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华为的进场、宇树的崛起、特斯拉的量产计划等事件,均在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将迎来量产“元年”,但硬件及软件端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小脑和本体部分。不过,在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之前,还有多个细分赛道市场格局、技术路线等均存在很大变数,这也意味着更多投资机会。
1、人形机器人又称仿生人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人形机器人是一种旨在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尤其特指具有和人类相似肌体的种类。根据人形机器人的形态,可以将其分为轮式人形机器人、足式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相比其他机器人,对智能感知、运动控制、智能决策、人机交互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对手势与动作的识别、多模态交互等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人形机器人的要求
要求 |
简介 |
智能感知方面 |
需要配备多种传感器,能够感知非结构化场景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反应。 |
运动控制方面 |
需要人形机器人具备高度的精确性和灵敏度、良好的稳定性和平衡控制能力,精确地模仿人类的行走、跑步、抓取等动作,实时响应各种传感器的输入和环境变化。 |
智能决策方面 |
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环境、任务和目标等信息,自主地做出最优的决策,以实现自主导航、任务执行、人机交互等功能,需要高效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处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 |
人机交互方面 |
需要对自然语言进行识别与处理,以便机器人能够理解用户的指令、问题或指导,需要具备情感识别技术,识别用户情感状态,提供更人性化的互动体验。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将迎来量产元年,具有降本增效意义
2月11日,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宇树科技”)在其京东官方旗舰店上架了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型号分别为Unitree H1和G1。2月12日,9.9万元起售的G1人形机器人首批销售订单就已售罄。
在不知不觉中,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走向现实的速度,开始陡然加快,而在其商业化之前还有一个挑战,是量产。
进入2025年,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相继宣布各自的量产消息。2025年1月17日,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在北汽越野车公司举行了乐聚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仪式。该公司表示,乐聚人形机器人已迈入批量交付新阶段。
2025年1月6日,智元机器人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731台。
而真正具有象征人形机器人量产意义的事件是:华为的进场、宇树的崛起、特斯拉的量产计划。2022年4月,华为与达闼机器人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技术攻关,后来又在2023年6月投资成立极目机器人,专注AI技术应用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2024年3月,搭载盘古大模型的乐聚机器人亮相华为HDC大会,2024年11月份,成立智能创新中心,并与16家企业签订合作备忘录。
成立于2016年的杭州宇树科技,最早做的是高性能四足机器人,2023年其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中份额就超过40%,稳居第一,如果看出货量角度,则公司的份额更是高达70%。同时,由于宇树在硬件方面全自研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激光雷达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在软件方面自研高性能感知及运动控制算法,所以宇树的份额优势主要来自技术领先。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23年8月,宇树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H1,顺利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年5月公司发布性价比人形机器人G1,官方定价9.9万元起,8月宇树科技对G1进行量产设计升级,整体更加符合量产要求;2025年1月宇树科技围绕UnitreeG1行走和奔跑能力进行升级。宇树科技的发展历程,对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最大意义在于表明,产业链软硬件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
宇树科技发展历程
时间 |
事件 |
2013-2016年 |
在硕士期间,现任宇树科技CEO王兴兴独立开发了使用低成本外转子无刷电机驱动的全自由度高性能四足机器人Xdog |
2016年 |
王兴兴从大疆辞职,创立宇树科技 |
2017年 |
重构的四足机器人Laikago问世,独立研发了电机、电机驱动及主控、整机机械结构及全新重构的控制系统 |
2019年 |
发布Aliengo四足机器人,采用了全新设计的动力系统,更轻量集成,一体化机身设计,在同类产品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2020年 |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发布四足机器人A1,最大持续室外奔跑速度可达3.3m/s,是国内近似规格奔跑速度最快、最稳定的中小型四足机器人 |
2021年 |
发布伴随仿生机器人Go1,最高奔跑速度4.7m/s(17Km/h),打破了近似规格四足机器人最快奔跑世界纪录 |
2023年 |
发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被誉为国内第一台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具备全球近似规格最高动力性能 |
2024年5月 |
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G1,定价9.9万元起 |
2024年8月 |
对G1进行量产设计升级,整体更符合量产要求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市场上关注度最大的特斯拉,更是将从原型机进入到量产环节。2025年1月 9 日,马斯克在CES大会上更新Optimus量产规划:2025年量产数千台,并在特斯拉工厂进行初步测试;2026年量产5-10万台,2027年再增加10倍。从可行性来看,目前正在设计单月1000台产能产线,下一条产线每月将生产1万台,之后生产线将达到每月10万台,这个产能数如果实现将能够支撑特斯拉2027年的数量规划。而有能力在100万台稳定生产状态时,将Optimus生产成本控制在2万美元以内,实现降本。此外,Optimus已经能做一些工厂应用,比如在车身线中运送车身、从夹具中取运零部件,这说明特斯拉量产已经具备初步的经济性。
综上所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不仅能体现市场拥有足够潜力,还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优化模型与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3、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软硬件挑战,细分市场投资机会多
不过,从产业链来分析可以得出,人形机器人行业想要实现真正大规模量产的阶段,其硬件及软件端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上游的硬件壁垒主要集中在三大核心部件:驱动单元(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系统(视觉/力觉/触觉)及控制模块(芯片),其中行星滚柱丝杠(一种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精密机械传动装置)的产能瓶颈较为突出。其中,线性关节是核心传动部件,目前单台人形机器人需搭载10到14个行星滚柱丝杠,其价值量占关节模组的20%、整机的5%至8%。而由于制造工艺涉及高精度旋风铣床及特种合金钢材料,市场长期被瑞士GSA、Rollvis与德国Rexroth等企业主导。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各类核心零部件对比
环节 |
市场成熟度 |
技术壁垒 |
国产化率 |
关键要素 |
线性总成、旋转总成 |
/ |
/ |
/ |
/ |
滚柱/滚珠丝杠 |
低 |
高 |
低 |
性能、产能 |
六维力矩传感器 |
低 |
高 |
低 |
算法、设计、制造 |
灵巧手 |
低 |
高 |
低 |
设计、控制、制造 |
无框力矩电机 |
高 |
低 |
高 |
设计、价格 |
谐波减速器 |
高 |
中 |
中 |
性能、产能 |
一维/关节扭矩传感器 |
高 |
低 |
中 |
性能、价格 |
空心杯电机 |
中 |
中 |
高 |
设计、制造工艺 |
行星减速器 |
高 |
低 |
高 |
产能 |
软件及系统 |
低 |
高 |
低 |
大模型能力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当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厂商已开始投建行星滚柱丝杠项目。根据公开信息,2025年1月3日,杭州新剑机电传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剑传动”)举行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产业化项目奠基仪式,该项目将分两期建设,总投入26亿元,其中一期投入10亿元,形成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杠智能物联制造产线。
我国丝杠相关市场参与者
企业名称 |
丝杠产品简介及进展 |
博特精工 |
公司主要产品有包含行星滚柱丝杠在内的多种机械传动用轴类产品,其研制的BT-GZXS行星滚柱丝杠具有长时间承受重载的能力 |
思科瑞传动 |
全球极少数拥有设计、制造全系列行星滚柱丝杠的企业,目前设计多种产品已投入石化、军事等领域使用 |
仲孚机械 |
具有非标直径、非标导程、行星滚柱丝杠的描绘与出产才能,并成功研制出了高精细行星滚柱丝杠 |
中国船舶704所 |
其成功自主研制的超精密行星滚柱丝杠导程误差测量仪,目前公司已掌握多种滚珠丝杠的核心工艺 |
恒立液压 |
部分设备已到,已建设相关技术团队,在研滚柱丝杠 |
贝斯特 |
设备已到,已建设相关技术团队,在研滚柱丝杠 |
五洲新春 |
已有滚珠丝杠产品,在研滚柱丝杠,积极推进机器人领域 |
新剑传动 |
已实现滚柱丝杠类产品的生产销售,并积极推进;拟建设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行星滚柱丝 |
斯菱股份 |
已建设相关技术团队,在研滚柱丝杠 |
南京化纤 |
拟收购南京工艺,产品有滚珠丝杠副、滚动导轨副等 |
双林股份 |
滚柱丝杠产品已研发出样品,试制产线也在建设之中,由于尚未获得客户定点 |
北特科技 |
推进丝行星滚柱丝杠和T型丝杠,包括螺母、行星滚柱、丝杆、齿圈等部件研发工作,目前上海嘉定工厂投资建设了相应的小批量产线,拟投资18.5亿昆山扩产 |
鼎智科技 |
产品包括线性执行器、混合式步进电机等产品,其在微型行星滚柱丝杠的研发有里程碑式进展,其产品具有负载能力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等优点 |
震裕科技 |
行星滚柱丝杠产品有两家本体厂小批试制、两家打样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人形机器人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人形本体、高动态性能的控制算法(小脑)、具有泛化性的具身智能及非常接近人的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脑”)。其中,大脑负责高层的决策和智能处理,小脑则负责运动控制,而本体则是机器人的物理躯体,承担着具体的运动任务。自2025年以来,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再次展现出AI大模型在大脑部分的应用潜力。
而小脑和本体部分仍然是当前研发的瓶颈。提升机器人泛化能力的关键之一在于数据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不同于语言大模型的训练得益于互联网上海量的数据,机器人训练数据则需要更多来自物理世界即真实世界动态环境中的交互数据,数据稀缺机器人技能学习中的一个主要瓶颈,限制算法的泛化能力和适应性。因此,如何解决物理世界数据匮乏问题,成为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演进路上最大的难题。
整体上分析,在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之前,还有多个细分赛道市场格局、技术路线等均存在很大变数,这也意味着更多投资机会。
4、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未来想象空间更大
开源的DeepSeek技术突破,使得CloseAI再次Open,这将会加速基座大模型的技术进步,而被誉为人工智能终极载体的人形机器人也或将加速AGI步伐。如果技术加速突破、成本快速下降,我国人形机器人规模展望千亿元甚至万亿元市场,预计2030年有望达约8700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