型企业,如瀚蓝环境、盈峰环境等。这些企业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也有一定的业务布局和技术积累,但相较于第一梯队的企业,其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稍逊一筹。
第三梯队,包括众多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这些企业通常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或地区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特色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虽然他们的规模较小,但往往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WWTQ)
![](http://img.chinabaogao.com/images/202103/20210318135346jzpt_m.png)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